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嘉兴女诗人层出不穷,包括、明朝崇祯年间甚得人心的京官吴昌时的两个女儿,以及吴的(不详)姐妹。
吴昌石(1594.11.11 ~ 1643.11.24),本名来之,朱婷人,嘉兴吴江人。位于南湖岸边的袁绍花园是他的私人花园。吴昌石曾在此设宴宾客,载歌载舞,极尽奢华。学者纷至沓来。一代文豪张焱、吴、钱都曾在此下榻,“秦淮八美”之一的刘也曾在此掀起轩然大波。
吴昌石是修武县令吴仪(1544.9.19 ~ 1595.6.3)的次子。万历十三年(1585),为吴昌祺(1563.5.29 ~ 1640.3.8)、吴昌辉、吴昌超、吴之弟。崇祯七年(1634年)进士,礼部尚书,吏部文选。林当人。复社创始人之一。
此人虽“有才”,但“以人墨为荣,控制朝廷官员,嫉妒同朝”。被女词人商景兰(1605-1676)的丈夫、河南道御史祁彪甲(1602-1645)弹劾“乱政弄权”,被崇祯皇帝质询斩首。
吴昌时去世,据《吴氏族谱》的记载,有两个儿子,吴祖熙(1616.9.5 ~ 1677.6.6)和吴有熙(1638.9.2 ~?),还有两个年轻女孩,即吴芳姐妹。她的大女儿吴芳的出生和死亡日期已被记录在《嘉兴徐氏宗谱》年,这表明两个女孩的父亲去世时都不到十岁。
难能可贵的是,吴家姐妹似乎并没有因为家庭困难而缺少文化和教育。以后都成长为擅长吟诗的女诗人。清中叶平湖学者沈在《槜李诗系》年间收集了这两位女诗人的几首诗。
吴昌时的长女吴芳(1634.4.24 ~ 1675.5.9),字秀英。由四郎凌家所生。吴祖熙(1618 ~ 1679)之妹,崇祯十五年(1642)副贡品,许(1604.6.1 ~ 1646.6.26),崇祯三年(1630)副榜,女词人金淑秀(1604.5.28 ~ 1659.6.6)
吴昌时死后,时任司法部侍郎的嘉兴人许(1577 ~ 1645.6.26)出面“坚持此事,止其家产”。而你拿着的东西不是和“.”“卷曲的东西”是指珍珠和玉石。园子被没收了,虽然浮财还能养活,但作为罪官的家属,吴家的生存状况势必会有所改变。吴昌时长子、苏州人徐方(1622 ~ 1694)在《吴子元配徐硕人墓志铭》一书中描述,吴家一家在遭遇家族危机后四处逃亡,生活在不断的恐慌之中:“一夜之间发生了意想不到的事情,家族成员都为之震惊。家庭不太平,国家变了。吴又破家了,他以为事情成立了。"
吴祖熙在明朝崇祯年间(1628)娶秀才徐庶(1597 ~ 1645)之女为妻时,吴昌的风尚是长袖善舞,发号施令。嘉兴徐氏与的婚姻,是在其父去世前后缔结的。如果是前者,许家还能不改初衷接受她做儿媳妇,是之福。因此,吴芳仍然可以轻松地享受繁华的生活,他可以轻松地用诗歌来表达他的感情,他也可以轻松地死去。
吴氏姐妹虽然都懂诗词,但留存于世的作品很少,史料中也没有作品的记载。《槜李诗系》中有一首吴芳的诗,《寄远》,第十六卷《全清词顺康卷》中有她的两首诗,《丁香结为未婚顾烈女作》和《阮郎归寄远》。
《寄远》这首诗应该是为了思念在国外旅行的老公而写的:
东风吹,雨贱,夜无声独眠。
翠髻不偏的冷,我要带着清晰的梦梦见你的身边。
在吴芳的诗中,“梦见君主”的“君主”是他的丈夫冉旭(1635.1.15 ~ 1699.6.24),本名陈辅,嘉兴人。许与女词人金淑秀的第三子,通州徐法(1621.6.23 ~ 1692.10.29)继承人,两淮盐运司,与之弟,许若行、许、许三军、许之父。J
梳妆台爬下来的时候,绣帘会一直陪着你,悲伤会一直陪着你。
人也不忍去,容颜之美,镜中空。
含颜,教更,再捻玉手。
又难了。看那细嫩的枝桠,不要用彩丝画袖子。
柳絮触风,墙花笑路,你愿受教。
谁知甜心,怎能怜薄?
