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金石来源:Sina.com)
今天,物欲横流,书卷气十足,思考是一种奢侈。所以,只剩下那些陪书的人,带着怀旧的心情去追忆八十年代。那是一个读书成为时尚的时代。“文革”末期,干枯的思想等待甘露滋润,不成熟的思想不断跳动。出版业的繁荣使80年代成为学者的盛宴。当时大量不同风格的丛书的出版,把一场新的启蒙运动推向了高潮,而这些丛书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边肖带大家重温那场“夜宴”。
1、《外国文学名著丛书》
我选择这一系列的书作为追忆的开始,是因为它的巨大篇幅和出色的翻译。《丹兰》的封面中间点缀着钻石,成为其独特的形象。奇怪的是,这套丛书的封面上没有出版社的名字。只有在扉页中,读者才能发现它的出版社是国内一流的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和上海译文出版社。
这套丛书基本囊括了当时所有值得介绍的西方名著,其出色的翻译也是另一大亮点。王小波老师认为,文革时期,中国一流的作家都是搞翻译的。如果你想读一流的话,读翻译的文本。这是事实。《唐璜》查政老师翻译;杨碧译《名利场》;《失乐园》朱老师翻译;《堂吉诃德》江洋老师翻译;方平老师翻译了《呼啸山庄》等等。这一大批作家学者的文字功底和文化底蕴,足以让读者领略文学大师的风采。
2、《二十世纪外国文学丛书》
对应西方古典文学的《外国文学名著丛书》翻译,是西方现代文学的《二十世纪外国文学丛书》翻译。也许这个系列是上一个系列的延续,所以他们有相同的风格和方式。扉页中隐藏着外国文学出版社和上海译文出版社的名字。因为书的范围太大,一开始感觉有点鱼龙混杂,但渐渐的就显出了光彩。所以在我们的阅读过程中,有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戈尔丁的《蝇王》,伍尔夫的《达洛卫夫人,到灯塔去》,纪德的《伪币制造者》的痕迹。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出版无疑是最精彩的一部,因为这本书不仅让人认识了魔幻现实主义,也影响了当代中国很多作家的写作方法。
3、《诗苑译林》
湖南人民出版社推出《诗苑译林》的时期,无疑是学会最辉煌的一天。这颗耀眼的明星在编完这组诗后不久就渐渐失去了光芒,但人们记住了这组诗,让很多读者产生了诗意地活在人间的幻想。
这本诗集以其独特的方式由三部分组成:以著名诗人或翻译家为线索,如《戴望舒诗集》、《戈宝权译诗选》等。以外国诗人为线索,如《普希金抒情诗选》,《雪莱诗选》,《纪伯伦:先知,沙与沫》等。以国家为线索,如《英国现代诗选》,《英国维多利亚时代诗选》,《美国现代六诗人选集》等。诗歌让我们体会到了庞德意象派的轻盈和质朴,也让我们走进了艾略特《荒原》的迷宫,久久找不到回家的路。特别引起我们注意的是绿源先生。据说胡风,曾经的胡风,在监狱微弱的灯光下,用德语字典和乐观主义自学德语。于是我出狱不久就把这本书《请向内心走去――德语国家现代诗选》放在了我们的办公桌上。
4、《外国文艺丛书》
80年代介绍外国文学作品的杂志――《世界文学》、《外国文艺》特别受到大家的认可,而《外国文艺》主编、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外国文艺丛书》则受到读者的青睐。这个系列的书,选面不广,开本也不大,却很受欢迎,应验了专心为精的说法。该系列首次向中国读者介绍博尔赫斯的短篇小说,距离本世纪初出版的三卷本《博尔赫斯文集》已有十余年。可以看出,80年代中国的博尔赫斯热为这个系列埋下了伏笔。这个以收集短篇小说为主的系列,对中国当代作家也有穿透力。翻开苏童、莫言、余华列出的最喜欢的十个短篇,他们的作品大多出自这个系列。
5、《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家丛书》
《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家丛书》之前出版的丽江出版社,翻译介绍外国文学作品从来没有成功过。这套丛书的出版,彻底改变了丽江出版社在读者心目中的地位。这个系列的译者序言比中国任何外国文学系列都精彩。读完译者的序言,读者会有一种想一口气读完整本书的欲望。附录中的奖项和演讲提供了更完整的信息,受到研究者的欢迎。
6、《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似乎所有的读者都无法逃脱这个系列的诱惑,也无法否认它的影响力。商务印书馆在20世纪80年代初,到了20世纪50年代。
陆续出版的世界学术名著汇编成这套丛书的雏形。于是,柏拉图的《理想国》、帕斯卡尔的《思想录》、黑格尔的《美学》和《小逻辑》等大量的西方古典哲学名著,都成为国内最权威的译本,成为国内许多学者坚固的学术基石。而关于西方现代哲学思潮的书籍在20世纪八十年代所出的这套丛书中,我们大概只能读到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引论》等不多的书籍。7、《现代西方学术文库》
与“汉译名著”遥相辉映的是三联书店出版的《现代西方学术文库》。20世纪八十年代的萨特热就源于这套丛书对存在主义较为完满的译介。从胡塞尔的《逻辑研究》到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直至萨特的《存在与虚无》――当时,真正读懂这些深奥理论书籍的读者并不多,人们真正了解存在主义的理论,还是通过萨特的小说和戏剧。但是,这些书籍已足以启迪人们去正视自已的生存环境,去思考自身的存在价值与方式。
