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财经酒业报道组/文
“酱香型白酒靠品牌发展买断赚快钱的模式不会长久。浓香型白酒企业过去的道路已经证明。”中国酒类流通协会会长王信国在本月成都糖酒会的一个酱香酒论坛上给外界泼了一桶冷水。
其所指出的品牌发展风险似乎已经隐藏在各个酒企的招商环节中——终端零售价几乎是出厂价的10倍,100元的单品实际基酒成本还不到20元,买100箱货可以拿10箱飞天茅台.各种超出行业常识的细节,让酱香酒热潮更像是“一群恶魔在跳舞”,而不是酒厂百花齐放。
搭货飞天茅台,22万保赚6万
“拿十箱酒,送五箱品酒,送你一箱飞天茅台。”某头部酒企产品在招商过程中,直接拿出硬通货“天妃茅台”作为杀手锏。
其中一个商人跟Caijing.com算了一笔账。“你拿100箱货,我们不仅给你50%的品鉴酒,还按照每瓶1000元的利润给你10箱天妃。这样,光是飞茅台,22.08万就能赚6万。”
背靠大树乘凉。《财经》注意到,糖酒会上另一个名为“茅台醇”的品牌,在公开展示时显示是茅台集团科技开发公司的产品。但对于本次糖酒会推广的邮票文化酒,其商家属于贵州国酒产业集团。
“我们公司主要做基酒,也给茅台集团供应基酒。从老基酒和酒量来看,除了茅台本身,如果说第二,估计没人敢说第一。”国酒集团的两位商户表示,“茅台科技发展公司的条形码已经减少到10个左右,资源越来越稀缺。但我们还有三个保健酒公司的条形码。”
不过,对于类似企业描述的茅台集团的来历,一位接近茅台集团的内部人士向Caijing.com作出表态,称“茅台从来不买基酒,自己生产。”
但其也补充道,过去茅台的一些贴牌子公司也有采购基酒的,但现在管理规范了,不再是这样了。以前那些最多是保健酒或者技术开公司的开发商对外收购,不能让茅台集团自己去采购基酒。
蹭头部公司周边IP流量,酒企故事单一且“撞车”
酱和酒在头部的流动也有区别。位于茅台镇的某酒企,不仅用“国酒”的名字推出“巷子国酒”,还通过命名的方式,将另一个产品的名字与某个领先的酒业联系起来。
“这个人是某知名酒企的前董事长,这个产品也表达了我们对他这么多年对酱香酒的贡献的感谢。”在被问及产品名称是否经过酒业授权后,这家企业的招商人员只是含糊其辞。
有意思的是,早前某酒厂注册与易与他人产生联想的商标相似的商标时,被法院判定使用上述标识的酒类饮料产品通过了酒业领导的品鉴或认证,是因为容易将该产品与酒业领导产生联想,从而不当利用了酒业领导个人名誉的商业价值,损害了酒业领导的姓名权。
对此,一位接近上述知名酒企的内部人士告诉Caijing.com记者,“毕竟领导已经退休了。一般他找公司反映情况,法务部就应该介入。”
人物IP里不止一个酒业大佬能围着头酱酒“蹭饭”。网财经还在糖酒会主会场发现了两个展位相邻的品牌。其中一种叫“莱桂山酒”,另一种叫“莱时嘉”。
据茅台集团旗下赖茅酒的公开介绍,1929年,贵阳商人周秉恒在茅台村开设了恒昌酒室。1941年,桂阳赖永初接管酒房,改名恒兴酒厂,产品正式更名为赖茅。
而赖永初的弟弟是赖桂山。merch
从logo设计上,茅台集团的赖茅更多使用茅台本身的红白蓝logo。赖桂山酒的宣传册上虽然提到赖桂山设计了金鹏神鸟图案,但实际使用的是赖桂山人物的剪影形象。莱现在在其产品上标记了神鸟站在地球上的图标。
3.和赖茅有历史渊源的品牌会不会混淆视听?其中一位商家坦言,公司不准备上线,就是担心太多的赖桂山产品会让消费者分不清谁是正品。
标价系代理价8倍朝上,渠道快钱模式不一定长久
在很多品牌眼里,线上只是最终买单的消费者“掂量”自己产品的一个参考。借助企业线上的“面子”售价,线下渠道商可以有足够的差价利润。
上述酱香酒品牌自己研发的定制产品,外瓶用金龙包裹的“豪华”。单瓶终端零售价在128-158元之间。但基酒实际成本只有18-28元,经销商拿货价在39元。
这样的零售价接近基酒成本价的10倍,在糖酒会的各类热销产品中并不为过。另一个品牌名称包含“甘龙”。其五款单瓶价格从869元到3299元不等,但代理价格只有前者的九分之一左右:代理价格不到100元的单品对外价格可以接近900元,代理价格不到400元的单品对外价格可以超过3000元。
“我们这里量的是500 ml,基酒有四种:50、80、120、200元。”一位自称是贵州十大名酒之一的品牌招商人员向Caijing.com介绍了这一点。“一般产品的价格是基酒的3-10倍。你从80元起选一款基酒,然后定500元的价格,打7折卖,比较合适。”
“把消费者当傻子的人,才是真正的傻子。”对于上述接近“血本无归”的渠道差价,一位在白酒行业工作多年的专业人士向《财经》评论道。根据以往的公开数据,浓香型白酒的主力
单品,其渠道利润远不如上述招商中的酱酒品牌。“有时价格倒挂,还得靠年底完成任务酒厂返利补贴。”拿究竟谁会为这些定制开发酱香酒买单?某热度颇高的知名酱酒品牌内部人士告诉财经网产经,这些产品大多走团购渠道。“比如你认识一个退休的有人脉的人,你把酒通过他的人脉圈子卖出去,分给中间人几个点,自己依然赚的不少。”
渠道商赚钱不是原罪,但这种定制化开发做法的隐忧在于,会稀释酒厂主品牌的含金量。从财经网产经在糖酒会的观察看,这些公开提供OME定制贴牌、条码定制开发的企业,所推出的成品酒种类大多是两位数,展示的各类单品排满一整面墙。反观大众熟知的头部名酒厂商,每个价格带一般只主推一款单品。包括五粮液、泸州老窖都在近些年回顾自己“壮士断腕”,删除过多条码数,进行单品聚焦的历程。
“以前去超市,一排都是一个品牌不同名称的酒,根本分不清谁是‘正主’。”一名普通白酒用户感慨,“品牌型号不能太复杂,厂家不该让客户难以选择。酱香酒也不能再走这一步了,不然对整个香型的都是长期损害。”
【作者:财经网产经酒业报道小组】 (编辑:孟令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