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这种卖刀人被称为“赊刀人”。
“赊刀”的形象大多留在老一辈人的脑海里。这些人往往背着一大包菜刀、剪刀等物品,穿梭于广大农村或繁华村镇的大街小巷,用豪放低沉的声音喊着“卖菜刀、剪刀”。
(持刀男子赊账流浪街头)
人群逐渐聚集后,赊账的人会不慌不忙地摆摊,不厌其烦地向大家推销自己刀的优点。如削铁如泥,钢巧,耐用等等。当然,信用刀男也会现场演示刀的锋利,拿出随身携带的钉子,众目睽睽之下,刀随手而落,但伴随着钉子断裂的清脆声音,刀毫发无损。
偶尔会有赊账借刀的人会邀请半信半疑的人亲自体验一下,以证明这些刀确实名副其实。
吊足了大家的胃口之后,总有不耐烦的人开始询问价格。这时候赊账的刀客会给你两个选择,可以当场卖掉,也可以以后赊账收。但无论哪种方式,刀的价格往往高于当时的市场价,尤其是赊账,甚至是现价的十几倍。
好奇的村民随后会询问收钱的时间,这时赊账的人会神秘地说一句预言,预言一件事、一种现象的发生。并约定当预言实现时,他会来取钱。
这就是所谓的“信用刀人”,信用刀,做预言。
他们没有信用,不立文字,靠着过人的预测能力和契约精神的相互信任,闯荡江湖,卖刀卖艺。他们在卖刀的同时,也传播预言,让人们产生困惑甚至可笑的预言,然后飘然而去。没有人知道他们从哪里来,又将去哪里。
于是乎,那个赊账借刀的男人身上始终笼罩着一层神秘的光环。虽然身在江湖,但他们总是面带微笑,从不咄咄逼人,恃强凌弱。他们的价格虽然不公平,但是买卖自由,从不买卖。
从历史上看,“赊刀”最早可以追溯到宋代,但当时不叫赊刀,而叫“卜麦”。顾名思义就是一边占卦一边卖货。
(鬼谷子)
有人说信用刀男的祖师爷是鬼谷子。春秋时期与孔孟齐名的伟大思想家鬼谷子是谁?他是一个具有杰出智慧的非凡天才。他不仅擅长占卜,而且天赋深厚。他还擅长军事学,什么都懂。他的弟子众多,人们熟悉的有苏秦、张仪、孙膑、庞涓等。他还创办了鬼谷学校,一个真正的隐士。
这种说法是否可信已无从考证,但也不难看出“拿刀赊账的人”这句话是有预言性的。
历史上有一个预言,有一个人赊了一把刀。
清朝咸丰年间,外国有一个刀客,用船沿着水路卖刀。每次路过人多的地方就开始叫卖,“定价不收钱”。
当时米价80便士一升,借刀的人留下预言。当米价降到每升18便士时,他们来讨钱。“大家都笑了。”结果到了光绪初年,米价真的降到了18文钱,但是赊账的人却没有了踪影。
抗日战争时期,一个赊了一把刀的人预言,在不久的将来,日本人会被打败,他的刀钱要等到日本人走了的那一天。
这件事发生在一个偏远的村庄。由于交通堵塞,这个村子里很少出现陌生人。在一个炎热的下午,赊账的刀客的到来让村子热闹了一阵子。村民们聚集在他的摊位周围,好心人甚至给他端上了玉米粥。在完成了卖刀前的一系列营销流程后,赊账的人做了一个预测,他的刀钱会在打败日本人后被收走。
当所有人都在为赊账拿刀人的预言而惊叹的时候,三个鬼子突然出现在大家面前。村民们吓坏了,四处逃散。魔鬼径直走向信贷刀男,用枪瞄准他,嘴里咕哝着没人听得懂的日语。赊账的人见此情景,放下手中紧握的两把菜刀,厉声呵斥魔鬼:“只要你不伤害村民,我就放你走。”
赊账的人被魔鬼护送走了。
我走的时候跟村里人说:“我没机会收钱。鬼子走了,会有人找村民帮忙的。”
(刀贷男老照片)
日本人真的被打败了,但是借刀的人再也没有出现,也没有其他人来收钱买刀。
或许,在那个国家家破人亡的年代,赊账的人似乎除了是商人,还有另一个身份。
当然,建国后,在广大的农村,依然活跃着赊账人的身影,他们的预测更是五花八门,多种多样。
预测猪肉15块钱一斤,当时的肉价还不到1块钱。现在看来太正常了。
有人预测米价10元会超过一斤,但当时的米价不超过一元。
还有人说,等村民的茅草屋都是高楼大厦,农村没人住的时候,就取钱。
还预言“整个城市的楼都没人住”“一栋楼给你一袋面”等等。
事实上,赊账借刀的人终究还是商人。但他们只是常年行走江湖,获取和收集更多的信息,利用与村民的“信息不对称”,故意制造一些噱头,把他的刀高价卖出去。当然,每一个预言并不总是应验,但总有预言成真的时候。
所以赊账的人是一种风险投资,类似于今天的期货交易。
、炒股等没有任何区别。只不过他在赊刀的过程中,需要彼此的信任和遵守传统的契约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讲,赊刀人其实就是一个高风险高回报的生意行当而也。
(参考资料:《赊刀人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