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评改人:钱玉清
中国书法协会书法培训中心教授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特聘教授
2012年书法报书法试听
“兰亭斋藤优子”获奖书法家
曹流玉溪《陋室铭》正厅
规格140cm70cm
作品评语
从这幅作品的自信和熟练度来看,私人作者应该是草书的“老庄家”。所谓“老”,就是你投入了很多精力,参与了很久;所谓“票友”,就是我很喜欢,但是不够专业。是作章法疏散澄朗,结字简远空灵、墨色浓淡得宜,草法也大多准确,粗观似乎没什么大毛病,但总感觉不入流、不高古。
究其原因,卑微、单薄、瘫软、无力的线条才是关键。刘熙载说,“作家都是苍白的,英雄的,美好的,其余的应该是一个‘深’字。凡苍白而涉老秃者,胆大而失于大意者,显轻者,不深也。”刘熙载这里所说的“深”,是书法美学的最高境界,应该包含“厚”、“重”、“实”的含义。这部作品画笔太多,画笔太少,作者不用笔。因为惯性,笔刷疑似组合笔刷,导致线条又平又细。大部分的转折都是尖锐、生硬、细腻的,很少有圆润、娴熟的笔法贯穿始终。好的线条一定是复杂且有相当难度动作支撑下的苦心经营,'s用笔简单直白,“纵横捭阖,别有寓意”,尤其是“仙”、“泽”、“无”、“房”、“德”等横折的直线线条,所以字多,用笔太潦草随意,线条不入纸,很难看。即使是“唯我”、“来来往往”等略显粗糙的风格,也显得单薄,缺乏厚重感,因为在书法的视觉尺度中,面积不等于重量,这是东方文化几千年来所孕育的神秘而独特的审美哲学所决定的。正如王僧虔《笔意赞》所说,“粗不重要,细也不轻。”说真的。如作者作意大字草书,建议多参摩习练 《石鼓文》 《石门颂》 、怀素 《自叙帖》 (如图)、黄庭坚 《诸上座帖》 等,解悟回转、中锋等笔法在创作中的体用,使线质渐趋饱满、凝重,富有张力、弹性。
钱玉清示范作品
曹流玉溪《陋室铭》条幅
规格160cm53cm
经 典 解 读
大草用笔蠡探
钱雨晴
在中国历代所有的著名书法家中,著名的书法家屈指可数,尤其是大草。因此,大草资源的严重短缺必然是后世学者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中找到并挖掘出具有普遍审美价值的元素,无疑是研究《大草》最先进的方法论。在古代,中心的用笔特点,如裹锋、扭转、发束,是大草通常的核心笔法。线条在精神上是统一的,图形圆润厚实,多收少向外,多实少散,多凝少光。
怀素《自叙帖》(部分).走吧。叙机,有李云:“昔之功,又谓张典.
虽然古来很少或基本没有大量使用侧锋、甚或偏锋以彰露扁线而遗世独立的大草名手,这就是书法约定俗成的审美共性。's的风格和兴趣不同,情况也不同,但他们的线性表达方式却有共同之处。所以,只有遵循规律,抓住重点,找到共性,解剖不异的精神联系,小草才能在有限的资源下拥有无限的可能。
要之,大草线条最忌平铺直叙,油滑漂浮,用笔像“躺水面”,锋不抵纸,力不深入。好的线条一定是有立体感、空间感的,是“入木三分,出纸一尺”的,是有弹性和韧性、厚度和力度的。习惯说“锥画沙”、“屋漏痕”、“印印泥”,就是把冯英包起来,“咬住”纸面,用全力送过去。写的时候一定要有隐力才能体会到毛笔在行进过程中的摩擦和杀纸感。王铎说“你不能残酷深刻,你的作文(书)也不能残酷深刻”,几乎是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