在这套丛书还有更广泛的选题,尼采的《悲剧的诞生》无疑是国内最早译介尼采的书,尽管这是尼采早期的作品,却是尼采思想的源头。
卡西尔的《语言与神话》和荣格的《心理学与文学》,对于接受了传统文学理论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次思想上的冲击。而当今在国内火热的德里达,这套丛书早就记录了他在国内的第一次声音――《声音与现象》。同样,我们在这套丛书中还能发现一些至今依然活跃在学术界的学者的名字:刘小枫、徐友渔、钱理群、李银河、周国平,等等。丛书为读者留下了这些学者最初的脚步。
8、《二十世纪西方哲学译丛》
历来以译介西方文学作品为己任的上海译文出版社,这次的西方哲学著作译介,或许只是一次擦边球,但我们不得不佩服这擦边球的精彩。卡西尔的《人论》向我们陈述了符号学理伦所理解的人的含义;马尔库斯的《爱欲与文明》是对弗洛伊德理论的一次升华;雅斯贝斯的《时代的精神状态》让人们对自己的精神生活再次作出理智的怀疑。而上海译文的另一套丛书《当代学术译丛》同样精彩,让人回味。其中,里夫金和霍华德的《熵:一种新的世界观》是当时人们谈资。
9、《走向未来丛书》
这套始于1984年的丛书,在整个20世纪八十年代大概出了近80多册书。现在要收齐已是不易。因为此套丛书学科之间的跨度较大,当时读者一般都是按各自的爱好与兴趣收藏。该丛书基本上由两大部分构成,其一为译作,其二为国内学者的学术作品。但真正具有影响力和穿透力的还是国内学者的学术作品。此套丛书也可视为当时国内实力派学者的第一次集体亮相。
10、《文化哲学丛书》
这套由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文化哲学丛书》规模并不大,加在一起大概只有十多册。之所以到今天还被人们常常提起,是因为丛书中作者的魅力保留至今的缘故。尽管刘小枫先生的第一本学术论著《诗化哲学》与其后来的作品《走向十字架的真》和《拯救与逍遥》中的思路有所游离,尽管邓福星先生的《艺术前的艺术》对史前艺术发展的观点并不新颖,但是,如此系统地对史前艺术的叙述,对读者来说,还是有启迪的。
以上所述的几套丛书,只是整个20世纪八十年代哲学类图书中所显露的较为亮丽的几枚绿叶。由中国和平出版社出版的《拿来丛书》,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文化:中国与世界系列丛书》,三联书店出版的《文化生活译丛》,大概也是我们不能忘记的几枚绿叶。或许,这些丛书已超出了哲学的范围,但对人文主义的关怀,成为它们最终的基石。
11、《美学译文丛书》
这套以译介西方现代美学理论为已任的译丛,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而此丛书的所有魅力都体现在主编李泽厚先生对选题的非凡目光上。这套丛书基本上包含两大部分:其一为西方现代美学中对各门艺术的审美分析;其二为西方现代美学理论中热潮门派的经典论著。阿恩海姆的《艺术与视知觉》以格式塔的理论对绘画作品进行了分析。“张力”是阿恩海姆对绘画作品解读的一把钥匙。绘画作品的成功结构取决于其张力的构建。艺术作品中各部分相互之间的张力,使得这一作品充满活力,正是这种张力,读者才能感受到其艺术的真谛。而苏珊朗格的《艺术问题》,无疑是对舞蹈艺术的一种全新见解。
对西方现代美学门派的译介是此丛书的另一个亮点。桑塔耶纳的《美学》无疑是自然主义美学的经典之作;克罗齐的《作为表现的科学和一般语言的美学的历史》是直觉主义美学的又一杰作。这些书籍在今天已成为美学学科的必读书目。
辽宁人民出版社也出版了一套《美学译文丛书》,但这套丛书似乎更注重对西方现代美学流派的译介。其中,我们能读到解释美学的《真理与方法》;接受美学的《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也能读到《存在主义美学》与《符号学美学》。存在主义和符号学在20世纪八十年代是极为红火的两门学派。与这套丛书相呼应的是辽宁人民出版社的《当代中国美学思想研究丛书》。这套丛书以介绍国内美学界学者的美学思想为目标,几乎收录了当时国内美学界所有有影响的学者的思想研究论著。其中包括朱光潜、宗白华、王朝闻、蔡仪、李泽厚、蒋孔阳和高尔泰的美学思想研究。但是,在整个20世纪八十年代,李泽厚先生却独领风骚,他的那本薄薄的《美的历程》是许多读者的美学启蒙读物。而他更大的功劳是在西方美学著作的译介上所作出的努力。可以说,没有这些著作的译介,就没有当时国内美学的盛况。
在这片风景里,我们自然还能领略到其它的一些色块。如《美学丛书》中滕守尧先生的《审美心理描述》一书。滕先生是这场美学热潮中不能忽视的名字。作为当时年轻的学者,他不但翻译了大量上乘的美学著作,还为读者奉献了较为成熟的美学论著。
在这场热潮中,我们还发现一些美学书籍是以不定期的书刊形式出版的。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美学译文》和文化艺术出版社的《世界艺术与美学》,基本上以译介西方现代美学理论为主;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的《美学新潮》主要收录了国内学者的美学论文;而复旦大学出版社的《美学与艺术评论》在发表国内学者论文的同时,还开辟了“美学书刊评介”栏目,颇有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