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杨迪是中国古代历史上臭名昭著的昏君。他毁了父亲文帝隋统治下的千里江山,导致民怨沸腾,山河动荡。他是个败家子,是第二个不需要洗澡的爷爷奶奶。
明末学者张岱曾经骂过洪光,说他是“汉献帝的软弱,刘禅的痴情,杨广志的放荡,合而为一人”。
由此可见,杨迪的昏庸与献帝和刘禅是一样的。
然而,更多的人喜欢将杨迪与商纣王并列,这表明他在昏庸和不道德的时候特别残忍。
但是,历史讲究事实。
杨迪皇帝荒淫残暴,但没必要把世界上所有荒淫残暴的事都推到他身上,比如杀父、弑君。
在封建社会,经过统治者和统治阶级的鼓吹和洗脑,“杀父杀王”被定义为天下最大的恶。
杨迪皇帝是一个荒淫残暴的国王,如果不把世界上最大的邪恶的帽子戴在他的头上,许多人都会感到不甘心。
事实上,《隋书》的编纂者们并没有确凿的证据证实杨迪弑父弑君,而是在多处设伏,暗示杨迪弑父弑君是用音乐笔的手段。
于是乎,其他的段子、言情、评书,甚至现在的影视剧,都在讲杨迪“杀父弑君”的情节,惟妙惟肖,几乎把这件事拍得栩栩如生。
以下主要讲的是史记。
《隋书高祖本纪》中的记录稳定,有条不紊,非常简洁:“陈佳之际,我病重,卧仁寿宫,送别廖白,握手言和。丁伟,于大宝寺塌时,六十四岁。”
从这段记载中可以看出,隋文帝临死前,预言自己的日子不多了,用“辞官百言”和“握手言和”做了最后的告别。最后,“崩于大宝庙”。
此外,《隋书何稠传》还记载了隋文帝对贺畴的一段劝诫。
何畴是当时著名的工匠和建筑师。他和宇文恺参与了佳能山陵墓体系,修建了文帝心爱的独孤皇后的陵墓。
隋文帝“生病”时,紧急召见贺畴,郑重告诉他:“你既然曾经埋过皇后,现在死了就要定下来。”
然后,生动地勾勒出一个细节:“商隐掐住太子的脖子。”那就是睡在病榻上的隋文帝,挣扎着伸出手来,一把搂住杨光的脖子,说:“何丑小心,将来我出钱,动静相等。”
看,他们是多么恩爱的父子啊。
也就是说,从隋文帝与官员告别、向贺畴冷静讲述自己的事情、与杨光深情相恋的画面来看,他应该是正常死亡,而不是谋杀。
但是《隋书后妃宣华夫人陈氏传》记录了一件极其诡异离奇的事情。
大意是隋文帝病重时在仁寿宫养病,宣化之妻陈和太子在旁侍候。一天早晨,宣化夫人“更衣被太子逼”。因为贞洁,她坚决不肯“解脱”,跑了回来。隋文帝觉察到了她的“异状”,问为什么。宣化夫人泪流满面,哭道:“太子无礼。”隋文帝醒悟过来,气愤地说:“一个动物为什么不能出钱办大事?只有狐狸真心想我!”也就是说,独孤贤皇后。隋文帝抱怨完独孤皇后后,召见尚书刘舒和黄门侍郎颜渊说:“把我儿子叫来!”刘舒等人以为是要召见杨光太子,隋文帝赶紧加了一句,“永业。”重点是召唤被废黜的杨勇王子。刘舒和颜渊写了一封结婚请求信,然后请苏阳留下。苏将此事奏知王,即遣左王张衡入寝宫,驱逐宣化夫人及一众带病后宫之人。“俄罗斯听到了崩溃,但没有人哀悼。”
这个奇怪的故事在初唐赵翼笔记《大业略记》中也有记载。情节相似,但宣化的陈夫人被记载为宣化的蔡夫人
