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本电脑的终极形态是什么?
谁继承了PDA的荣耀和传统?
传说库克办公用的iPad Pro?
TNT在云端处理?
众说纷纭。
在我这里,很长一段时间,我心目中最完美的笔记本电脑就是Surface的样子。
作为微软教育机厂商的作品,Surface系列是其出道的巅峰之作。大胆的外形设计和出色的做工让人意识到,微软从来都不是只做软件,从基础版Surface到高性能版Pro再到天马行空的Surface Book,以及现在更专注于移动的Surface Go和Surface Laptop,无疑都是微软正在鞭笞的伙伴:有人要,有人穿,有人懂,有人懂,有人懂电脑。就像苹果用iPhone和Mac证明软硬件的融合可以有多强一样,微软也想用Surface证明Windows系统不是垃圾,那些第三方厂商才是。
Surface完美满足了我对超级笔记本的幻想——一体机,而不是台式机、笔记本、平板、平板、平板。我想找乐子的时候,他就是平板。他可以垂直刷网页,随便看视频。当我想认真工作时,我可以通过连接键盘来工作。当我需要强大的性能时,我可以通过连接桌面显卡和鱼屏来剪切视频和运行CAD。
同时,由于历史原因,在中国,你肯定不可能只有Mac系统,Mac生态在中国还是太小了。比如Mac版的下载器就不太好用。例如,没有一个RAR解压器像360解压器那样容易使用。例如,Mac的播放器在自动下载字幕和显示字幕时经常出现抽搐现象。比如我的禧玛诺电子变速器控制软件只有Windows平台才有,等等。
所以买了一台Surface Pro 7。
这一代Surface在理论上是一个杰作。最新的10代Intel处理器,搭载了自己优化的系统,成熟的一体化铝合金机身,12.3英寸2736 x 1824超高分辨率屏幕,所有接口,可用于插卡和扩展的micro SD卡槽。
而且,理论上Surface可以替代MacBook iPad组合,减轻旅行或出差时的负担。12.3英寸屏幕的表面裸重仅为774克,与12英寸的iPad Pro相同。算上键盘和电源,全套出门才1364克,还是很友好的。
另外,巨人硬慈悲终于给出了完整版的Type C口。出门在外,可以用手机共享一个PD快充。出门带个一体化充电器就行了,解放背包。至于好用的磁性充电口,放家里吧,正好变压器上的充电口A也能派上用场。
功能上,我就不说它本身的电脑形态了。和iPad相比,Surface作为平板电脑最大的优势就是你知道它什么都能做,不管多冷门都能开,不管体验好不好。而当iPad面对未知文件时,你可能需要找一个未知的APP打开,不一定能成功。
尤其是出门在外,更是大需求——移动影院。作为移动影院,我们首先要站出来。相对于iPad的磁性保护壳支架无法调节角度,非常容易散架,机身上集成了表面的铝合金支架要好用很多,可调节角度达到了惊人的160度。
即使在狭窄平面上的小桌子上,它
能从容的放置找到舒服的角度享受影视,同时还不用担心前座突然后仰座椅压碎iPad。如果你是在家,Surface的大角度开合不仅能让你舒服的窝在沙发上、床上,甚至还能在开到最大角度的平放在灶台边,让你一边看着教程一边做着甜点。同时,Surface上那1.6W的Dolby Audio Premium立体声效果也是平板中最好的,比4个喇叭的iPad Pro都要好,在家直接开外放就能很好的享受高品质影音带来的愉悦了。
还有3:2的屏幕在竖屏使用浏览长文章特别是刷微博吃瓜时简直不要太爽,在这点上完爆所有传统笔记本电脑,得益于屏幕比例体验也好于iPad。
以及目前用下来最好用的面部解锁Windows Hello,速度堪比iPhone的Face ID,即开即用,而且角度完爆,横着竖着都能认。
这么看Surface还不错嘛,纸面实力是不是感觉很能打?要是你也这么觉得,那你和我一样图样图森破,有时还很天真。
因为在实际使用中,作为平板形态的Surface本质上就是个可触摸滑动的浏览器,虽然是号称10点触控,但用起来更像个电阻屏。你别想在Surface上找到iPad那种丝般顺滑的触控体验,Windows的触屏形态就是个废物,你的手指本质上就是个鼠标,单击尚可,双击或者拖拽就费老劲了。
而且由于Windows原生对触控的不友好,没有iPad那样对手持误触的识别,Surface有着能跑马的巨大边框,在20世纪的第三个十年,堪称工业奇迹。
要是你的那个APP对触控没有优化,比如某易云音乐这样的,基本上没法正常使用,要是再来个弹窗?那直接关了重启吧。而即使是有过优化的,比如XX浏览器,但就是最简单的快进快退或者调节一下音量都很容易误触。
本来吧,我对Surface的期望之一就是一个完美播放器,毕竟在iOS的APP存储逻辑下要往iPad里导入一个大体积的电影电视剧也是费老劲了,还不一定能找到合适的字幕。但Surface这用户体验,我还是老老实实买了B站大会员缓存电影吧。
好吧,当播放器不行,那当平板刷刷网页看看八卦总可以吧?Surface那3:2的屏幕比例虽然不算很完美,但也比iPad那矮胖矮胖的屏幕好吧?
