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去超市买东西,看到一个小孩在万圣节的造型对象上和妈妈吵架。孩子想买一件万圣节造型斗篷,她妈妈不同意。她妈妈说:
“你在一年级。小学不搞万圣节活动。你以前都是在幼儿园度过的。”
“你为什么要买?有什么用?但是我们有万圣节。”
“你觉得有意思,我却一点都不觉得有意思!”
但是,不管妈妈怎么说,孩子还是坚持要买一个。孩子退步了,说,不买更贵的斗篷,只能买个五块钱的鬼火。
孩子甚至说,学校与此无关,爸爸妈妈不陪也没关系。在万圣节,他可以独自生活。
说实话,看着孩子一步一步可怜兮兮的退让,我很难过。但是我妈妈坚持认为万圣节礼物毫无意义。
我明白万圣节在幼儿园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节日。他们可能不记得老师教了什么课,讲了什么故事,但一定记得万圣节快乐的“不给糖就捣蛋”的场景。
一年级的孩子还是想让这种快乐延续下去。
很显然,这位妈妈并不理解这种仪式给孩子带来的快乐,她用成人所谓的“意义”去评价,用“有用”去判定,那么,所有和“仪式”相关的幸福和快乐,都是没有意义的。
前几天在网上看到一个菲律宾小孩。她的万圣节造型比较恐怖,今年被评为“最恐怖的万圣节造型”。
为了这套造型,我妈花了整整两天的时间给女儿做了一条特别的裙子,可以把头藏起来,然后做了一个假头让女儿抱着。
乍一看,就像女儿割了头,然后抱着头走路。
我们看不到女孩的表情,但我相信,看到路人惊恐、惊讶的样子,女孩一定很自豪,很开心。
这个女孩的妈妈很有才华,很有想象力,更重要的是,很有仪式感。
正式这种仪式感,带给孩子快乐,让孩子觉得,这一天,这一年,都和往日与众不同。也因为这种不同,会给孩子带来期盼,希望明年万圣节依然如此。
孩子热爱生活,对生活充满向往,就是从这一个一个的仪式开始的。
最恐怖的万圣节造型
仪式感,不仅仅让孩子得到爱,还会教会孩子去爱别人。
之前看一个育儿节目,一个家庭有两个孩子。姐姐平日里总是欺负哥哥,让我爸妈很苦恼。
在父母眼里,姐姐根本不爱弟弟,甚至怨恨弟弟。
父母越是责怪她不爱弟弟,她就越是反抗和欺负弟弟,因为她觉得父母关心弟弟比关心她多。这种恶性循环已经持续了三四年。
爸爸妈妈骂了又骂,道理也讲了,但是姐姐和哥哥是不可能和平相处的。
然而,当育儿专家通过一只特殊的大白兔与妹妹交谈时,父母才发现,妹妹深爱着哥哥,只是无法表达。
后来育儿专家想了一个办法,就是在弟弟生病的时候,让姐姐帮弟弟买水果和退烧贴,然后晚上在家里举行表彰仪式。
在仪式上,每个人都称赞我姐姐为弟弟所做的一切。他们授予她一顶医生的帽子和奖章,并祝贺她是一个非常好的姐姐。
经过这个仪式,我父母发现我姐姐和我哥哥终于可以和平相处了。姐姐有很强的荣誉感:她比哥哥大,哥哥需要她的照顾。
姐姐照顾弟弟,父母花更多时间关注姐姐,一家人终于可以和睦相处了。
表达爱有时候真的需要一种仪式感,不仅对孩子,对大人也是如此。
看《妻子的浪漫旅行》的时候,四个老婆回忆之前印象深刻的事情的时候,说的事情发生的时候都有一种仪式感。
例如,当陈小春向应采儿求婚时,他哽咽了。程莉莎和郭晓冬结婚后,郭晓冬郑重地把银行卡交给了程莉莎。
所有的事情都如白驹过隙,一晃而过,但是因为有了仪式感,对这件事情的记忆便会一直延续下去,而这个事情带来的幸福感也会跟着延续下去。
仪式感,有时也能成为孩子进步的阶梯。
中国著名翻译家王志亮,90岁的时候,《朗读者》还是个贪玩的孩子,给人的感觉是,他过了特别幸福的一生。
其实他小时候又穷又病,受尽人间冷暖。
在学校,有一次他告诉妈妈他生病了,妈妈步行70英里到学校去看他。那时候他家里穷,所有的钱都给他,他妈妈的衣服也很破旧。
>当时他看到妈妈穿的太破烂,怕被同学看到笑话,所以看到妈妈快走过来时赶紧趁着要上课的机会跑进教室了,连句话都没有和妈妈说。
妈妈也许内心很伤心,换着一般人,必定会抓住自己的儿子,好好教育一番。
但是他的妈妈什么也没有说,又走了70里路回家了。
在他们家,有一个特别的时刻,就是过年的时候,家人会坐在一起总结一下今年的得失对错。直到此时,妈妈才温和而直接地问他,当时是不是担心同学看到妈妈丢人。
事情虽然已经过去许久,但是在这个特别正式的时刻被妈妈提出来,他突然觉得特别伤心,觉得自己太没有良心了。
这种过年前的“家庭总结大会”,对他而言想必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他说,许多话,如果不是妈妈说出来,他也许会一直没有良心地活下去,最终变成一个坏人。
妈妈举行的这种特殊的家庭仪式,就如孩子成长的阶梯,孩子就是踏着这个阶梯,一年比一年优秀。
对孩子而言,每个有仪式感的时刻,都是闪闪发光的时刻,而这个时刻,足以掩盖日复一日学习的苦,和未来人生拼搏的累。
所以,作为父母,不但不要拒绝孩子对仪式的追求,还要可以给孩子营造出仪式感,这不但有意义,而且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