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鱼部》 中解释了“鲊”这个字:“鲊,藏鱼也。”的中国人会吃,擅长吃,也知道怎么吃。在这件事上,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一种近乎执着的追求。四种口味,各种美食。中国虽然物产丰富,但各类生鲜的品尝期有限。为了最大限度的延长食物的保质期,衍生的食物种类也是五花八门,风干、酒浸、蜜渍,食物的风味也发生了微妙的转变,不断给我们的味蕾带来新鲜和满足。
“金枪鱼”代表了一种古老而常见的延长food-盐腌.保质期的方式正如古语所说:“江南人好作盘游饭,鲊脯脍炙,无有不埋在饭中。”,这可能就是我们今天吃的拌饭的原型。拌在饭里的“浇头”是一种用盐和红曲腌制的鱼。
将鱼用盐等调料腌制以防止其变质的食物贮藏方法称为“鲶鱼”,一种腌制的肉类和蔬菜也可称为鲶鱼,所以360《说文》中的解释不再适用于今天的“鲶鱼”。 《现代汉语词典》 中对”鲊“字的解释已经变成了”用米粉、面粉等加盐和其他佐料制的菜,可贮存。“,有各种各样的肉和蔬菜,咸宜有老有少。
一、 鲊味
中国人对食物有一种天然的敬畏感。辛勤劳动的果实自给自足,是小农经济体制下唯一的经济来源。对于肉鱼之类的东西,在一般人眼里就更难得了。古代把礼制规定的统治者称为“肉食者“;
在古代 《孟子.梁惠王上》 一文中的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在向梁惠王描述盛世图景的时候也用了”七十者可食肉矣“这样的表述;,如果一个家庭闻到了太多的肉味,自然会把它当作珍宝来保存。宋代周去非在 《岭外代答》 一文中曾记载了鲊鱼:“南人以鱼为鲊,有十年不坏者……。”
二、 封坛退鲊中的处世智慧
孟母“三大运动”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为了给孩子提供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他不惜搬了三套房子,类似于现代社会拼命找学区房的家长。然而,事实证明,孟母的选择并没有错。除了孟母,陶母、欧母、岳母和其他三个人成了四个贤惠的母亲。
其中东晋时的陶母湛氏,封坛退鲊的故事虽然鲜为人知,但是从那一小小坛子的鲊鱼中折射出来的却是一个母亲在身体力行为自己的儿子践行者为人之道,处事之策。东晋时期的陶侃,曾在浔阳做过主管渔业生产的小官,是有名的人物,平时和下属相处得很好。
陶侃并不觉得自己的日子过得太紧,但下属实在看不下去了,就给他带了一摊鲶鱼来打牙祭。不过,这个陶侃也是个孝子。正好一个同事要回老家,想着他妈妈爱吃鲶鱼,就把这一坛子鲶鱼和家里的一封信给了同事,让他带回去。
收到信物后,陶木随口问这罐鲶鱼多少钱。信使也有炫耀的意思:“这罐金枪鱼值多少钱?如果你想吃,阿姨,我下次给你带几个罐子。”陶穆听了,顿时变了脸色,把鱼原封不动地拿了回来,并在回信中写道:”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惟不益,乃增吾忧也。“'s回复陶侃,令人醍醐灌顶,其母思虑长远,非其所能。
也许在今天看来,陶木拒绝一摊鲶鱼是小题大做。但古人看待事物往往是从小到大,看到的不是鲶鱼这个罐子,而是鲶鱼背后的隐忧。西域回纥使者不远千里只给唐王带去了一根鹅毛,唐王却未降罪,因为唐王看到了鹅毛背后的情谊,是为“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后汉的陆绩在做客时兜里揣了两个橘子准备给母亲尝个新鲜,主家见了也未怪罪,因为主家看到了两个橘子后的孝心,是为“怀橘遗亲”,孝心天成。
虽然“封坛退庙”是小事一桩,但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举动,给了陶侃一个教训,关上了他欲望的闸门。毕竟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今天可以接受一坛子不起眼的鲊鱼,明天后天就有可能接受真金白银。
事实证明,陶穆的言传身教,一直为国家竖起一根物质支柱。陶侃武能上马安天下,文可提笔定乾坤不仅在战场上立下了汗马功劳,还在神庙里帮助国王。当他离开最后一个岗位的时候,“军资器仗牛马舟船皆有定簿,封印仓库,自加管钥”,亲交专人保管,“等到一切就绪,才登船离岸。
赞美他,:”士行望非世族,俗异诸华,拔萃陬落之间,,方凌轩
比肩髦俊之列,超居外相,宏总上流。布泽怀边,则严城静柝;释位匡主,则沦鼎再宁。“历史是由一个个不起眼的点滴构成,不知道居庙堂之高为百姓黎民谋福祉的陶侃背后,有没有那被退回去的那坛子鲊鱼的功劳。三、 鲊的萍踪遗影
《尔雅·释器第六》中也有过对鮨的解释:“冰,脂也。肉谓之羹,鱼谓之鮨。”日本的寿司也称为握鮨,鮨有一说法是用稻米跟食盐腌制成的腌鱼。如今在四川等地仍有肉鲊、鱼鲊跟南瓜鲊,侗族有略带酸味的鱼鲊,再加上现今的蒸炸烹炒炖等各种做菜的技法,鲊菜的美味则更上一层楼。“鲊“这种古老的技法从未消失,依旧活跃在今人的视野里。结语:
中国的任何一项流传至今的菜品除了自身的美味加持,还少不了各位历史名人的光环效应,苏轼当年被李定舒檀等人构陷,受了一场牢狱之灾,曾跟长子约定吉信为肉,凶信为鱼。没想到长子委托一位亲戚帮忙时,忘了嘱托这件事,那亲戚记着苏轼爱吃鱼,便送了一坛鲊鱼过去。鲊鱼、又是鲊鱼,出现在了历史的节骨眼儿上,苏轼是个吃货,但也是个惜命的吃货,在牢里看着这美味的鲊鱼当真是又喜又悲,“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这几句诀别诗传到了宋神宗耳朵里,宋神宗感念苏轼平日的好处,也不好真的治罪于他,找了个由头苏轼也就出狱了。或许历史并没有那么神秘,有时候它就藏在一条不起眼的鲊鱼里。
参考文献:
{1}《古今奇特的鲊菜》
{2}《陶母退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