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酒水分类 > 白酒

哈尔滨龙滨酒厂地址,1994年龙滨酒45度多少钱一瓶

酒易淘 白酒 2022-08-16 10:42:53

品牌名称:酱香白酒加盟 所属行业:酒水 > 白酒

基本投资:10~50万元 投资热度:

加盟意向:1634 门店数量:534家

索要资料 查看详情

  

  现在市面上人们喝的、酱迷们津津乐道的泥砂、碎砂等技法,历史上并没有同时出现。   

  

  自古以来,人们对酒的认知不断加深。其实这和酱香酒的酿造方法的演变密切相关。   

  

  泥砂、碎砂、翻砂、麸曲、串香等技术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不同工艺的酱香酒是在什么机缘巧合下“发明”出来的?   

  

     

  

  1   

  

  浑沙酒有600年历史了。   

  

  《茅台酒厂志》根据学者曹丁的观点,“大曲白酒产生于北宋,最迟在明代之前,回沙技术已经形成。』   

  

  北宋张能臣《酒名记》中的“曲锋酒”被认为是产于赤水河中游的大曲酒。   

  

  明代以前,约14世纪上半叶,『回沙工艺』既已形成,就是浑沙酒无疑了。   

  

  “回沙”就是反复“回沙”,沙就是沙质高粱,回沙是指酿酒原料高粱反复蒸煮取酒的工艺过程。   

  

  有人说“回沙”是金沙在茅台基础上的新技术。事实上,早在1862年,华联会成立义烧馆后,酿造的酒就被命名为会沙毛酒。   

  

  今天能读到的这个时期的文献,并没有指出高粱一定要打碎反复煮。然而,民国出版的《续遵义府志》强调:   

  

  “熟的和小麦粉在地窖里酿造,一个月后蒸熟,也就是再发酵酿造,必须算四次。「「「「「「「「「「「「「「「「「「「   

  

  回沙工艺决定了高粱粒必须是完整的,否则一旦破碎,经过两次投料,九次蒸煮,八次发酵,七次取酒,酒醅已经是稀饭状了,那还怎么发酵蒸馏出酒呢?   

  

  浑沙是因,返沙是果。高粱断了之后,就没办法回沙反复煮了。   

  

  历史上人们视浑沙——高粱不破碎、颗粒完整酿酒为当然。当『碎沙』工艺出现后,相对于『碎沙』工艺须将高粱破碎,方得名『浑沙』。   

  

  高粱堆如沙,粒粒齐全。当地方言叫浑,所以叫浑沙。   

  

  不存在砂碎技术这种东西。泥砂从何而来?   

  

  到目前为止,茅台官方和学术界一般表述为“大曲酱香型白酒”。大曲酱香型白酒是泥砂酒。   

  

  从14世纪上半叶到50年代,酱香酒的技术形态只有泥砂600年。   

  

     

  

  2   

  

  破沙酿酒技术的“发明”只有70年历史。   

  

  1954年至1955年,地方国营茅台酒厂开展了以增产节约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提出了“磨沙,全年出酒”的口号。   

  

  为什么这么干呢?增产呀。把高粱破碎后再酿酒,酒的产量果然蹭蹭上去了。   

  

  谁干的?茅台酒厂的厂长是一个南下的干部。与北方的酿造方法相比,茅台酒的工艺显然是低效和不经济的。   

  

  茅台镇所在的仁怀,从南方干部老家引进苹果,几年后发现“橘子生淮南”,这个现象就被遗忘了。   

  

  “把沙子磨细,一年四季出酒”的口号,说明茅台酒的原料高粱,在1954年以前是要断的,只是“磨得不那么细”。   

  

  ——1960年3月,由『贵州茅台酒总结工作组』编印的 《贵州茅台酒整理总结报告(初稿)》 记载:『酿造茅台酒的原料如小麦、高粱及麦曲均需进行适当的粉碎』。   

  

