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起,蟹脚肥,正是吃螃蟹的好时候。中国人对蟹肉的喜爱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几乎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问。早在北魏时期,贾思勰就写了《齐民要术》的选蟹烹蟹法,然后唐代的陆龟蒙写了《蟹志》,北宋的傅坚写了《蟹谱》,南宋的高孙又写了《蟹略》。至于唐诗宋词明清小说中关于吃螃蟹的写法,让人流口水的太多了.即使是在诡异恐怖的笔记里,这些欺凌弱小的家伙也没有什么神通广大的本事,在给人类制造离奇麻烦方面甚至不如刺猬兔子,而所有参与其中的人都离不开一个字——吃。
一、蟹宜独食不宜配伍
在古代笔记中,关于螃蟹最著名的记载应该是毕卓在《世说新语》中的一句话,“百船装酒,四时甘美,左手酒杯,右手蟹,一掌肚穿酒,终身难忘”!后来,苏轼写了一首诗,描写了这种狂放旷达的人生观:“左手握着一只蟹钳,我生来就有这个神物来洗涤我的烦恼。”
随着时间的推移,吃螃蟹逐渐从个人体验的“一个人玩”,变成了和家人一起“和大家玩”。这一点在明朝的笔记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从皇室到平民百姓都热衷于此。刘若愚在《酌中志》中记载了宫廷蟹宴:“众臣子吃蟹,洗净活剥,蒸成蒲色,五六人一组坐在一起吃,谈笑风生。自揭肚脐盖,用指甲仔细抠,用酒蘸醋蒜。或者拿螃蟹的胸骨,八路如蝶般完整,以示聪明。饭后,喝着唐,跟等人洗手。为盛会。”大才张岱在家吃蟹宴,似乎比他的宫廷更丰盛:“一月至十月,与朋友兄弟吃蟹宴,预计下午到,六人煮蟹食,恐寒腥,反复煮之。从肥腊鸭和牛奶酪。醉如琥珀,鸭汁煮白菜如玉版。水果可以用来感谢橙,栗子和菱角。饮玉壶冰,植笋,饭以新语白航,洗以兰雪茶。”多年以后,他在《陶庵梦忆》年回忆起这一幕时,不禁感慨万千:“今天想想,真像是从厨房里出来的仙女祭品,醉饱了,惭愧了。”
《酌中志》
但中国历史上“吃螃蟹”第一人李渔,也是明末清初的大文豪。他在《闲情偶寄》讲了各种美食的烹饪,大部分都很冷静客观,讲的是实话,但说到螃蟹,他就彻底疯了:“美食之美,无所不能说,无所不能想,无所不用其极。”如果你一个人在一个蟹爪里,你可以用心去爱,但不能用嘴去忘记,不管一辈子。无法形容,因为可以沉迷,难以忘怀。一物一物,对我来说,是饮食中的痴情,对另一个来说,是天地间的妖怪!"
这是一种无法形容的爱。李玉因为吃螃蟹而“沉迷此生”。每年,在螃蟹上市之前,他都会存一大笔钱等着买。因为家里人都嘲笑他要命,他就把这钱叫做“要命钱”。当螃蟹上市时,没有一天不吃它们,所以他干脆把九月和十月命名为“蟹秋”。当然,围绕螃蟹的命名并不止于此。他害怕10月后突然“断饭”,心理和生理都难以承受。于是,他命家人用聚脂瓮酿酒,让螃蟹喝下去,保存一段时间。这酒叫“蟹酿”,瓮叫“蟹瓮”。专门做螃蟹的婢女改名为“蟹奴”.尽管如此,他还是满腹牢骚,抱怨自己没有去一个盛产螃蟹的地方。螃蟹!我为自己感到羞耻!"
因为吃了太多螃蟹,李玉也悟出了一些人生道理。他觉得螃蟹本身就很好吃。“螃蟹鲜嫩肥美,甜腻腻,白如玉,黄如金,色、香、味极其丰富,什么都加不进去。”然而,有些人喜欢添加各种调味品,使用复杂的烹饪技术,“使螃蟹的色、香、味尽失。这就像嫉妒螃蟹的多味,嫉妒螃蟹的美,被多方蹂躏,使其望而却步,畸形。”他认为,吃螃蟹的正确方法应该是整锅蒸熟,熟了再装盘——“天下有好东西,好处在自己。”只有极简,才能体会到生活的真谛。
无独有偶,中国历史上另一位美食家与李渔的观点不谋而合,那就是随园主人袁枚,他也在《随园食单》中指出:“螃蟹要单吃,不可与其他东西同食。”不过他觉得蒸虽然能保留螃蟹的整体味道,但是比较淡。“最好用淡盐水煮着吃,最好剥了自己吃。”
《随园食单》
二、吃蟹吃死国学大师
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真正的味道永远不如重口味好,所以螃蟹的烹饪也越来越复杂精致。到了清末民初,螃蟹的烹饪方法越来越多。用“五花八门”来形容它们一点也不为过,尤其是在南京,用五颜六色的菊花蟹宴来吸引食客。除了传统的清蒸蟹,还有美味的醉蟹、异国情调的蟹卷、嫩姜蟹爪、蛋包蟹肉、鸳鸯蟹玉、菊花蟹斗、烤菊花蟹和仙桃蟹黄。
当时南京的蟹菜风靡全国。有一点可以证明:京城四大名医之一的史晋谟,每年深秋南下一次,去南京、苏州吃螃蟹。这位男性食蟹者相当古老,他不喜欢复杂的烹饪方法。他连姜和醋都没沾,连酒壶都没拿。蘸点酱油就大嚼……石金墨是当时有名的“螃蟹科学家”。男性
