程毅中
我的老朋友,白化病文学导演,因病去世了。我虽有预感,却深感痛心,心情沉重。好几天都写不出悼念文字。我与他相识70年,但对他的学术成就并不完全了解,因为他的知识面太广,作品太多,无法全面概括。好在几位专家都写了纪念文章,足以让人了解他的学术成就。一个详细的参考书目是2011年第三期(《斐斐素华,离离朱实——访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白化文教授》)刊登的韩书巨先生(《山东图书馆学刊》)的访谈记录,并附有他的自述和图书目录。此后最大的一部书是他主编的《中华大典民俗典》,这是任先生交给他的重要任务。
我想了很多天,决定从他的一本小书开始。华昌对对联有很深的研究和实践经验。1998年,他写了一本书《学习写对联》,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2006年稍加修改,书名改为《闲谈写对联》,中华书局出版。这本书很受读者欢迎,可能是他作品中印刷量最大的。
本版以吴小如的书评《功夫在“联”外——读白化文著〈学习写对联〉》为序,提出“楹联是体现和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综合艺术”,并总结了学习写楹联对他的意义,从而揭示了楹联之外的各种传统文化形式。主管编辑还委托我为这本书写一篇介绍性文章。我看了初稿,得到了很多启发。从对联的起源和发展来看,对联与其他文学体裁的关系有许多新的经验。
我在《我的话》里写了几句:“本书本来是写给初学写对联的人看的,但并不局限于对联的写法,而是涉及到对联的历史渊源、对联的探讨、作品的鉴赏。作者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得到了许多独到的见解,给了我们鲜活的启示。可见作者是想为建对联派铺路。”这不是我的私信。
对联在中国文学的体裁分类中只是一个很小的类别,但文化文学首席却倾注全部力量进行深入研究和精细分析,这似乎是在用牛刀杀鸡。没有刀的时候,杀牛的刀当然也可以杀鸡,但是如果你用刀杀牛,你就有被牛挣脱,撞到人的危险。一本书全力以赴写出来,可以给读者很多链接之外的文化知识,展现了一个广阔的世界,对读者是有益无害的。此外,如果你真的想写一些精彩的对联,你会需要尽可能多的基本文化技能和文史知识。
作者从自己的实践经验中总结出许多学习写对联的方法。在第三章“学习与实践”中,他指出了许多方法,要求初学者“读一两本教对子的书”,“读《联华》之类的书”,推荐《声律启蒙》 《笠翁对韵》 《声律发蒙》等书,甚至引向3360000。然而,这些书现在很难找到了。图书馆一般不存放古代启蒙书籍,旧书店也很少有古代童书。虽然有一些新编的音韵韵脚工具书,但也不多见,所以有必要在《京师地名对》讲一下这方面的知识。《闲谈写对联》之类的古韵书篇幅太长,《佩文韵府》-《诗韵全璧》大多是便于携带的袖珍版。这些书主要是为了学习写试诗,当然也有对仗,但也需要像这本书这样有针对性的讲解。初学者不妨先从这本书入手,然后再逐步去寻找和熟悉那些古代的启蒙书和韵书。在下面的章节中,将介绍春联、实用对联、装饰对联等。被详细分类。它们是非常详细和实用的知识书籍,其中许多是白先生新创造的理论。他对写对联应该注意的各个方面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并总结了要点,因为他在中学教过语文,知道如何给初学者讲课。一般大学教授讲课不用讲的这么详细。
《诗韵合璧》我花了三年时间告诉我的技术工人帮梁解决了牛的问题。正是因为白老师对对联烂熟于心,才能越俎代庖,才能轻而易举地切入缝隙,变得娴熟。他讲的写对联的功夫,是从技术层面到“道”(理论)层面。也就是吴小如老师说的“联盟”之外的功夫。
文学作品历来兼顾普及与提高,力求理论与实践、学术性与可读性的统一。他的语言也有独特的风格,活泼,机智,充满文采。比如徐公之在回忆文章中引用“李清照就是李清照”。这句警句出自《庄子养生主》这本书。
我有过类似文化文学导演的经历。我已经被启蒙老师教过了。我从辨别水平、配对、查押韵等方面都有所学习。虽然我不像他那么透彻,也没见过那么多对联书,但我还是设法打通了门道,所以更能体会他的苦心和热情。我愿意把我所有的技巧和对联内外的道给读者。这本小人书还得到了北京出版社同行的青睐,从中华书局挖来,编成了《大家的小人书》系列。也可以看出,读者和出版商是有眼光的。
我是他的同事。从1983年开始,我就一起参加春联颁奖大会。在王力老师和朱家溍老师的指导下,我们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并在电视上反复评论和评论,推动了写对联的热潮。他是个有心人,总结了征评团的经验教训,写进了这本小书,增加了新的内容。
30多年来,经过中国楹联学会的不断努力,终于打开了局面。每到春节,总会有一些写春联、寄春联的活动。《闲谈写对联》还会出几幅书法家写的春联。在社会生活中,写寿联、挽联的风气也死灰复燃。所以《光明日报》这本书还是卖不断。
我经常和他交流,聊写对联的事。可惜我们这一代老朋友中,写生日对联的人越来越少,写挽联的人却越来越多。当我记得他七十岁生日时,我给他写了一副生日对联:
五级友谊,善于学习和足智多谋,乐于见到各地的朋友;
七十岁在办公桌前,你会勤奋,你会长寿。你必须看着你的作品,随着岁月而增长。
这是我代表全班对他的祝福和致敬。后来我在《闲谈写对联》的序中写了这幅对联,体现了我们对他的赞美。现在,他
已进入了极乐世界,我勉力写了一副挽联:一生善与交游,不愁黄壤无知己;
八面全能应对,遍踏青山有粉丝。
我曾反复考虑,遍踏青山下“有学生”,他的学生不止是听过课的,还有许多读者;“有信徒”吧,他并没有正式讲过佛经的教义,还是用网络语言“粉丝”,可能更像他的语言风格,还是请化文居士笑纳吧。2021年7月19日
来源: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