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046年,姜子牙协助周武王摧毁商业后,被封为国君。自太公王封国立国,煮盐耕田,传至齐桓公时,已是疆域临海的东方大国。齐桓公以“尊王抑夷”成为春秋五霸之首,齐国被当时的人们称为海王之国。
公元前656年,齐国和其他六国组成北方联军,南征楚国。联军寡不敌众,无数战车卷起尘土,向着楚国的战略要地——阙进发。
楚人看到自己成了众矢之的,吓得腿如废铁,马上派使者去和联军谈判。在联军面前,楚国使者战战兢兢地问道:“大哥们,你们住在北方,我们却住在南方。为什么要打我们?”
联军派能言善辩的管仲去和楚国的使者谈判。管仲不愧是齐国的多面手,他编理由很有逻辑。管仲一本正经地讲齐国历史,讲齐楚旧怨,连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都不放过。总结一下,他说:“你们楚人洗脖子等着被剁吧!”
按说,当时齐国名士如云,满街都是专家教授。编造几个打架的理由并不难。但管仲却想出了一个非常令人震惊的借口:“你们楚国垄断和囤积茅草这种特产,造成了天下茅草的短缺。我们怀疑你破坏了各国的祭祀仪式,以至于各国的祭祀活动中没有茅草过滤饮料。我们这次来是为了让楚人乖乖交出茅草,好让祭祀活动顺利进行。”
估计当时的楚代表被这种论调吓坏了,哭笑不得的发言中有这么一段话:“大哥,不就是为了点茅草吗?至于大张旗鼓的派那么多人来乞讨?不,这几天,我们楚国会派人到长江和淮河去多采些茅草来孝敬各国。你这样认为吗?”后来由于战争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双方没有开战,联军与楚国签订和约,走过场,南征就这样结束了。
然而,这场没有爆发的战争,却让一种东西的价格上涨了——茅草。
按理说,以齐国五霸的国力,怎么会缺少小茅草呢?为什么非要大费周章,把茅草弄得像贵金属一样?
在这里,我们必须解释一下植物茅草。
这种植物是南方的特产,主要生长在长江和淮河两岸。也就是说这个东西在江淮随处可见,根本不是什么稀罕物。
但东周迷信的人认为茅草有通神的作用。皇帝祭祀的时候,要用茅草。自从酒发明以来,酒就离不开祭祀活动。神仙怎么喝土里的酒?总不能让神仙从平流层飞下来喝水吧?这时候茅草这种与神沟通的工具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了。
没错,茅草是人神沟通的媒介。只要用茅草把酒过滤一下,然后洒在坛上,就可以把酒送到神仙口中了。就是这样一种迷信的程序,使得茅草这种不值钱的草药,变成了一种价值很高的稀缺材料。然而,茅草再稀缺,也不会引发战争。
齐国之所以率领联军攻打楚国,是因为大肆宣传远大于茅草的实际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齐不止一次炒作茅草。
东周时,天下诸侯有点像俱乐部的“会员”,俱乐部的经营者是王朝的皇帝。当时我们俱乐部面临着这样一个尴尬的问题:资金不足。
根据最初的协议,成为“会员”的王子们每年都要缴纳一定的会费,以维持俱乐部的运转。不过作为“成员”,诸侯们都成了江湖大佬,他们也不买的起
此时,齐国大哥齐桓公为了扩大自己在江湖上的影响力,精心打造了一个口号:尊王抗倭。“嗡嗡蛮夷”对齐国来说不是问题。只要拳头硬,收拾几个小国,目标就达到了。但是,“尊王”是个麻烦事。东周俱乐部的“成员”已经习惯了默认,当涉及到经济问题时,齐桓公不容易直接与其他国家争吵。
齐桓公正为这事发愁,管仲来劝道:
“这很简单。江淮地区有一种特产叫茅草。我们请俱乐部负责人周派一只美洲狮控制江淮地区,然后向各大会员发出消息:东周俱乐部即将举行祭祀主题活动。想参加这个活动的会员必须自带草席,活动现场没有凳子。但是这个草席必须符合固定的规格,而且必须是用江淮地区特产茅草做成的。每一个成员进场前都必须经过检查,准备好所需的草垫,才能顺利进场。”作者的描述虽然“接地气”,但也不是编故事。史料上是这么说的:“拿一堆毛静当禅书,不如让那个人听话。”
管仲此举妙不可言。东周会虽然得罪不起所有的江湖大佬,但纣王始终掌握着会员证的发放权。哪个诸侯国不守规矩,纣王就拿走他的会员卡,让他成为国际孤儿。江湖大佬们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不得不把自己的小弟送到江淮一带去采茅草,编草席。然而,周的军队早已驻扎在江淮,就等着诸侯国上钩了。想要茅草吗?很简单,用黄金换它。既然所有国家都要茅草,这茅草就应该卖得更贵。一百两黄金怎么样?虽然这种行为无异于抢劫,但江湖大佬们也不得不逆来顺受。谁让最强大的齐国定下这个?
