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下半叶,18岁的英国人威廉在自己的书店打工时,觉得名著珍本很赚钱,于是开始伪造邪念。就在这一年他去了莎士比亚的故乡,得到了莎士比亚的签名笔迹,于是他就没日没夜地模仿。
当模仿达到一定程度后,他从一本伊丽莎白时代印刷的小册子上撕下一张白纸头,伪造了一封莎士比亚写给伊丽莎白女王的信,然后将这封“信”放入一本伊丽莎白时代印刷的珍本中。完成后,我拿给父亲,说他发现了莎士比亚的原作。经过仔细研究,他父亲认定这是真品。
伪造一封信没问题,但是伪造一个“剧本”,人家问“古物”来源怎么办?威廉有他自己的方式。他向《人物》透露,他认识一个大收藏家,他有莎士比亚未出版的信件和作品,愿意通过他的手出售。
有了这个所谓的收藏家,威廉越来越大胆了。他偶然看到一个英国民间故事《伏蒂根》,于是灵机一动,改成了剧本。然后他伪造了《亨利第二》的剧本;后来他又伪造了《征服者》的剧本,通过父亲的书店对外宣传,一时震惊了整个英语文坛。
795年,这批“莎士比亚遗作”在书店公开展出,一些作家和专家紧随其后。《约翰生传》的作者称赞它们是无价之宝,感动得跪下抱着这些“遗作”亲吻。九个月后,威廉的父亲将这些手稿交给威尔士王子,然后交给克拉伦斯公爵。就这样,假货变成了真货,并广为流传。后来一些大剧场竞相演出,利润与威廉父子平分。
一些人指出了这些作品的可疑之处,一些报纸也公开批评了它们。但大多数人认为这是莎士比亚的早期作品,不够成熟,可以原谅。
但是,真相终究是藏不了多久的。该剧上演后,由于剧情枯燥,观众反应并不热烈,之后就再也演不下去了。因此,经过多次讨论,一群英国作家发现了许多疑点,联合起来警告威廉。巨大的压力下,威廉不得不说出真相,然后突然偷偷跑了,离开了伦敦。轰动一时的闹剧终于落幕。
有趣、信息量大、深刻。
作者|王刚举
来源| 《百家讲坛》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