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全国酒肉供应量 思考猪酒茅周期
2021年11月10日威尔信投资咨询研究中心
首席分析师杨易君(来自:杨易君黄金与金融投资 yangyijun1616)
在整理国内行业产能和供给的一些信息时,我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可能是巧合。中国冷却肉生产能力和供应的趋势实际上与白酒生产的趋势一致:
看来酒离不开肉,肉离不开酒!当然,我们知道酒和肉的市场逻辑是很不一样的。
葡萄酒的品牌效应比行业的产能供给更重要,很多消费者在饮酒时有选择品牌的习惯。在产能过剩的情况下,品牌效应好的酒肯定比品牌差的酒卖得好。在产能供应出现缺口的时候,二三线酒依然销售无忧。
相比酒,肉的品牌效应就没那么重要了。你不用担心在菜市场买肉吃。大牌猪肉吃多了一样累。去饭店吃饭,你可能会指定五粮液和茅台,但不会指定商家提供的是沐源或者新希望猪。所以国家肉类行业的供应趋势对肉类企业影响很大,只能比拼成本控制。
基于对上述逻辑的理解,有时候在白酒供应明显过剩的年份,头部品牌白酒企业虽然也会受到冲击,但依然可以获得不错的利润。然而,如果肉类供应过剩,整个行业都会受到影响。
截至2021年9月的数据显示,全国冷鲜藏肉年供应量为3075.7万吨,其中9月供应量为300.5万吨。2020年总供应量为2578.6万吨。无独有偶,近年来我国冷却肉年供应量的底部刚好是去年9月的2508.4万吨,最新产量3075.7万吨,比去年9月同期增长22.62%。
需要注意的是,肉类生产的数据是指所有进入屠宰加工企业的生鲜和冷藏肉类,不包括私人屠宰或捕捞的用于家庭、亲戚或销售的肉类。类别涵盖所有肉类。然而,由于猪肉是中国传统的肉类消费,我们认为这一数据基本上可以反映猪肉供应的趋势。
最新数据显示,3075.7万吨冷鲜肉分发给14亿人。每人每天的消费是多少?答案是0.06公斤/人每天,60克,即1两。但由于很多鱼、私畜、牧民牲畜都是屠宰加工的,没有进入工业生产统计,所以估计实际人均肉类消费量不低于100g/人/天。
再看全国白酒供应量,截至9月份的数据显示,我国以65度为基准的白酒年供应量为757.7万千升,近年来的低点为年初的739万千升。计量单位有点复杂,就当1000升是1吨吧。
79万吨65度白酒折算成目前最受欢迎的52度白酒,供应量变成了923.75万吨。全国14亿人口,不包括占总人口20%左右,基本不喝白酒的18岁以下青少年。剩余人口约11.2亿。排除不喝酒的女性和老年人。剩下的成年男性,估计真正经常喝酒的,不会超过5亿人。而且,这5亿饮酒者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可能只喝啤酒或红酒。
我们假设5亿饮酒者都喝52%的白酒。93.75万吨分给大家,每人每年消费18.475公斤。分摊到52周,每周需要花费0.355斤。进一步分摊到每天,约50.755g/人。
再看2015-2018年初的白酒产量,几乎是现在的两倍,也就是说每人每天需要消费100克,也就是2两。
况且我们还没有计算过,一年大概3400-3500万吨的啤酒,40万吨的红酒,应该如何分配给这5亿消费者。
从上图来看,我们认为2015-2018年持平运行的产能,无论是否供大于求,至少反映了供需的大致平衡。这些年的平均平衡点是大约3780万吨肉,
从五粮液、茅台看中国白酒产能的变化。从2000年到2005年,以65度计算的中国白酒年产量从495.6万吨下降到315.6万吨。这个过程大致对应了五粮液股价的下跌趋势。
此后,白酒产量从315.6万吨增长到2015年的1200多万吨,十年产能大幅放大,但并未相应打压白酒股价格。
结合对肉类产能放大的观察和思考,我认为这10年,甚至从2018年开始的13年左右,代表了中国脱贫奔小康和消费升级的过程。
这个过程的结束(2017年底到2018年初)也造成了酒肉产能过剩。尤其是白酒,一定不是十年以上的消费酒。
量长了,而是供应过剩。这十几年中,酒类企业的业绩,一方面缘于全面脱贫奔小康,消费升级刺激,但酒类营销策略,盈利的故事营造手段,不能不说升级更快,比如茅台能养身,头部酒企争国字品牌等。
在2018年至今的三年多减产能时期,是白酒股历史上涨幅最大的三年多。
然诚如笔者前面分析,即便以最新的数年低位白酒产能,酒民人均每周得消费7-8两(52度计算)白酒,还不包括啤酒、红酒。
在物质生活越来越富裕的时代,会更注重康养、健身,酒类消费应趋于进一步下降,尤其高度白酒。欧美40度以上即已称之为烈酒,50度以上几乎没有市场。
观始于2018年开始减产的肉周期(概曰猪周期),猪肉产能下滑超过35%后见底回升明显。但白酒产能依然未见明显反弹,足见存量太大。“嘴面、笔端”功夫不行,生产再多也难有销路。
如果白酒产能出现类似猪周期般的大幅反弹,白酒类企业的经营必将严重分化,如何讲好以后的故事,将会考验很多酒企。
下面图表为全国冷鲜藏肉类年化供应量,以及对应的年化供应量增速:
2010年前,肉类供应量以年化约30%增速释放产能,体现了我们脱贫攻坚、消费升级,从解决温饱到迈向小康的过程。
2016年-2018年初,增速围绕零位上下波动,对应着约3780万吨的年化供应,对应着14亿人口人均约74克/每人每日的肉类供应,这其中不含工业化捕捞与宰杀。
2018年受非洲猪瘟影响,产能快速下滑。目前产能则处于“快速”放大过程中,进一步结合牧原股份观察思考:
在2018年初全国冷鲜肉年化供应量达到3955.40万吨前,牧原股份股价虽然表现不错,但上涨趋势并不很强。
此后伴随全国肉类供应量的下降,供应速度的快速下滑,迎来了牧原股份的大牛市。
图中A位置,供应增速见底,即供应下滑趋势减缓,但绝对供应量仍持续下滑,对应着猪肉价格的持续上涨,牧原延续牛市。
图中B点,绝对供应量见底于2508.40万吨,相对于2018年初的3955.40万吨,供应降幅超过35%。就市场逻辑而言,绝对供应量在B点见底了,就要当心养殖猪企股价见顶风险。但是,年化供应增速依然处于负值区间。
图中C点位置(2021年1月),年化供应增速由负转正,正式意味着整个冷鲜藏肉类供应趋势已发生逆转。牧原股份对应股价见顶,此时还在鼓吹其投资机会,那确实是在侮辱投资者智商。
观当前,虽年化供应量已由2508.40万吨底部回升至3075.7万吨,增量略过500万吨,但距离2015-2018年3780万吨左右平衡位置,仍有600万吨以上增幅。而当前供应增速正处于供应量加速释放阶段,此后一定还有供应增速下降,但绝对供应量继续走高的阶段,即必有与图中AB阶段相对应的相反阶段。
虽然猪企业绩、股价未必始终与全国肉类供应趋势保持一致。但在当前反向对应于A点的时机都没出现,就再度遑论抄底养殖猪企股,笔者并不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