唐代(《隋书后妃宣华夫人陈氏传》)马将军实录中也有这一段。女主角是陈宣华夫人,但杀人过程更惊心动魄:“苏阳秘而不宣,却是关于银幕,令张衡入皇,血溅银幕,冤屈外闻,崩溃。”
在以上三段中,出现了太子党的重要人物苏阳。
查《通历》,苏阳确实在其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相传隋文帝病重,苏阳与兵部尚书刘舒、黄门侍郎颜渊等联手。这时候,杨光王储走进了大厅。考虑到隋文帝断气的时间快到了,为了及早做好准备,他给苏阳写了一封信,询问如何处理隋文帝的后事和他的即位问题。使者晕头转向,把信送给了隋文帝。隋文帝看了信,大怒。正巧宣化的陈夫人衣衫不整地跑回来,说太子要调戏她。隋文帝火上浇油,召见庶人杨勇。太子杨光与苏阳合谋,命东宫兵士进入仁寿宫,守住出入,取宇文述、郭汜保命,使张衡患病。至此,我写下了意味深长的一句话:“关于世界在这一天崩溃,众说纷纭。”
北宋司马光编了《隋书杨素传》,基本上抄了《资治通鉴》,《隋书帝纪一高祖下》,《卷三十六列传第一后妃》的记载,这里就不赘述了。
有人说,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杨迪皇帝杀了他的父亲,杀了君主,所以他赢得了世界,是一个胜利者。于是,他让所有人沉默,所以很多人不知道他杀了文帝隋炀帝。
也有人说,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当唐力消灭了杨绥,他就胜利了。
了天下,是个最终的胜利者。于是,李唐为了彰显自己得国之正,他们是以有道伐无道,是在效仿周武王伐纣王,就会恶意抹黑隋炀帝,把隋文帝的善终曲笔处理成死于隋炀帝之手。似乎,怎么说都有理。
但是,细思之处,可以从《隋书》里看出许多疑点。
一个大前提:杨广共有五兄弟,在他登基之前,太子杨勇、秦王杨俊、蜀王杨秀俱已被废,杨俊已死,只有汉王杨谅尚在。而杨谅常年在外主持边防,人畜无害,对杨广的地位构不成大的威胁。在朝廷之中,权臣高颎、李德林等都已经被排挤,杨素全力支持杨广。这种情况下,杨广的地位已经稳如了泰山。实际上,自仁寿四年春起,隋文帝因病退出了政治舞台,“事无巨细,并付皇太子”,即身为太子的隋炀帝已成为摄皇帝,他怎么会谋杀垂死的父亲,行此人神共愤的大恶事?
有人说,因为杨广与杨素密谋的书信误落入了文帝手中,文帝准备复立废太子杨勇,所以杨广狗急跳墙,铤而走险,行此大逆不道之事。
但是,这里有一个逻辑必须要弄清楚:是因为杨广与杨素密谋而导致文帝要复立杨勇;还是因为文帝要复立杨勇才招致杨广与杨素密谋。
如果是前者,根本说不通。
想想看,杨广的太子位已经稳如泰山,他需要和杨素密谋什么?
好吧,就算杨广的脑子有问题,无事找事,明明自己继承帝位已经是铁板钉钉的事,他还担心会节外生枝,坚持要和杨素密谋些什么。
但既是密谋,两人又都在仁寿宫,犯得着写信吗?
一般上来说,密谋之事,出自君之口,入于卿之耳,天知、地知、你知、我知,除此之外,鬼神都不知。
隋炀帝如果是一个成功的阴谋家,他怎么会犯这种低级错误?又怎么会派如此不靠谱的人送信?还把信送到了隋文帝的手上!可能吗?
