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美国零售超市巨头好市多在中国大陆开设了首家旗舰店。
一时间,Costco的火爆吸引了媒体的追捧,也有不少经济学、品牌、营销方面的专家进行解读。但大部分解读基本停留在Costco所谓的会员制,优质低价,甚至有些误解,很少分析其商业和营销性质。
当美国发动贸易战的时候,Costco并没有遭遇可爱的上海消费者的排挤。Costco的“爆款”或许不是常态,但中国消费者对高品质产品的巨大需求绝对是常态。2014年至2018年,中国的“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1.2%、31%、30.11%、29.3、28.4%。下降曲线一路变化,恰恰说明我国分配制度改革成就和居民生活水平越来越高。
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也意味着消费结构升级改善,消费升级步伐加快。中国不断增长的购买力肯定会成为常态,中国不断扩大的市场潜力也是如此。有了中国经济的这种魅力,当然也是我们应对美国贸易挑战的底气。
Costco开业的火爆有其中国经济发展的逻辑,即从“生产导向”到“消费导向”的转变。2018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6.2%,比上年提高18.6个百分点,连续五年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拉动力。今年上半年,城镇居民消费同比增长6.4%以上。“消费导向”摒弃过去消费的标准化、规模化,追求网络化、个性化、速度化。如此重大的变化,将带来“边际消费倾向”的大幅提升。
笔者从好市多观察到的商业模式和营销人文进行了分析。商业模式的设计,过去我简单的概括为我是谁,我有什么,去哪里,怎么走。毫无疑问,在《我是谁》中,我相信Costco一般都有自己的判断。这种判断涵盖了商业形态或企业的发展过程,客户是谁,客户需求偏好的变化,企业的价值主张和企业的边际效益比。
客户是谁?从专业营销的角度来说,我们要研究世界经济消费的变迁史,这涉及到社会背景、人均GDP、恩格尔系数、消费现象、消费业态等。
笔者有一个“营销节奏论”,指的是营销所遵循的企业成长规律与制度环境特征、社会发展规律和谐共振,相互促进。
研究Costco的知名度,必须看到Costco会员制的生态圈消费,打破信息对称的“性价比”,四年前通过天猫电商的测试和大数据的筛选,上海(闵行)的购买力,强大的供应链管理能力,消费的“同”与“异”,消费观对理性消费的推崇,以及后电商时代超市的“直接接触”与“品味”。
前两天,品牌专家李光斗发文《Costco上海被挤爆停业显示了中国经济令人不安的信号》。在他列举的“令人不安的信号”中,“这种抢购‘便宜货’的现象出现在商品极其丰富、人均GDP名列前茅的大城市,说明人们的钱包缩水了,消费取向发生了变化。”第一次。恕我不能苟同。
1980-1990年,美国人均GDP略高于中国,现阶段接近10000美元。当时美国的社会背景是消费需求的专业化,居民信贷的杠杆越来越大,中产阶级的崛起。这时候的商业业态是仓库会员制店的大型超市。客户的需求和消费理念也是便捷、个性、品质、理性。现在,那段时期也是好市多、沃尔玛和全球折扣零售巨头TJX发展最快的时期。如今的上海消费者确实“改变了消费取向”,其本质是“更简单的消费”。这可能不是“老百姓钱包缩水”造成的,
消费者不一定喜欢便宜的商品,但一定有占便宜的心理。好市多1448元的茅台,919元的五粮液,79.9元的1公斤德国猪肘和37.9元的烧鸡都是顾客抢购的商品。当然,数量不多。然而,它自然很快赢得了好市多无私和有利可图的“顾客心智”。“顾客心智”是营销人性的考量。人性包括自然性、社会性、灵性、认知性、体验性、创造性、价值性、独立性和尊严性。身体上满足需求是有价值的,但精神上满足需求是无价的。
在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曾在《经济学》第187
9年冯特开创了“心理学”。两门学科有着“同”和“不同”。“同”都是在研究人性;“不同”是前者研究“为钱所困”,后者研究“为情所困”。笔者从业营销20载,有这样的认知,有时候“打动心灵”或比“说服大脑”来得更重要。“打动心灵”或更多是精神性、认知性的“满意准则”。当下的营销倡导 “人文逻辑”,关注营销的“软”, “软”之消费者的气节、感伤力、尊严等心理活动;“软”之期冀品牌与消费者的伦理达到“既懂你的言外之意,更懂你的欲言又止。”
(作者:袁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