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曾是清末地标所在的倒碑,曾是新中国吉林的玻璃厂之一。现在这里已经成为街道和道路交汇处的绿地。走在绿树之间,还能想起这里的老厂——吉林玻璃厂(以下简称玻璃厂)。
童年游戏玻璃《琉球》
七八十年代出生的东北孩子,都有玩“琉球”的记忆。这里说的“琉球”,泛指小玻璃球。关里叫弹珠,一般直径1cm左右,花瓣,全原色。弹“琉球”时,五指紧握,拇指握在中间,“琉球”夹在拇指和食指之间,拇指用力一按,“琉球”弹出。“你一说,”丠丠丠,就得说说吉林玻璃厂了。”家住江湾路三中的陈老师告诉我们,“吉林玻璃厂的院子里有大量的‘琉球’。当时的成年人说是做灯泡的原料。我们家孩子叫他“琉球”厂,经常溜进工厂的仓库偷一些来玩。住在东大滩的孩子不用花钱买‘琉球’。”说到这里,陈先生的语气有些自豪。“当时一般有两种玩法琉球。一种叫做“壶”,用树枝、滑石或粉笔在地上画一个长方形的框架,在短边之间画一条中线。作为筹码的大气琉球(没有装饰的玻璃珠)按约定放入一定量,然后用琉球和琉球称为“筐”。另一种叫‘野’,就是参与者各拿一个‘琉球’,没有固定的区域,互相追逐的弹跳都是自己的。‘琉球’没有自动结束,直到只剩下一个人。”作者年龄差不多,这种游戏以前也玩过。玩游戏《琉球》春夏秋冬都可以玩,尤其是初冬,天刚冷,勉强能伸手打两局。这也是一种乐趣。
日常生活玻璃制品
玻璃厂生产的产品种类繁多,如各种机制水杯、彩印杯、酒杯、磨杯、防腐管件、异形瓶、玻璃工艺制品等。
80年代末,玻璃厂的产品已普及全国,并出口到美国、德国、日本、意大利、法国、新西兰等国家。吉林市区家庭、宾馆、饭店使用的玻璃杯大多产自这里,是简单的高瘦造型,没有任何装饰。说起这种杯子,陈先生印象很深:“容量大概是两个半,吉林啤酒正好五杯。”“吉林啤酒?”我忍不住脱口而出,“对,是吉林啤酒,640ml,大瓶。”陈老师说,“那时候五元、七元、一两杯的酒盅,几乎家家都有。现在我的家人还在用它们。”来到陈老师家,他给笔者看了三种玻璃厂的眼镜和小把手。这些民用玻璃制品没有任何装饰。要不是陈老师确认,我还真说不出是哪个厂生产的。
在陈先生家,陈先生的父亲还说起了玻璃厂的一个产品:“叫仿古镀金瓶,很华丽。当时很贵,不忍心买。每次在产品展示区看,都说是东三省玻璃行业第一。”此外,1963年成功研制出搪玻璃钢管,这在国内尚属首次。工艺彩绘水杯、3501花瓶、仿古镀金瓶、斑竹花瓶均获1982年、1987年东北三省玻璃制品鉴定第一名。搪玻璃钢管和冯冰牌花瓶是省优质产品,而新系列的古瓶是市优质产品。1987年,分别被省市评为先进企业和功勋企业。1988年定位为省级储备企业。可见当时玻璃厂的荣誉多,涉猎广。
历史玻璃厂
据1989年版《吉林市城市经济社会丛书吉林市卷》记载,其历史起源于1954年,1957年隶属吉林市,后改为现名。玻璃厂厂区面积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建立4个车间,2个分厂和一个公司。职工1268人,其中技术人员67人,占5.3%。各类设备159台套,固定资产原值819万元。根据吉林文史出版社2014年版(《吉林市志》),占地面积78280平方米,职工907人,固定资产1714万元。该行业拥有制瓶机等主要设备,年产玻璃制品6000吨。21世纪初,企业停产。
2002年修建江湾大桥和东昌街时,玻璃厂的一部分成为了东昌街的路基,剩下的部分被拆除了,于是建起了绿化区,玻璃厂的东墙还保留着。剩下的红砖墙,已经长出了几棵不同的树,粗的有可乐瓶那么粗。陈老师说:“玻璃厂黄了,‘琉球’厂没了。现在大部分孩子都不知道什么叫‘琉球’。”
关于玻璃厂的记载太少,几本书上也只有寥寥数语。是吉林省最大的玻璃器皿厂,在国内同行业有一定地位。当这样一个曾经辉煌的工厂消失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没有多少人会记得它。可能只有有弹珠记忆,玩过《琉球》的“老”孩子才会记得吧。
来源信息:
图/文张海川
历史来自公开出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