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台的价格一直是公众讨论和热议的焦点。贵,太贵,涨价,再涨……53度茅台的价格,不能用普通商品的价格来衡量,哪怕是“同科同源”的43度茅台。
53茅台与43茅台的价格对比
50度茅台价格飞涨。笔者在其他文章中已经分析了原因,在此不再赘述。随着53度茅台价格的上涨,43度茅台的价格也有小幅上涨,但两者之间始终有较大差距。为什么53度飞天茅台的价格比43度茅台高很多?我认为原因如下:
第一,价格是价值的体现,消费者的心智决定了市场,也决定了价格。营销竞争是一场关于心智的竞争,营销竞争的最终战场不是工厂,也不是市场,而是心智。心态决定市场,决定营销的成败。
茅台不再是简单的商品或者一瓶酒,它的符号承载了更多的含义。“国酒文化”早已深入人心。有资本加持,茅台是中国白酒第一,中国白酒最贵。客人送礼拿茅台,上流社会彰显身份和面子。
53天妃茅台
在古代的唐、孟时期,“庞塞酒”一路奉上,汉武帝赞其“甘美”;在近代1915年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茅台“智掷一瓶酒,得四枚金牌”,一举成为“世界三大蒸馏名酒”之一;红军长征经过茅台镇,当地百姓拿出茅台酒慰问红军。缺医少药的红军战士,不愿意享用美酒,把它当药。开国第一宴在北京饭店举行,主酒是茅台。几十年来,茅台酒频繁出现在许多官方场合,被用作国酒、外交酒和庆祝酒.
关于茅台的故事很多,每一个让国人印象深刻的故事里,主角都是53度飞天茅台,或者说是唯一有名字的。
此外,“植根洪妙”的53度茅台得到了各种资源的加持,是茅台集团乃至贵州省的“旗舰产品”。一路上涨,价格一直在刷新,刷新,刷新,即使国人不太认同它的价格,但它的“价值”是被认可的,被认可的,被重新认可的。
第二,43度茅台和53度茅台虽然“同根同源”,但“先天不足”。同样是茅台,但43度茅台是“先天不足”,要从它的诞生说起。
43天妃茅台
在20世纪50年代和70年代,茅台酒的出口在支持国家工业化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每出口一吨茅台酒,就可以从国外换取几吨钢材或其他急需商品。为了扩大茅台酒的出口量,1984年,轻工业部正式下达了《贵州低度茅台酒开发工程任务书》。低度茅台的研发正式提上日程。
经过各方的共同努力,用了一年多的时间研制成功了酒精度为39%的贵州茅台酒,并于1986年8月和9月顺利通过了省级和国家级鉴定。但当时由于消费者的习惯和市场总是接受高档茅台酒,低档茅台酒的开发和生产一度被搁置。
直到1991年,43度茅台酒才正式研发出来。同年被省级7个国家级白酒瓶专员鉴定。专家一致认为:“43度的贵州茅台酒保持了贵州茅台酒的风格和特点。不仅有水有冰浑浊,而且酒质更好,满足了国际市场的低档和高档需求。产品理化指标符合国家标准要求,同意投入批量生产”。
至此,43度茅台正式投入量产,53度茅台早已是享誉海内外的“明星”产品。
第三,酿造过程是相同的,但43度茅台是“cu
茅台集团原董事长、酿酒大师、著名白酒专家季克良曾强调:“43%(V/V)、38%(V/V)、33%(V/V)贵州茅台酒和53%(V/V)贵州茅台酒之间,只有酒精浓度标准的区别,绝对没有根本的品质和口感风格。
也多次是43度茅台酒的名字。“中低档贵州茅台酒之所以能在品质、口感、风味上保持和体现53%(V/V)贵州茅台酒的本质和特点”,并不能改变消费者对两种口味不一致的真实评价。
口味有差异很正常。53度天妃茅台酒可以说是技术与艺术的结晶,通过对100多种不同轮次、不同典型酒体、不同酒精度、不同酒龄的基酒进行合理配比,形成了酱香突出、清雅细腻、酒体醇厚、回味悠长、空杯留香的典型风格茅台酒。整个勾兑过程完全采用勾酒的方法,使用基酒样品数量最多的勾兑工艺,不添加任何包括水在内的物质。43度茅台酒是以53度茅台酒为基酒,经过降度、除杂、除浊、留香、增香等科学合理的工艺制成。43度茅台酒的技术也应该得到重视和认可。
第四,价格差不能是4
3度茅台的短期优势,度数之差却拉大了长期价值鸿沟。客观价格来说,43度茅台优势不可置否,高昂的价格的确限制了大众购买53度茅台的脚步,但由于种种原因,53度茅台不论是自饮送人还是收藏存放,皆宜,实打实的“硬通货”,43度的价格优势不复存在,无法与之争锋。随着时间的流逝,二者的差别进一步被放大。在收藏界,白酒的度数是很重要一个考量因素,一般认为50度是白酒品质的分水岭,这个分水岭正好将二者分开。53度的飞天茅台,越陈越香,越陈越贵,43度的茅台在长期存放的过程中,会面临酒中的醇、酸、酯等物质逐渐挥发分解等问题,酒质无法保证,因而便不被收藏界的酒友所喜爱,价格自然上不去。久而久之,二者的差距越来越大,甚至大到53度飞天茅台成为白酒收藏界的“一哥”,43度茅台身影罕见。
以上便是53度茅台和43度茅台“10度”之差的价格之别的原因,正如“房子是用来住的”,酒是用来喝的,价格不是衡量产品品质的唯一尺度,对于普通酒友来说,不必过分拘泥于品牌、价格,最重要还是选择适合自己的。
(作者张燕,系酒水行业研究者、《中国酒业》智库专家欧阳千里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