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和四川一样,有着优越的地理环境和酿造条件,被誉为“白酒之乡”。
说到贵州名酒,首先想到的就是茅台。
茅台的品质、地位、影响力在白酒行业都是数一数二的,目前没有任何一款白酒能与之匹敌。
俗话说得好,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茅台的崛起带动了贵州白酒行业的发展。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现在是中国最重要的白酒大省之一。
然而,茅台的崛起也给贵州带来了不少麻烦。
很多外地人说起贵州白酒,只认得或知道茅台,对于其他白酒品牌几乎闻所未闻,于是白酒界就有了这样的轮换:贵州只有茅台拿得出手。.
这是真的吗?当然不是!
贵州还有一种著名的白酒,名叫董酒,产于遵义市董公寺镇。它是一种非常少数的白酒,但白酒业的领军人物,老教师沈曾说:“贵州有两个宝贝,茅台和董酒”。
可见,在专家眼里,董酒和茅台的实力差不多。接下来跟随作者的脚步去了解一下贵州董酒吧,看看董酒能不能翻身?
一、红极一时的董酒
1957年,东久开始建厂,两年后变成了“贵州名酒”。6年后,它与茅台一起参加了第二届全国评酒大会,并作为一个初出茅庐的人,获得了"中国名酒"的称号。
其独特的工艺、风格、香气成分和卓越品质使其屹立于中国酒林,尤其是其工艺和酿造配方,被有关部门永久列为“国密”,成为老八大名酒中最神秘的名酒。
这样的荣誉在中国白酒行业非常罕见。在随后的三次品鉴会上,董酒凭借出色的表现获得中国名酒称号,与茅台一起成为贵州酒的代表。
随后的40年,董酒借助名酒效应高歌猛进,在全国占有了不小的市场份额。“不知道怎么喝董酒,喝了董酒却回味悠长”的广告语甚至一举成名,可谓“红极一时”。
二、没落的白酒“贵族”
但是,没有百花齐放的百日红。
90年代,白酒行业迎来巨变,浓香型白酒异军突起。以五粮液、洋河、剑南春为首的浓香型白酒市场份额继续扩大。在白酒龙头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企业投身于浓香型白酒。
这个时候,董久才是真正的内忧外患.
内忧:
(1)董酒群龙无首,管理比较混乱,发展一度搁浅。
(2)战略决策失误,酒厂将大量精力投入浓香型白酒,导致浓香型白酒市场逐渐萎缩;
(3)2004年,酒庄大火烧毁了珍藏已久的数千瓶优质基酒。
外患:
(1)浓香型白酒异军突起,董酒市场受到冲击;
(2)随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的实施,东久不得不削减配方,相当于断了一条胳膊。
在内忧外患的极端困境中,董酒对自身定位和发展方向越来越不清晰,一代名酒褪去光环,成为"没落的贵族"。
现在人们说起贵州名酒,只记得茅台,不知道董酒,于是董香渐渐变成了小众风味,超市里很难卖出几瓶。
至于能否翻盘,笔者认为目前白酒行业格局已经固化。虽然这几年董酒明确了自己的定位,完善了产品线,从迷茫中走上了正轨,但离成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然而,又如何呢?
困难,董酒也还是挺过来了,在酒质口感上的把控依旧严格,这是难能可贵的,没有辜负老一辈酿酒人的期望。其实,国内像董酒一样没落的白酒有很多,比如说河南的宋河粮液、湖南的武陵酒、江苏的双沟大曲、四川的全兴大曲,都是因为品牌内卷被淘汰出局。
此外,品牌之间的内卷也漫延到基酒行业,特别是以“基酒王国”著称的四川,无数基酒企业因品牌内卷寸步难行,比如古道江湖酒。
对于四川,大家最熟悉的无非是五粮液、泸州老窖、剑南春等知名品牌,其背后的产地也被人们评为“酒乡”。
酒乡不仅有名酒,还有众多基酒厂商,一同构成了白酒产区。一直以来,人们最熟悉的没落与宜宾产区和泸州产区,因为有头部名酒作支持。
其实,邛崃也是四川酒乡,只不过没有太出名的名酒,被评为酒乡主要是当地基酒产业出色,有数据统计,全国有60%-70%的浓香基酒来自邛崃。
此酒以5种优质的粮谷为原料,通过精确的配比和纯粮固态发酵技艺酿制而成,酿好的新酒经过长时间储藏后再与窖藏1800天(5年)的基酒精心勾调,有效去除了酒的辛辣感和刺激感,醇、窖香气浓郁不散,喝起来绵柔甜爽、尾净余长,地道的川派浓香。
可惜,酒厂只懂酿酒不懂做品牌,在品牌内卷严重的当下,没有太多的优势,只能凭借着性价比苦苦支撑。
笔者认为,这些白酒企业如果要翻身,可能要等到白酒行业回归理性,届时白酒行业格局将会重塑,机会也会给到一心求发展、重品质的企业,大家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