这也只能是故事大王在编故事了。
真的,在历史上无数和政治博弈中,都没出现过如此低劣蹩脚的情节。
好,也许有人说,不要抬高隋炀帝,他的智商其实很低,他不会搞政治阴谋,他就制造出了这么一个低劣蹩脚的情节。
但大家也不要忘了,杨广的合作者可是以老谋深算著称的杨素!
说杨素智商高,应该不会有什么人反对吧?
就算杨广想用这种传纸条的方式来玩这种惊险的游戏,杨素也不肯!
所以,“杨广与杨素密谋的书信落入文帝手中”的神情节根本就不存在。
那么,是不是文帝恼怒于“杨广调戏宣华夫人”,急切要用杨勇换掉杨广,从而招致杨广行凶杀人呢?
但是,“杨广调戏宣华夫人”之说就更加站不住脚跟。
宣华夫人是陈后主妹妹,在仁寿四年已经28岁,《隋书·后妃·宣华夫人陈氏传》记:“晋王广之在藩也,阴有夺宗之计,规为内助,每致礼焉。进金蛇、金驼等物,以取媚于陈氏。皇太子废立之际,颇有力焉。”
即杨广能在与哥哥杨勇的争储斗争中胜出,是得到宣华夫人的鼎力相助的。
也就是说,宣华夫人和杨广是有较深的感情交往的。
那么,在隋文帝病危之际,一则,杨广不大可能在这关骨眼上向她求欢;二则,杨广真的是精虫上脑,控制不住自己,强行向宣华夫人求欢。那么,宣华夫人应该不可能拒绝,就算拒绝,也不宣华夫人向隋文帝汇报。
须知,宣华夫人已经是28岁的人了,不是未经世事的小姑娘,她当然知道太子就是未来的皇帝,拒绝未来皇帝的求欢意味着什么?向一个垂死的病人告密以主持公道现实吗?
退一万步说,隋文帝真的因为她的告状,废黜杨广成功了,对她又能换来什么好处?
隋文帝生命垂危,一只脚已经迈入棺材,当他的另一只脚也迈进去了,当皇帝的人就是杨勇了。
从杨勇的角度来说,宣华夫人就是他的政敌,因为,当年就是她鼎力帮助杨广搞倒自己的!
那么,杨勇上台了,能有宣华夫人的好果子吃吗?
而从宣华夫人的角度来说,她告发杨广,所能得到的,不过是惩处杨广时出了一口气而已,此后余生却将会是无穷尽的黑暗。
但反过来说,她是杨广成为太子的有功之臣,杨广又向她求欢,糟老头子隋文帝又咽气在即,她最佳的选择,就是靠上杨广这棵大树啊。
所以说,宣华夫人去向隋文帝告密?不可能!
此后的史实也说明,杨广登位后,万千宠爱集中于宣华夫人之一身。宣华夫人后来病故,杨广“深悼之,为制《神伤赋》”。
从杨广对宣华夫人如此深情的表现来看,宣华夫人没有告过什么密。
既然“杨广与杨素密谋的书信落入文帝手中”和“宣华夫人告太子无礼”的两件事都不存在,那就不存在文帝要传杨勇置换太子的事。而结合文帝在临终前与百官话别、向何稠托付后事,并“揽太子颈”的记载来看,所谓杨广被迫狗急跳墙杀父弑君的事就压根没有发生。
《隋书》所记是如此之荒谬,则《大业略记》和《通历》等更不值一驳了。
《大业略记》非但把宣华夫人写成了容华夫人蔡氏,还将二十一日发丧误作十八日,足知其所写依据来自市井流言,并不可信。
《通历》写张衡“拉杀”隋文帝,弄出了很大的动静,“冤痛之声闻于外”。那么,这就不是什么暗杀了,而是明目张胆的宫廷政变,且“冤痛之声闻于外”,知道的人应该不在少数,但从隋末到唐初,并没什么人提起过,反倒是出生于中唐时代的马总在《通历》里浓墨重彩地写了这么一笔,殊为可疑。
实际上,那些口口声声要以隋为鉴的唐太宗君臣,都没有谁指控过隋炀帝杀父弑君。
即令是隋末大起义浪潮中,千百万民众异口同声讨伐隋炀帝,也没有人提到过他有过“杀父弑君”。
还有,被《隋书》指控为杀害文帝的“直接凶手”张衡,后来反对隋炀帝建造汾阳宫和谤讪朝政被赐死。唐高祖李渊却为他平反,并赐给他“忠”的字谥号。
想想看,如果张衡果真是弑君凶手,唐高祖一定会站在君臣纲常伦理的角度对之进行唾弃甚至鞭尸,怎么可能赐给他“忠”的字谥号呢?
