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的“海龟车”承载着上海人美好的回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活跃在上海街头巷尾的“茶头”,披着一层淡绿色的铁皮外壳,顶篷用厚厚的帆布做成。因为长得有点像乌龟,巷子里的人就叫它“乌龟车”,也有小朋友叫它“拉加布”(上海话叫蛤蟆)车。
巷子里宋家二儿子在出租车公司开乌龟车。当他回家吃午饭时,车就停在他家门口。经常进入“白图”,模仿司机的驾驶动作。乌龟没有方向盘,只有三轮车的把手。前面只有一个司机,后面有两个乘客。
海龟不用手租车。他们必须在医院、公园、车站、码头等租车点登记。我记得那时候好像是开始一刻钟,后来一公里三毛钱。当年弄堂里的人都不是很有钱,要出门,骑自行车或者坐公交车。只有想去医院生孩子的媳妇才会舍得花钱叫龟车上门。经常看到一辆乌龟车开进我家门口的巷子里,一头长发孕妇围巾,怀里抱着一个婴儿,坐在妈妈旁边,沿路颠簸。产妇丈夫踩着一辆“老坦克”,跟在乌龟车后面。“老坦克”的车把上挂着竹制保温瓶、搪瓷杯、脸盆、肥皂盒等。用网线装起来,砰的一声踩下去。
乌龟虽然有点简陋,坐在里面有汽油味,但是小巧灵活,在狭窄的巷子里行走无阻,偶尔还能拿得起价钱。巷子里的人有时会去老北站坐火车,在16号铺上船。因为行李重,他们还把龟车叫到门口。逢年过节,各地知青都背着大包,黄豆、甜瓜子、地瓜干、大米等。这些都很重,而且他们还叫了一只乌龟把行李扛回家。乌龟的后盖可以翻下来,是专门用来载物的。几个旅行包折叠起来用绳子绑起来,也挺结实的。
妈妈去杭州哥哥家一般都是坐13路电车去老北站。有一次,她身体不适,我哥去中山公园租车,叫了一辆龟车送她妈去车站。她一听,开一站要三毛钱,却不肯上车。车到长宁支路,我妈喊下车,坐13路电车。她被我哥抱着,她没能做到。到了老北站,结账的时候,一元多。我妈愁眉苦脸,骂我哥是败家子。角落里的电票变成了一元的“坏”票。哥很委屈,但不敢出声。他从裤子口袋里摸出一张一美元的钞票,付了钱。他低下头回家了。以后我妈再也不坐乌龟车了。就算去万航渡路同仁医院阑尾炎,她也是蜷缩着坐在我哥自行车后座上。
乌龟开进巷子里,玩游戏的小朋友总是避之不及。偶尔会有一大群孩子跟着帆布窗的车跑,玩得异常开心。有时候,我们会恶作剧,一起发力,使劲拉车。乌龟车马力不足,开不动。司机跳下车来打我们,我们早就逃进巷子里了。司机一开口骂人,我们又一拥而上去拉车,直到邻居不喝了,我们才松手。有时,乌龟的负荷太重,抛锚了。巷子里大大小小的孩子都会上前帮忙再推一次车。直到乌龟又开始了,我们才放手。还好有几个孩子被熏黑,熏成了“蟹膏脸”。
乌龟驾驶起来相当灵活。转弯时速度太快,后轮会飞起来。坐在里面的人有点“害怕”。有一次,在秀水路上,我看到一辆乌龟车撞倒了路边的一个葱姜摊,然后侧翻了。这时,从乌龟车里爬出来的乘客拍了拍身上的灰尘,摸了摸额头上的肿块,气愤地对司机说,你还要付车费吗?司机连连摆手,乘客摸着额头,喊着倒霉的中风,向旁边的巷子深处走去。路边几个光着膀子的小伙子走到车前,对司机说:“给侬推一把,”一、二、三,“合力把翻倒的乌龟扶直。司机盯着车的前部和后部,但他没有看到任何损坏。发完一圈烟,他又启动了,开走了,喊着“谢谢,谢谢”。
那时候巷子里的年轻人结婚,新娘的那堆花花绿绿的绸缎被子被黄鱼车踩着送到婆家。婚礼当天,一些新娘会骑着新郎的自行车上门。有一天,我放学回家,看见一辆龟车开进来,上面写着双喜二字。从娘家到婆家只有几百米,但是开着龟车结婚就没意思了。“噼里啪啦”的鞭炮声落下,乌龟车的挡风玻璃被炸出一条小缝。立刻,一个邻居,奶奶,出来围着田地说:“注意安全,注意安全,注意安全。”新郎也很坦白。他给了司机一包双喜烟和几包喜糖,还给他一元钱。司机向邻居要了一些膏药贴在裂缝上,把车开出了巷子。
不要小看这辆小乌龟车,它承载了上海人很多美好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