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载第一次通过内陆河道运输粮食
周襄王第五年(公元前647年),晋国全境发生大饥荒,晋派人去邻国秦国买粮。要不要把粮食卖给晋国,秦国召集大臣们商量。
秦国大夫皮宝,原是晋国大臣的后代。他非常了解金和的性格。他首先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众所周知,晋国君主对秦国君主很粗暴。去年晋国杀了瑞克等侍郎,现在又闹饥荒,失了民心,失了天意。晋国会遇到很多灾难。国君请讨伐晋国,不要卖粮给他们!”明知金是弑父者,他这样说是可以理解的。秦穆公说:“我恨的是晋国的君主。晋国人民犯了什么罪?每个国家都会遇到饥荒,扶贫救荒才是人间正道。世人不能认为秦国心胸狭隘,不道德。”
秦穆公求助于医生公孙智的意见。前几年,秦穆公想扶持晋国公子让我做晋侯,公孙智提醒他,疑神疑鬼,争强好胜,很难与他合作。秦穆公没有采纳他的建议,结果正如他所说的那样。因此,秦穆公更加钦佩他识人的眼力。公孙智答道:“你善待晋君,晋君却不善待其人。现在是个机会,让晋王因为大旱而臣服于你。如果晋国人民对秦国禁止卖粮给晋国很反感,那么晋国国君不还秦国人情就有话说了。还不如把粮食卖给晋国,以获得晋国人民的好感。当晋国人民对秦国有好感时,一定会批评晋国国王忘恩负义。如果晋军再不听秦国的命令,秦国可以去讨伐他。”于是,同意“泛舟江中,回晋”。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明确记载的内河运粮事件,史称“行船”。这一次,秦国帮助晋国度过了难关。
一场“诚信之战”
第二年,周襄王第六年(公元前646年),秦国发生大饥荒,向晋国请求粮食。因为两国是竞争对手,金和犹豫了一下,也召集了一次会议讨论。
卿大夫开枪说:“你没有把答应偿还秦国的五城交给秦国。即使你这次卖粮食给他们渡过饥荒,也不能减轻秦国对晋国的仇恨,反而会使他们在困难中更加强大。还不如不卖给他们粮食,从而削弱他们的力量。”我认为金叔叔对的射击是合理的。医生郑晴反对道:“你不能这么做。我们已经失去了应许之地。去年,秦国帮助我们度过了饥荒。现在如果我们不卖粮食给他们,忘记了别人的帮助,背弃了别人的恩情,即使晋国处于秦国的地位,我们也一定会进攻讨伐。如果我们这次不把粮食卖给秦国,秦国一定会攻击我们。”金似乎已经忘记了去年对秦国的帮助,并不赞成的建议。晋国最后决定不给秦国粮食。这就给后人留下了一句歇后语:“晋借粮,不还”。
秦国的荒年过去了,局势很快稳定下来。周襄王第七年(公元前645年),秦穆公率领大军攻打晋国,以报忘恩负义之仇。一路上被杀,金非常害怕,就派大夫去前线了解情况。韩健回来报告:“秦军虽然人数比我们少,但是同仇敌忾,士气高昂!”晋问为什么,韩健回答说:“是因为你流亡时依靠秦国避祸,后来又依靠秦国的力量登上了晋国的王位。当晋国闹饥荒的时候
在当年的汉源之战中,金被斗志昂扬的俘虏,金军大败。之后,经过斡旋,金被释放回国,但声望一落千丈,一事无成。“汉源之战”其实是一场“诚信之战”。战争的原因很多,但直接的导火索是晋国在困难的时候获得了秦国的粮食,却拒绝在困难的时候提供。
以诚才能立国
饥荒经常困扰人类。周襄王十六年(公元前636年),即位为晋。晋国又闹饥荒了。
晋文公问医生郑绩应该如何拯救饥荒。熟悉晋国历史和政治的郑绩马上回答说:“靠诚信!”晋文公迷惑不解,问如何才能诚心拯救饥荒。季峥进一步指出:“相信你的心、你的名、你的命令和事物。”意,诚信体现在君臣之心,体现在君臣之衔,体现在国家法令,体现在具体政绩。事实上,郑绩借此机会为晋文公制定了一项救灾战略,提醒晋文公只有诚实并坚持正确的道路,他才能在灾难中幸存下来,并为人民带来好处。
2600多年前,粮食成为春秋时期大国秦晋之间节操的“试金石”。的远见卓识与金的忘善、背德形成鲜明对比,两者的模式和历史功绩也相差甚远。晋文公以史为鉴,信守承诺,在位期间重用人才。他实行“免俗、易贸、广农”的政策,能够贤明贤惠,奖赏信用,内外得当攻守,造就了晋国的百年霸业。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晋文公和秦穆公并称为“春秋五霸”。(李晓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