所以,隋炀帝虽然是个昏君,但“杀父弑君”之事,他是真没干。
历史很有趣,隋炀帝糟蹋父业,搞垮大隋王朝的详细经过,可以查看史学家蔡东藩著作的《南北史演义》。
实际上,除了《南北史演义》,蔡东藩先生还以一人十年之心力著作了《前汉演义》、《后汉演义》、《两晋演义》、《唐史演义》、《五代史演义》、《宋史演义》、《元史演义》、《明史演义》、《清史演义》、《民国演义》。连同《南北史演义》,共十一部,时间跨度计划自秦始皇到民国九年,凡二千一百六十六年的历史,合称《历朝通俗演义》。
因为这套书,蔡东藩被人誉为“一代史家,千秋神笔”。
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是这套书的忠实读者,他评价这本书:“读《二十四史》不如读蔡东藩!一般历史通俗演义,在过去也曾出版过不少,可是似乎很少能和蔡东藩先生这一部相提并论的。蔡先生对史料的运用与取舍,采取了相当认真的态度。我认为,这部书的重新出版,不但可以作为一般人的读物,并且也可以作为爱好历史的人们的参考,因为一部《二十四史》,分量太多,就是历史专家也不容易把它完全熟记,倒不如这部演义,随意翻览一下,说不定会有提纲挈领的功效。”
可以说,这套书就是民国时期最重要的课外读本。
当年,这套一经面世,很快就被抢购一空,以至连续发行了四版。
1936 年,该书出版第四版时,江苏省立南京中学校长张海澄曾函告会文堂说:“《历朝通俗演义》于中等学校学生文史知识,裨益非浅。特采作课外补充读物。”
著名历史学家杨天石曾经说:“蔡东藩作品的最大特色在于他对历史真实的严格追求。他写历史演义,‘语皆有本’,力求其主要情节均有历史记载作为根据;对于文献中的歧说和模糊不清之处,他常常博览群书,多方钩稽,力求找出客观真相;一时难以作出结论的,就诸说并存;对他认定的史籍中的错误说法,就直接加以批驳。可以说,他是在用研究历史的精神和方法在写‘演义’。”
有网友读了这套书,由衷感慨说:不得不说,能把二十四史写成这种形式,这么巨大的工程得需要多大决心,对历史得有多么的谙熟啊。单凭这一点,就不是现代人能做到的。蔡东藩正八经的科举出身,这个底蕴就更没法比了。不过看这套书,如果你把它当《三国演义》看,就错了。它名为演义,实为正史。除了一些叙述上采用虚构人物对话,其余全都有据可依。即使是虚构或者来自野史的内容,作者自己的批注里也明确标明了出处。 综上,没时间和精力读二十四史的非专业人士历史爱好者,读它足够了。
在我看来,的确,读了这套书,基本就算骨灰级的历史爱好者,什么历史剧乱编还有朋友瞎说历史,你一眼就能判断出来。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是理工大学的精装礼盒版,将蔡东藩先生的十一部书再加许廑夫先生精心著作的《慈禧太后演义》,合订在一起,成为了十二部,这个版本的装帧最好,都是全新修订无删减版本的,团购价是165,绝对超值,平均每部13元多一点,是专门拿到头条做活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