  按照泥砂工艺,当然一年四季都产不出酒。   

  

  “磨细沙,常年酿酒”的做法遭到了老酿酒师郑宜兴等人的反对。但并没有引起上级的重视,郑宜兴被批评为“老古板,老古板,对新事物理解差”。   

  

  1956年,根据北京名酒会议精神,茅台酒厂开展了以提高产品质量为中心的运动,后采纳了郑宜兴恢复传统操作方法的建议。   

  

  碎沙工艺的『发明』,完全是意料之外的事。茅台不能承受『碎沙』的后果,『沙子磨细点』的做法,此后被便雪藏起来。   

  

  1978年,为了解决职工家属和子女的就业困难,茅台酒厂成立了家属五十七厂。该厂主要利用茅台酒厂的酒糟烧制沙转酒。1978年,茅台酒产量只有1068吨。它从哪里来的?   

  

  因此,该厂在茅台酒厂科研室(后为科研所)的指导下,对焙砂碎酒3354进行了试验。自此,碎砂作为酱香酒的新技术,登上了历史舞台。   

  

  :01   

相对于碎沙工艺的意外被『发明』,翻沙工艺则是刻意为之。

  

碎沙工艺出酒率高,不挑高粱,虽然优点明显,但是,还得用小麦、大曲——那个时候,麸曲还没有被发明出来。

  

这就意味着,碎沙工艺+大曲在成本上划不来。这也不难理解茅台为什么刻意研究『翻沙』工艺了。

  

1960年,出于『增加生产和改善人民生活』的考虑,贵州省轻工业厅工作组和茅台酒厂技术研究室,开始用茅台酒丢糟作再生产一次白酒的试验。

  

试验取得一定成功——7轮次取酒后,茅台酒丢糟还有12%-13%的残余淀粉。白白『丢』掉,岂不可惜?既有淀粉,当然可以产酒。

  

1960年4月26日,茅台酒厂向贵州省轻工业厅提交了《利用茅酒丢糟酿酒总结报告》。《报告》对丢糟酿酒的制曲、配料、发酵温度、成分变化、蒸酒过程作了介绍。

  

这为后来普遍利用丢糟酒醅酿造翻沙酒,提供和积累了经验。

  

1999年6月,茅台在原贵州怀酒厂设立『制酒八车间』,专门生产翻沙酒。

  

当年,茅台酒年产量达5074吨,茅台酒丢糟逾万吨,这足以支撑一个车间专门生产翻沙酒。

  

翻沙工艺受制于母糟——1994年,仁怀白酒年产量达1.14万吨(其中茅台酒产量3800吨)。2003年,茅台年产量终于过万吨。

  

母糟多了起来,怎么处理、怎么『变废为宝』呢?这是令人头痛的问题。

  

2013年10月,茅台出资5.5亿元,在遵义播州和平经济开发区成立循环产投公司,主要承担茅台酒生产废弃物的资源化处理和利用——其中,也包括生产翻沙酒。

  

与翻沙工艺相比,碎沙工艺更加简便易行——2007年前后,仁怀白酒年产量翻过10万吨(是年茅台酒产量1.89万吨),碎沙与翻沙工艺遂成为了仁怀酒业的『主力军』。

  


  

  


  

4

  

麸曲工艺,诞生于1981年。

  

1940年代,麸曲由日本传入我国。1955年,烟台酿酒厂被选为中国首个白酒技术科研试点酒厂——史称『烟台试点』。

  

『麸曲酒母、合理配料、低温入窖、定温蒸烧』的烟台操作法,让人们看到了一条更加节约粮食、提高出酒率的新路子。

  

麸曲工艺的酱酒,市场上并不鲜见——当然,没有人在额头上写着『麸曲』字样。但是,不少人对麸曲缺乏了解。

  

其实,麸曲是以麸皮为原料,蒸熟后接入纯种曲霉或其他霉菌,人工培养的散曲。

  