还要分成两级,其中位居湖蟹最高端的是阳澄湖蟹和嘉兴湖蟹。而在南京本地,各界名流几乎无不爱食蟹,还闹出过人命。著名国学大师黄侃嗜蟹如命,有一年他在南京中了航空奖券,非常高兴,携家人跑到酒楼去“庆祝一顿”,结果吃得太多,饮酒又过量,导致胃血管破裂而亡。对于绝大多数平民百姓而言,吃蟹却没有那么多花样,著名民俗学者邓云乡先生在《云乡话食》中,回忆他民国时在南京吃蟹,就在一个只有四五个坐位的小饭铺,但有螃蟹,节近深秋,天气已凉,随买随蒸,都是半斤多一只大蟹,蒸熟现吃,连姜、醋,只四毛钱一只,“连大小脚都吃得十分干净”。
《云乡话食》
当然,最好吃的螃蟹还是现从河岸两边的洞里抓来的。北京那时从德胜门直通昌平县的路上遍布水网,这期间,无数的水泽浅沼都成了鱼虾鳖蟹的快乐之乡。生活在附近的孩子们最会捉蟹,捉到之后,带回家中,用清水泡洗干净,仰着放到用醋、酒、盐、姜做成的调汁里面,用个大盖子盖着,有两个时辰,蟹肚子里的水就吐干净了,同时把泡蟹的调汁喝进了腹内,蟹肉与蟹黄自然也就有了料物之味。这时再把螃蟹放进笼屉中去蒸熟,然后蘸着有姜末的酱油、醋和香油吃,那味道真的是鲜美异常。
其时,京城最有名的吃蟹之地是正阳楼,“胜芳大螃蟹”好吃是好吃,却是达官贵人的专属之物,而平民百姓更喜欢去的是右安门外的尺五庄,所为不是吃蟹,而是品尝名动京城的蟹肉烧麦。《春明叙旧》一书中有记: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放河灯之际,乡民们从河里捕捞出大量螃蟹,经过加工后,把蟹肉调制成烧麦肉馅上锅蒸熟,味道别提有多好了!有一首竹枝词曾经称颂之:“小有余芳七月中,新添佳味七月中,玉盘擎出堆如雪,皮薄还应蟹透红。”
《春明叙旧》
三、前世作恶今生为蟹
蟹肉虽美,但不能不承认的是,螃蟹大概是所有人类用于肉食的动物之中,死得最惨的一个。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喟叹曰:“他物供庖厨,一死焉而已。惟蟹则生投釜甑,徐受蒸煮,由初沸至熟,至速亦逾数刻,其楚毒有求死不得者,意非夙业深重,不堕是中。”意思是前世恐怕是做了很多很多坏事,才能在死后转世为螃蟹吧!
《阅微草堂笔记》
相传康熙朝名臣赵宏燮担任直隶巡抚,有一天夜里做梦,梦见家中已经死去的僮仆媪婢数十人,“环跪阶下,皆叩额乞命”。他们一起哭诉道:我们这些奴才生前一直得到主人您的好待,饱受豢养之恩,却私下里互结朋党,合起伙来蒙蔽您,盗窃家中财物,捞取各种好处,“久而枝蔓牵缠,根柢生固,成牢不可破之局,即稍有败露,亦众口一音,巧为解结”,使您就算心中了然,却也无可奈何,当您想对家务进行整顿时,我们就阴相掣肘,使您无法达到目的……由于活着的时候做了这么多坏事,死后堕入水族,转世为螃蟹,世世遭受汤镬之苦,实在痛极!明天主人您要吃蟹,那些螃蟹就是奴辈们后身,还求您赦宥。赵宏燮天性仁厚,便把这个梦告诉了后厨,让他们将明天要下厨的螃蟹投入河中放了。恰好那时正是螃蟹最肥美的时候,而直隶巡抚衙门的螃蟹都是精选膏腴的“特供品”,厨师们都笑话赵宏燮老朽,竟把梦当成真的,于是将那些螃蟹都蒸了吃掉,只告诉赵宏燮把螃蟹放了――奴仆蒙骗主人的大戏,无限循环地上演着第N季。
其实这些奴仆转世成蟹后,要是真的想逃过一蒸,大可以逃远一点儿,比如跑到关中或甘肃去,因为那里的人们不但很少吃螃蟹,甚至很少有人知道这到底是一种什么动物――早在宋代沈括的《梦溪笔谈》中就曾经记载“关中无螃蟹”。宋神宗元丰年间,沈括在陕西做官,听闻秦州一户人家收得一只干蟹,因为觉得它形貌可怖,以为这是什么怪物,于是附近人家只要患了疑难杂病,就找到他们家借了这只干蟹挂在门上,做驱邪避鬼之用。直到清代,甘肃当地的人们都还不认识螃蟹,《清稗类钞》记:“间有一二知之者,则于兰州商肆中见其所陈设以为标本之用也。”
《梦溪笔谈》
时至今日,随着互联网经济带来的商品大流通,就算是西北地区的人们想吃阳澄湖大闸蟹,恐怕也不是什么难事,真正困难的,反倒是另一件事……明代文学家钱希言在《狯园》中写平昌一户姓黄的人家,在文里山下盖房子,挖出一块石头,锯开一看,“石之上下宛然具蟹形在”,而现如今满街贴着阳澄湖防伪标识的螃蟹,又有多少是“徒具蟹形”的假冒伪劣商品,可是谁也说不清的事情――也许李渔穿越到今天,喊出的不会是“蟹乎!蟹乎!吾终有愧于汝矣”,而是“蟹乎!蟹乎!吾终有惑于汝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