战至憔悴,敢惜尘埃葬罂粟。
此词表达了作者对谷米因未婚夫早逝而自杀的同情,故有“人去不忍,花美眷怜,镜中人负虚妄”之说与此同时,吴芳对一个十几岁女孩的离去深感遗憾。“争朝夕,敢惜尘埃埋罂粟。”
(1649 ~ 1670)字霁霏,女词人顾的四女儿,张廷瑛、吴、的儿媳。康熙十一年(1672年)。有《南州吟草》作品(《丁香结为未婚顾烈女作》作品)。
关于吴芳的生平记载很少,可能是因为他的父亲吴昌时的缘故,很多诗词中为他写的传记总是围绕着他父亲的名字。即使有她老公的名字,也不说明她是嘉兴徐家的后代。看了《顾烈女诗赋》才知道其实是徐家的媳妇。
不幸的是,吴芳,一个才华横溢的人,在中年时去世了,年仅41岁。她的丈夫冉旭与海燕结婚,并生下了刘时安的女儿。他还有两个儿子,徐三军、许雷瑞和一个女儿。
吴芳长子徐若行(1661.6.15 ~ 1697.8.16),名万子。以布结束。与吴江武术家顾结婚,生有一子徐渭庄。许的长子徐云龙是继承人。
吴芳次子徐民遹(1668.10.3~1715),字德闻。监生。娶海宁候选杂职官周之佑女为妻。生子三:徐云龙、徐祚兴、徐景从。
吴芳所生之女名字不详,嫁嘉兴庠生包仍锡之子包汝听为妻。
吴昌时次女吴氏,名字不详,生卒年也不详,不知为何在《吴氏族谱》中亦未记载其生母姓氏。根据《槜李诗系》所载此女“才色俱绝,以所配非偶,不自检束。致讼。后流寓金陵(今南京)”。《吴氏家谱》中所记载的这位吴昌时次女却是早已名花有主,“适嘉兴沈郎,苏州长洲令光曾从伯父。”
沈郎的情况不明,其从子沈光曾,字士行,秀水人。诗人沈瞻日季子,沈京文、康熙二十七年(1688)状元沈廷文弟。康熙年间以幕友资格被保举为长洲知县。主政秉公无私,鞠狱曲尽人情,百姓颂其为“沈青天”。曾辑明清两朝前人修治南河奏议为《安澜文献》。
蒋良骐《东华录》卷七记载有吴昌时一位女儿的零星信息:“(顺治十一年,1654)三月,大学士宁完我劾陈名夏‘其子掖臣包占故明吏部吴昌时女,横行江宁城中,坐大轿,列棍扇,说人情,纳贿赂’……吏部等衙门会鞠俱实,着处绞。”
另在牛创平编著的《清朝所惩处的高官大吏》中亦可略见端倪:“故明礼部尚书吴昌时的女儿,逃亡被捉拿讯问,陈名夏的儿子嘱咐江宁各上司将该女释放,入寺做了尼姑,实际上是被陈掖臣霸占。”
从《吴氏族谱》中记载吴昌时只有二女之史实判断,这位曾经被清顺治朝大学士陈名夏(1601~1654)长子陈掖臣所“包占故明吏部吴昌时女”应该就是吴氏,即吴昌时次女无疑。
陈掖臣(1634~?),又名易,字心简,江苏溧阳人。“以父名夏荫御前侍卫”。顺治十一年(1654)因其父陈名夏遭大学士宁完我(1593~1665)弹劾而处绞。受到株连的陈掖臣杖戍尚阳堡,至康熙三十五年(1696)援捐马例放还,此时的陈掖臣已是六十馀岁的老翁矣!
与自己的父亲一样,陈掖臣自己也是一位诗人,“工诗、善画、好艺,兼通音律。”在流放东北时还参加了一个由流人们组成的“冰天诗社”,并著有《阳斋集》。
关于此人,在宁完我的劾词中就是一位横行霸道、作恶多端的官二代:“名夏子掖臣,居乡暴恶,士民怨恨。移居江宁,占入官园宅,关通纳贿,名夏明知故纵。”
按照牛创平文中所提到的吴氏因父亲之故而“逃亡被捉拿讯问”一说应该并不属实,吴昌时死于明崇祯十六年(1643),至清顺治朝时,吴氏已嫁为人妻,无论怎么说都不必因为自己父亲吴昌时之故而四处逃亡。或许吴氏所谓的“逃亡”起因于“所配非偶”,此时的她年龄应该未足廿岁。《槜李诗系》的小传通过的寥寥数字为我们刻画了一位对封建礼教具有叛逆精神的女子,这在封建社会简直就是一种匪夷所思之举。
如此说来,吴氏所谓的“不自检束”也是件值得商榷的事情,而且“致讼。后流寓金陵。”之说可能是指陈掖臣受其父株连一事,也与其“移居江宁”之说吻合。因为资料有限,关于吴氏的遭遇也只是一个猜测,现在已经无法考证吴氏当时究竟是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状况之中。
最后要说的是吴氏嫁与沈郎后是否育有子女不得而知,其晚年状况如何亦不得而知,飘落于金陵后便不知所踪,正应了红颜薄命之说。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作品仅是《槜李诗系》中所存的一首七言绝句《舟中》:
一泓秋水浸罗衣,月色依舟泪满帏。
皓魄不随风落去,空留怨骨伴郎归。
此诗不知对谁而发,“一泓秋水浸罗衣,月色依舟泪满帏。”字里行间却流露出作者无限的愁苦与落寞之情。
能够生活在一个清平祥和的社会里,能够不受任何思想羁绊地进行文学创作,是所有文人的期盼与幸福!而此文中的两位女诗人都因为朝政的变故而遭受了毁家丧父之痛,但是她们仍然通过写作诗词来抒发自己的惆怅情怀,排遣自己的离愁别绪。虽然吴氏姊妹的命运因人而异,但是她们对文学孜孜不倦的创作精神却是值得我们后人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