对不起,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我这台中配的Surface上被普通又自信的英特尔配了一颗四核的10 代酷睿i5,稍微多开几个网页就疯狂发热,铝合金的机身散热是很好,但你TM是手持的啊。这种火热的热情我真心承受不了。
对了,这滚烫的热情甚至都让Surface粘连屏幕的胶水有点隐隐热化的趋势,已经有些许翘起了。
而且你要是习惯了iPad三天两头才充一次电,实打实的10小时续航,那么Surface号称10小时,实际薛定谔的1小时到3小时的续航肯定会让你抓狂。你也不知道到底哪个程序的锅,总之就是用着用着就在发烫中没电了。
为了展示自家的系统强大教育厂商打造的自家硬件却统合不好第三方程序,真的搞不懂微软到底是硬还是软。
那么作为一台标准电脑用来写写文章做做PPT修修图呢?
装上售价高达1168、采用尊贵Alcantara材质的键盘盖,Surface是与平常笔记本电脑无异的,而且这看似轻薄的键盘还出奇的好用,顿挫有力的键盘手感吊打MacBook的蝴蝶键盘,甚至还有多级背光。你看,巨硬还是懂我们打工人的。
只是和所有Windows电脑有着同样的问题――离了鼠标就没法活。
本身Windows电脑对触控板的优化就不够好,Surface键盘上的那块还小的出奇,更是没法用。特别是要做PPT这样需要经常调整位置的活,不用鼠标是不行的。
好嘛,说好的移动办公到头还是伪命题。
除此之外,鉴于英特尔的普通表现,稍微上点量的软件跑起来都有点费劲,Chrome多开几个标签都能让Surface发烫到降频,如果是开个Lightroom修几张RAW格式的照片,那这Surface后盖基本上可以用来煎蛋了,而此时Surface修图的流畅度甚至比不上年轻了5岁的MacBook Pro(同i5配置),那卡成一帧一帧的效果预览更是能让你想分分钟砸了电脑。
如此糟糕的表现真的是白瞎了那套完美的二合一平板笔记本形态,对笔记本电脑的美好畅想终究是畅想。即使是隔壁世界第一的加利福尼亚设计公司也并没有更好的办法。他们用一套全家桶打通了多设备的隔阂,Mac和iOS直接无缝切换,Mac上干一半的事iPhone上接着干,甚至还解决了”电脑上复制的文字不能在手机上粘贴,多贵都不行的“的世纪难题,顺便还能多赚你几次钱。
然而和宣传片广告一样,这些都是理论上的,苹果靠云同步解决不同电脑以及电脑和平板之间的数据共享问题,然而实际使用中iCloud云同步时常是薛定谔的同步,你不知道他什么时候同步,也没有个”立即同步“的按钮,逼得我只能再套娃一个坚果云。那个笔记本上做一半手机上继续做也都是唬唬小孩子,都拿手机了谁还干活啊。
直到M1芯片和ARM构架的Mac的诞生,那些为本来为触屏而设计的iOS APP居然直接就在MacBook上顺畅运行了,改明苹果给MacBook换上一块触摸屏那还有Surface啥事?优质APP还顺便填平了Mac和Windows软件数量的鸿沟。
这偷袭的姿势让微软和英特尔都直呼不讲武德。
其实回过头来想一想,微软其实也不是没想过这招,当初的Surface RT不就是个跑ARM的家伙吗?甩掉尾大不掉的Windows对触控不友好的历史包袱,顺便还用ARM解决过热问题。丝滑的触控有了,高性能不过热还有长续航,这招妙啊。
然而矛盾的是,我选Surface不就是想要那些只能在Windows平台运行的软件吗?以及长久以来Windows积累的大量资源,人苹果另起炉灶还知道树块罗萨塔石碑指路过渡,而微软并没有给开发者们这个选项,基本等于白手起家。
这个问题不就Surface RT没有解决,后续接班的Surface Pro X 也没能解决,一看大事不好的微软只能先挤挤牙膏推出个小小升级处理器的Surface Pro 7 Plus来硬撑一下。而对面的ARM版的Mac系统却几乎已经完成了常用软件的源代码重写工作,ARM架构的PS、LR们丝般顺滑,为小姐姐们修图都更有动力了。
这还只是入门级Mac的小试牛刀,等到市场更加成熟的时候,顺应市场呼唤推出一款可拆卸触屏MacBook开创触屏/桌面电脑一体化也不是不可能。
当然微软也不会坐以待毙,有传言说微软会让Windows 10在2021年兼容安卓App,让Win10同时拥有桌面和移动平台的生态。该项目在微软内部被称之为Latte,该项目将允许应用程序开发人员将他们的 Android 应用程序带到 Windows 10,几乎不需要修改代码,类似苹果的Rosetta 2。
如果传言是真的的,那么是不是代表着移动触屏和桌面键盘二合一终将成为未来笔记本电脑形态呢?我倒是挺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