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陈来的《儒学美德论》一书中,对中华文化传统美德的发展进行了系统梳理。最早的是姚传的《五教》:《姚——传五教四方:父义、母慈、兄友、兄共(公)》(《左公》十八年)(页《儒学美德论》 476)。第《五行》条提出了“五行”(462页);《六德》提出:“圣人智、仁、义、信。“义、忠、德、智、德、信、德、圣、德、仁。(470页);晏子提出:“君命群臣在,父孝,弟爱弟,夫妻温柔,伯母待妻。”(470页);《礼记 礼运》提出十层意思:“父恩子孝,兄善弟,夫义妻,隆惠佑顺,君忠臣。其中十个是人的意思。”(475页);孟子提出了仁、礼、智四德。”慈悲,仁也;耻而恶,义也;辞职之心,礼也;是非,智慧。”(《孟子 告子上》 )(455页);《孟子》还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妻有别,老少有序,朋友有信。”(455页);后人将孟子的仁、义、礼、智四大美德扩展为五德十教:“汝智而忠,父慈而孝,弟兄而敬,夫妻而从,朋友而信。”(475页)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本道德规范。
在梳理古代道德的基础上,陈来提出了私德和公德的概念。他认为“仁、德、诚、信、孝、和;自强、勤奋、勇敢、正直、忠信、廉耻”为私德;“爱国、忠诚、礼貌、守法、敬业”是一种公共道德(陈来《儒学美德论》 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