『烟台试点』之后,麸曲工艺酿造酱酒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1981年,贵阳酒厂与贵州省轻工业科学研究所合作,试制成功了麸曲酱香酒。这种麸曲,是以茅台酒大曲中产生酱香的嗜热芽孢杆菌,以及酒醅中的产酯酵母等,以麸皮制曲,故称细菌法麸曲酱香酒。

  

这种麸曲酱酒不但酱香较浓,而且酯香协调,以贵州『三春』之一的黔春酒为代表。

  

辽宁锦州凌川酒厂,采用外加白曲、产酯酵母菌种在麸皮中进行堆积,然后入窖发酵,生产出酱香型风味白酒。此后,河北迎春酒、天津芦台春酒等,也参与了进来。

  

这就是酵母法麸曲酱香酒,以河北迎春酒、辽宁凌川白酒为代表。

  

至此麸曲工艺成型。

  

麸曲工艺,发酵期短,周转快,『是多快好省地增产优质酒的有效途径』(熊子书语)。

  

1988-1989年第五届全国评酒会上,共评出酱香型国家名酒(金质奖)3种,国家优质酒(银质奖)8种。

  

其中,大曲和麸曲工艺酱酒各4种。特酿龙滨酒、习酒、珍酒、筑春酒是大曲酱酒,迎春酒、凌川白酒、辽海老窖、黔春酒是麸曲酱酒。

  

麸曲酱酒以『满满的科技感』,与浑沙差一点就并驾齐驱了。

  

迄今为止,麸曲酱酒在中国酱酒中仍占有不小的比例。

  


  

  


  

5

  

如此繁杂工艺的酱酒,且不论工艺高下、品质优劣,都不可否认一点:

  

这些工艺的发现与发明,离不开前辈匠人的勤劳,也离不开现代人的智慧。

  

浑沙工艺也需要将酿酒原料破碎,只是破碎的占比较小。历史上,也有完全不破碎高粱酿酒的做法。

  

茅台『两期试点』后进一步规范了破碎比例。在碎沙工艺的基础上,逐步衍生出翻沙、麸曲来。

  

破碎原料,是全球烈性酒的惯例,浑沙似乎只是例外——从原料是否破碎的角度看,全世界的烈性酒几乎都是碎沙工艺。

  

1984年后,茅台镇酒厂多酿造碎沙酒或翻沙酒。从绝对占比来讲,碎沙工艺是一度曾茅台镇的主流——这从当年包括茅台王子酒在内的产品使用碎沙酱酒,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近年来,碎沙工艺被污名化甚至被妖魔化。与此同时,却忽视了对翻沙、翻沙的重视和研究。

  

但是,不同工艺的酱酒,目前正在进一步加速分化。

  

同样是浑沙、同样是大曲,根据高粱的不同,可以分为小红粱浑沙和其它红粱浑沙。

  

同样是碎沙,也衍生为三条路线:只用大曲的大曲碎沙;先大曲、后糖化酶的碎沙和麸曲碎沙。

  

  

同样是翻沙,根据母糟的不同,又可分为茅台翻沙和其它翻沙。前者如循环产投公司的翻沙酒。

  

同样是麸曲,也可以分为细菌法麸曲和酵母法麸曲。

  

还有大名鼎鼎的『窜酒』呢?这一工艺,无论是『生串』还是『熟串』,工艺和产品虽然都符合国标,但不被主管部门和行业认可,我们不把它列入酱酒之列。

  

目前,中国酱酒产能约90万千升。

  

2022年总产量将达60万千升,其中浑沙产量约40万千升,碎沙不少于20万千升,翻沙、麸曲约2万千升(其中茅台循环产投公司翻沙产量预计约5000千升)。

  

尽管『窜酒』遭到了强力整治,但是,2022年其实际产量预计不少于20万千升。

  

这笔不同工艺酱酒的产能、产量账,可能将令一些人惊掉眼镜

  

本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免费咨询
免费获取加盟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