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奖创立于1895年,以瑞典著名化学家诺贝尔的部分遗产(3100万瑞典克朗)作为基金。最初分为五个奖项:物理、化学、生理学或医学奖、文学奖和和平奖,于1901年首次颁发。
1901年,是中国光绪二十七年。
单说光绪二十七年,大家只知道是清朝最后一年,并没有很深的感受。如果我们用支援干部年,我们可能会得到一个印象,这一年是辛丑年,即这一年签署了33,360,010-30,000元,标志着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辛丑年即庚子年的前一年,八国联军发动了侵华战争。西太后和光绪皇帝仓皇出逃,中国被列强羞辱。
如果西方科研氛围炽烈,对比中国的积贫积弱甚至崩溃,真的很可悲,很痛苦。
那么,在五个诺贝尔奖中,从这个时间点来看,中国人最有可能获得的是文学奖。
很多人都记得国学大师辜鸿铭1913年获得诺贝尔奖提名,后来输给了印度的泰戈尔。
其实这是一部后世的遥传。只要查一下诺贝尔奖的官方网站,就可以看到,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共有32项提名,共有28项提名,其中法国和丹麦作家5项,英国作家4项,西班牙作家3项,瑞士、瑞典和意大利作家2项,比利时、印度、爱尔兰、奥地利和芬兰作家1项。没有中国作家出现。
不过,由此也能感受到国人对获得诺贝尔奖提振民族士气的迫切心情。
从1905年弃医从文的鲁迅开始,陆续发表了《辛丑条约》、《摩罗诗力说》等重要论文,文学名声水涨船高。到1918年5月,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小说《文化偏至论》,他迅速确立了自己在文坛不可动摇的地位。
从1918年到1926年,《狂人日记》,《呐喊》,《坟》,《热风》,《旁徨》,《野草》。
其中中篇小说《朝花夕拾》可以算是鲁迅的代表小说,主人公阿q也成为世界文学走廊上一个与众不同的人物。
此时的鲁迅仿佛是中国文坛的领袖。
然后在1927年,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到中国考察调研时,听到了鲁迅的名字,于是和刘半农商量,推荐鲁迅角逐诺贝尔文学奖。
刘半农鲁迅铁粉,自然喜出望外,请另一位鲁迅铁粉台静农写信询问鲁迅的意见。
鲁迅的回复言简意赅,意味深长。
第一句:“请转给班农先生。我感谢他的好意,为了我,也为了中国。”不可否认,刘半农和很多爱国人士一样,希望国人能摘得这顶文学桂冠,以此增强中华民族的自信心;从鲁迅的回答中,我们也可以感知到他也有同样的心理。
但是,接下来的一句“但是对不起,我不想这样”,说明鲁迅本人也不想成为这个人。
因为,那么,鲁迅解释说,“世界上比我优秀的作家是没有限度的,得不到的。看我翻译的《华盖集》。我该怎么做?但是,作者没有得到。”
在我看来,鲁迅说的这些话,不是自谦的客套话,而是真诚的话。
有时候世界就是这么奇妙。往往那些半吊子都会把眼睛长在头上,狂妄自大,以为老子天下第一。而真正的大师,越是攫取知识,越是钻研知识,越是感叹“此生有涯,而知无涯”——因为学无止境,所以虚怀若谷。
以前看《华盖集续编》,突然读到这句话:“别人以为我是文豪,能当场写文章,其实我不是,我怕写文章。”(我是凭记忆写的,原话就是这个意思,用词不一样。)我有一瞬间觉得很突兀。日记是很私密的文字。写出来的时候,鲁迅不一定要发表,但一定是真实的情感表达。然而,伟大的作家也害怕写文章。谁会相信?
但仔细考虑之后,我还是相信了。
真正的文学,不是故作姿态,不是无病呻吟,不是为新作品而强调悲伤,必须要有灵感。
而对于鲁迅来说,更多的是一种责任,一种对民族灵魂的关怀,一种对民族命运的担当。
换句话说,鲁迅既不是虚伪的谦虚,也不是妄自菲薄,而是真的有很多人比他自己感觉更好,就像他下面说的:“或者说我便宜的是我是中国人,就靠‘中国’两个字。”就是即使我是中国人,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也因为这个原因多打了同情分,让我获奖了,我感到不安。
从这里我能感觉到鲁迅并不是很愿意为了中国人的关注去竞争相对空洞的文学奖项。毕竟自古以来“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他衷心希望中国人能在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等坚实的科学领域取得世界级的成就,赢得全世界人民的尊重。
因此,他对陈焕章在美国做《阿Q正传》做了一个讽刺。
在信中,鲁迅还说:“我不认为中国有什么人能拿到诺贝尔奖的奖金。瑞典最好无视我们,不给任何人。如果是黄色
脸皮人,格外优待从宽,反足以长中国人的虚荣心,以为真可与别国大作家比肩了,结果将很坏。”这一句,是鲁迅不愿意参加诺奖提名的最主要原因。国家是如此的贫弱、国内军阀混战是如此黑暗,鲁迅对国人的态度集中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上,如果真的获奖了,只能是营造出一个虚假的文化繁荣景象,使国民麻木和沉醉其中,负面影响比正面影响更大。
这,就是鲁迅先生的态度和良心。
最后,鲁迅说的有些颓废,却很实在――“我眼前所见的依然黑暗,有些疲倦,有些颓唐,此后能否创作,尚在不可知之数。倘这事成功而从此不再动笔,对不起人;倘再写,也许变了翰林文学,一无可观了。还是照旧的没有名誉而穷之为好罢。”历史的使命感受和文学的责任感让他有力不从心之叹,如果真获得了诺奖而又无力动笔,岂不成了欺世盗名之辈?
所以,鲁迅先生谢绝了斯文赫定和刘半农的好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