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酒水资讯 > 酒水功效

八仙过海酒价格及图片,八仙过海白酒53度多少钱

酒易淘 酒水功效 2022-08-05 09:59:11

品牌名称:酱香白酒加盟 所属行业:酒水 > 白酒

基本投资:10~50万元 投资热度:

加盟意向:1634 门店数量:534家

索要资料 查看详情

  

  7月11日是中国的“航海日”,2005年为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而设立。“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航海人数最多、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航行。面朝大海,古人是如何“乘风破浪”的?我们和小君一起去看看吧!   

  

  抱着“葫芦”过河?   

  

  航行千里,船必不可少。但造船非一日之功。古船是怎么诞生的?   

  

  古人知道“木叉在水上”。在神话《八仙过海》中,铁拐李带着法宝“药葫芦”渡海。事实上,有一个原型3354。古人习惯用木头或葫芦等“浮具”过水;用绳子把葫芦串成一串,系在腰上,就成了浮力更大的“腰船”。后来人们把有浮力的物体并排放在一起,就出现了“木筏”,正如古籍《物原》所记载的:“醉人家用葫芦喂水,傅开始拿叉(筏)”。   

  

     

  

  腰船。源地图   

  

  现在的船往往有几百米长。回顾历史,一条长5.6米、宽53厘米的独木舟,是中国古代人乘船探索世界的开端。这艘“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独木舟”在杭州萧山湖桥遗址发掘,距今已有8000年历史。   

  

  夏周时期,木船和风帆的出现使长途航行成为可能。春秋时期,生铁生产技术和铁器进一步发展了造船技术,木船结构日趋复杂。   

  

  秦汉时期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蓬勃发展,控制航向的“艉舵”、折风之术和季风规律的知识,使古人“鱼与熊掌兼得”成为可能。许勤抚远下西洋,西汉船队到达印度半岛南端,开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条通往印度洋的远洋航线。   

  

  隋唐时期的航海事业日益繁荣。隋采用榫接和钉接的方法制造“超大型龙舟”。唐朝设立了官方的“城使”和六大港口管理海运,开辟了一万多海里的世界性远洋航线。   

  

  宋元时期设立了海上贸易管理机构“海运署”。元代航海家王大元从1230年至1239年两次自发下西洋,到达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印度洋和地中海等地。“他的脚印走了几天”。他的作品《岛夷志略》涉及沿海220个国家和地区。   

  

     

  

  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邮票。源地图   

  

  明初,郑和率领世界上最大的远洋船队七下西洋,随行船只达200多艘。大型宝船“可有九桅十二帆”。五桅战船、六桅船、七桅粮船、八桅马船各司其职,将中国古代航海推向了巅峰。   

  

  “水浮磁针”导航?   

  

  浩瀚的海洋,古人是如何在航行中找到正确的方向的?随着海洋的探索和造船技术的变化,古人对天文、地理、水文、气象的认识逐渐加深,船舵、风帆、定位等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不断成熟。   

  

  春秋时期,人们通过观察北斗七星和北极星来确定“正北方向”,掌握了“顺风而行”的规律。“新浪”虽已诞生,但不能用于波涛汹涌的海域,定位仍以观测日月星辰为主。   

  

  古人借助自然力,逆风驶向大洋。西汉初年《淮南子》“夫为舟惑,无所不知,见极斗,必陷”和东汉《风俗通义》“五月有落梅风,长江淮河以为是信风”表明,如果“穿越”回汉朝,可以看到船上的船员熟练地定位星辰,利用季风。   

  

  在唐代,航海家使用“唐小池”工具来比较北极星与海平面之间的角度,并通过计算t来确定方向   

  

  导航方向千里之外,日月星辰定位错误,下雨的时候也无能为力。水手渴望一个稳定的“航海家”。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记载了“钢针磁化法”:用磁铁摩擦钢针进行人工磁化指向。在观测不到星星的时候,船员会根据“浮动磁针”寻找航向,也就是北宋朱昱《萍州可谈》中记载的那样:“夜晚观星,白天观太阳,黑夜观罗盘”   

  

  历代的造船技术和航海知识为明初郑和下西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郑和航海图和针书记载的基础上,结合历代积累的航海天文定位方法,结合罗盘、计程仪、测深仪等仪器进行定位导航。“跨海针经”和“越洋航海”是当时最先进的航海技术。   

  

     

  

  跨洋星图。源地图   

  

  从日月星辰到磁罗盘,古人在乘风破浪时有了更可靠的“导航仪”。   

  

  航海必备“方便食品”   

  

  在古代,航海需要数年时间,船载和食物储存技术有限。古代人在海上吃什么?   

  

  《唐大和上东征传》记载了唐代鉴真的食物,如红绿肥米、面条、干胡饼、干蒸饼、干煎饼、蔗糖、蜂蜜、麻花、牛奶等。“扭头”就是摊孩子,“牛苏”   

即牛酥,均是能长期保存、便于加工的“方便食品”。

  

  

鉴真东渡。资料图

  

明初,随郑和出海的巩珍在《西洋番国志》写到:“积贮仓粮舟者……乃至急之务,不可暂弛。”说明装载食物是起航前最紧急的任务。古代,远航船员们主要吃稻谷、腌肉、干菜等易储存的食物,沿途靠岸时及时补给食物淡水,航行中还可捕捞海洋生物为食。

  

但是,维生素缺乏导致的败血症是远洋航行的“劲敌”。当时没有维生素片等药品,古人远航时如何保证身体健康呢?

  

靠岸时,热带水果是船员补充维生素的好帮手。以郑和船队到达“占城国”(现越南中南部)为例,郑和翻译官马欢在著述《瀛涯胜览》中写到当地盛产“梅橘西瓜甘蔗波罗蜜芭蕉”,船员可以此为食。

  

  

明代马欢所著《瀛涯胜览》。资料图

  

此外,瓷器、豆子和茶叶是航海“健康法宝”。郑和船队远航时会携带菜种,将瓷器装满土种上蔬菜,途中便有新鲜蔬菜可以吃;豆类易存宜运,可以快速发成豆芽、长成豆苗,化身难得的新鲜蔬菜。

  

《西洋番国志》讲到作为航海物资的“茶”:“下西洋去的内官合用盐、酱、茶、酒、油、烛等件,照人数依例关支”。茶包含多种有益成分,是当时船员喜爱的日常饮品,也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航海饮食中欠缺的营养成分。

  

从腰间浮舟到九桅宝船,从昼观日、夜观星到罗盘和海图,从单人渡水到两万余人的船队,面朝大海,古人对海洋的探索从未止步,也激励着后辈勇敢远航。

  

(参考文献:《中国古代航海史》《瀛涯胜览》《鉴真东渡的航海食品》等)

免费咨询
免费获取加盟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