一规矩呢?用茅草换黄金,短短的三天时间里,黄金堆满了周天子的王宫,周天子乐得合不拢嘴。根据史料记载,这次东周俱乐部赚的黄金竟能抵得上七年的会员费,“周天子七年不求贺献”。
不得不说管仲是个商业鬼才,他不仅能将茅草炒到天价,连石头都能让他炒成黄金。
某年,齐桓公的经济状况出现问题,没法缴纳当年的会员费。换做其他诸侯,不交就不交了,反正当时赖周天子的账早已司空见惯。不过,齐桓公与其他诸侯不一样,为了维持江湖地位他必须做出表率,这笔钱非拿不可。
为了筹钱,齐桓公只好找到管仲,向他请教:“大哥想筹点钱交今年的会员费,你有什么主意吗?”管仲眼珠一转,一个炒作计划油然而生:“老大,咱们在阴里这个地方开发房地产,盖一座规模庞大的巨型城池,越夸张越好。我觉得,城门修个三重九道就够了,然后打出‘天下第一城’的招牌,向全天下的诸侯打广告。做完了宣传工作以后,再赶制一批‘天下第一城’的纪念品――石壁,按照尺寸明码标价:一尺一万钱,八寸八千钱,以此类推。”
齐桓公一头雾水,疑惑不解道:“诸侯又不是傻子,谁肯买这天价石壁呢?”管仲大笑道:“老大您忘了之前我们炒作茅草的事了吗?我们和东周俱乐部串通好,邀请天下诸侯去大周观礼。观礼现场,我们制定这样的规矩,但凡参加仪式的会员,必须佩戴我们齐国特产的‘天下第一石壁’。”齐桓公恍然大悟,点头称善。
靠卖石头赚了一大笔钱后,齐桓公对经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跟管仲学习经营之道。某次,齐桓公请教管仲:“我国是产盐大国,该如何利用这样的经济格局呢?”管仲答道:“我国物产丰富,资源充足,这是件好事。不过,再多的资源,如果不能善用,它也会变得廉价。我有个主意,能让天下人乖乖地交出黄金,让我们齐国的老百姓不用种地就能吃饱饭,不用织布也能穿上衣服。”
管仲用了什么办法呢?
在一肚子坏水的管仲的撺掇下,齐桓公在全国搞起了“大炼食盐”,在短时间内,齐国人烧制了超量的食盐,并将这些食盐全部囤积起来。从第一年十月开始,到次年正月,齐国的国库中储存了三万六千钟的食盐。储存了食盐后,齐桓公立马发布了“禁盐令”,禁止沿海居民私自制盐,集中一切生产优势,将食盐的价格拉高。
没过多久,食盐的价格呈指数暴涨,翻了几十倍。这种高价盐销往何处呢?当然不能卖给齐国的老百姓,让自己治下的老百姓吃高价盐这种事齐桓公干不出来。齐桓公将这些盐投入到国际市场上去,卖给内地国家。像赵国、宋国、卫国、宋国这些内陆国家,盐是一种无可替代的战略物资。没了食盐,人就会软弱无力,没力气劳动、打仗。因此,哪怕齐国将盐炒到天价,这些国家也得乖乖地买单。
短短的三个月,齐国的国库收入了一万斤黄金。这时,天下绝大多数的黄金都集中在齐国。值此之际,管仲又给齐桓公出了个主意。但凡来到齐国纳贡或缴税的诸侯国,必须缴纳黄金,坚决不收其他货币或等值商品。于是,天下的金价飙升。管仲靠着金价上涨的经济实力,开始对各地物价进行调控,把握住了中原经济命脉。
从茅草、石头,到食盐、黄金,管仲靠着灵活的经济头脑,使齐国成为当时最富有的诸侯国,巩固了齐国的霸主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