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赞关注,每天都有知青故事感动你!
在陕北佳县马家店认识了姚海峰老师。姚老师退休前是小学老师。他是八个乡的著名教师。马家店出去的学生,大部分都是他带出来的,很多都考上了名牌大学,所以马家店也被称为“状元村”。
姚海峰老师虽然退休了,但还在资助两个大学生。姚海峰的儿子和女儿都很有前途。儿子是村里第一个考上清华的学生。获得博士学位后,他成为了北京大学的一名教师,他的女儿被Xi交通大学录取。现在她是兰州大学的一名教师。她的儿子和女儿都选择当老师,这和姚海峰从小的教育是分不开的。姚老师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孩子是祖国的希望,老师肩负着重担。”
对姚海峰老师的这句话我是深有体会,一个好老师对一个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不是每个学生都能遇到像姚海峰这样的好老师。
姚海峰插队,1968年来到马家店。他在马家店呆了53年。当时,姚海峰作为六届、八届的高中毕业生,来到马家店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最终只有姚海峰留在了陕北。
来马家店插队的知青有十五个,其中有三个女知青,还有两个姚海峰的高中同学。刚来马家店,大家都不适应陕北的生活。一是气候比较干燥,只要黄土满天飞,二是他们不习惯生活。马家店的老乡大多住窑洞,知青只能跟着窑洞走。虽然洞穴冬暖夏凉,但唯一不好的是。
为了彻底解决老鼠问题,知青没有想办法。老鼠只在晚上出来。一开始大家伙往老鼠洞里灌水,还是不行。很难完全消灭它们,因为大多数洞穴都是山区,很容易吸引老鼠。而且,老鼠的繁殖能力很强。最后我们都试着做了一个方形的木盒,用铁皮包着,沾一层油,里面放食物和木头。
1971年,县里要招收一批有知识的年轻人参军。每个大队按人数分了三个名额,因为马家店知青多,比其他大队多一个名额。马家店有85个符合条件的青年,知青一共100个,但是只有4个名额,大家都想去。队长马志奎很为难,他想把四个名额都留给知青,因为知青无疑是最合适的。但也有人不以为然。为了公平,他们只能投票。最后知青只拿到了一个名额。这个人就是姚海峰。最终,姚海峰把这个机会让给了同学李浩。因为李浩家里穷,人又老实,姚海峰觉得李浩很合适。
姚海峰在马家店口碑不错。在陕北的第一年,姚海峰因为工作受伤。当时队长马志奎安排知青开垦荒地。他当时干活的时候,把头甩出去太狠,砸在头上。当时知青就断了,血顺着姚海峰的脸颊流下来。姚海峰当场不省人事。大家赶紧把姚海峰送到医院。当时,车长马志奎正扛着一辆马车。
医生说姚海峰因为出血过多需要输血,但当时没有人的血型配得上姚海峰,调血也来不及了。队长让儿子回去召集全队,三个老乡给姚海峰输血。半个月后,姚海峰出院了。这次经历彻底改变了姚海峰的想法。被老乡感动,姚海峰第一次哭了。
马家店小学代课老师李明1974年退休,他找不到合适的老师。得知此事后,姚海峰自告奋勇,最终成为了马家店小学的代课老师。
1976年,经队长马志奎介绍,姚海峰认识了队里的一个女孩马小燕。马小燕的父亲是个农民,家里只有她和她的父亲。马小燕从小没读过书,但她很善良。在为姚海峰献血的老乡中,有马小燕,她捐得最多。当时,她差点晕倒。马小燕从小就跟着父亲干农活。虽然土里土气,但在十里八乡,她是个很懂事很孝顺的姑娘。
认识马小燕一年后,他们结婚了。当时,姚海峰已经决定留在陕北。到1977年,很多知青考上了大学,回到了城市。他的妻子马小燕想让姚海峰试一试,姚海峰说:“以后让我们的孩子完成高考吧。我没有这个机会。”
婚后第二年,姚海峰的儿子姚努力给孩子取名。姚海峰只是想让他比别人更努力,一切都靠自己。孩子的出生给这个小家庭带来了一点温暖和幸福。第四年,他的女儿姚婷婷出生了。
姚海峰从小就教育孩子。他要心地善良,心地善良。两个孩子从小就很努力,也很听话懂事。1982年,姚海峰终于当上了临时代课老师。
转正了,因为当时有留守知青就近安排工作的政策,本来给姚海峰安排到了农林局工作,因为姚海峰不想离开马家店就继续当了老师。姚海峰之所以不想离开,一是因为这里的孩子,二是他觉得孩子才是祖国的希望,他想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这里的孩子都能从大山里走出去,将来能够为祖国多做贡献。
当时马家店上学的孩子并不多,一方面是因为太穷了,另一方面是教育意识淡薄,姚海峰就挨家挨户去做工作,上不起学的自己出钱,从马家店出去的孩子,姚海峰都会送他们一句话“不管走到哪里,永远要做一个有良心,有热血的人,如果有一天你们出息了,记得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2005年姚海峰儿子和女儿先后考上了清华大学和西安交大,马家店一共走出去了一百多名大学生,这一切都离不开姚海峰的辛苦付出。
现在姚海峰退休了,有时间就会去趟北京,去老家看看自己的亲人,姚海峰曾经说过“陕北是我的第二故乡,在这里我找到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