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一个小视频里看到一个关于喝酒的段子,大意是懂得喝酒的人不拿酒说事,只把酒当朋友。主人公的一段话是这样的:“你可以拿任何事情开玩笑,除了酒。”喝酒的目的是为了迷惑。喝酒的人只喝酒,酒美了就无语了。他们不能用酒来谈,也不能用酒来当工具,就用酒来糟蹋。"
看完视频,印象深刻。不得不说,这是喝葡萄酒最好的方式。真正懂酒的,是有酒品有德的人。
说到喝酒,就不能不谈到中国的酒文化,谈到历代文人雅士以酒兴文。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酿酒国家之一,是世界三大葡萄酒体系的发源地之一,也是葡萄酒的故乡。可见,酒和酒文化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从商周开始,中国人就用酒曲复合发酵的方法创造了古老的黄酒,几千年来酒一直渗透着整个中华文明。早在原始社会就流行酿酒,但当时的酒是未经过滤的固态醪液,而且只是带有酒味的食物,不能饮用。直到酒祖杜康酿造白酒,酒才成为媒介。被历代文人骚客推崇,畅饮。饮酒之后,他写出了精彩的文章和不朽的诗篇。
周大力提倡“酒礼”和“酒德”。秦汉末年,统治者站在“政治”的高度,多次禁酒。秦汉以后,“礼”的色彩越来越浓,酒礼越来越严。到了汉代,酒的主题从饮酒取乐转变为排解悲愤。
三国时期,由于酿酒技术、原料、品种等方面的巨大进步,酒的精神蓬勃发展,成为酒文化蓬勃发展的时期。魏晋“曲水行云”的风俗,进一步促进了酒道的发展。
唐代诗歌的繁荣对酒文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形成了浓厚的“酒文化”。酒与诗、音乐、书法、艺术、绘画融为一体。“酒促诗”是唐文化最简洁、最高的体现,酒文化逐渐从物质层面上升到精神层面。
宋代出现蒸馏酿酒技术,白酒成为白酒的主流和主要品类。虽然在葡萄酒发展演变的漫长过程中,个别时代和朝代出于不同的目的开展了禁酒活动,但却从未停止过酒文化的发展。
周公被禁止强国,汉武帝被禁止官专卖,东晋被禁止节粮,北魏孝文帝被禁止饮酒闹事。直到今天,酒文化已经成为一种社会文化。
为了喝酒,我们用了各种理由和借口:“客人来自远方,没有酒足以表达我们的深情和善意;节日期间,没有酒不足以表示喜悦和满足;出殡那天,不缺让他伤心断肠的酒;浪费时间,没有酒不足以消除孤独和悲伤;春风是骄傲的,没有酒不足以表达骄傲和野心。“每一个借口都无可辩驳,符合逻辑。
在文人的参与下,正是文人创造了酒文化的精彩部分,让酒走出了品位,走出了境界,走出了无限风光。
一般来说,喝酒不仅能激发灵感,激活形象思维,还是创作的素材。人们常说,中国文学史上的每一页都散发着酒的芬芳。
众所周知,李白和杜甫是中国文人的杰出代表。他们都是终身酗酒者。一个自称酒仙,另一个以爱喝酒著称。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很多著名文人醉酒名作的例子。
杜甫《饮中八仙歌》诗云:“李白斗酒诗百首,长安城睡酒楼。天子呼之不上船,声称我是酒仙。“在《独酌成诗》年间,
“醉了三千天,又醉了十年”,郁达夫借着宿醉写了很多好诗。丰子恺甚至在《和陶渊明饮酒》中直接陈述:“我认为世界上最好的东西是酒和食物,无非是诗。”
新文化运动让五四席卷了整个旧世界,但千年留下的酒文化依然一脉相承。创造新文化的新文人,他们的文艺创作,至今仍充满文化气息。他们谈论诗歌,即兴歌唱,像他们的前辈一样豪气地举起酒杯。
“春夏秋冬酿美酒,让人醉”。人生无常,爱怎么喝就怎么喝。无论是一个人一个人喝酒,两个人一起喝酒,还是三五好友聚在一起喝酒,喝酒的目的都是在酒里寻找快乐和精神寄托。
“看尽人生所有梦想,尝尽人间所有苦难”。但是,人生一杯酒,有苦,有涩,有淡,有浓,有暖,有冷,有醉有醒。你可以选择自己想要什么样的味道,选择什么样的生活。好的人生,就是书柜里有好酒,做个有品位的人,过有品位的生活。
“不要嘲笑红尘中是伤心客的可怜人”。我们经常在某个声音里刷各种版本的酒局丑态。你设了酒局,想请的人不来,来的人跟你没关系。当你结帐的时候,你是醒着的。
现在甚至有人把酒席当成炫耀的资本,当成暗箱操作的工具,把酒席变成法外之地,借酒浇愁,借酒索贿,搞权钱交易,搞性交易。工作单位在酒桌上不谈,脏事不好谈的时候人就醉了。喝了酒,醉不醉,都归。
咎于酒后无德酒后乱性,真的是糟蹋了美酒佳肴,请问这些都与酒何干?喝酒讲的是“人间路窄酒杯宽”,讲究的是“红名万里外,心事一杯无”。俗话说,人间非净土,各有各的苦,“杯中倒满无情酒,心中再无意中人”,喝就喝最烈的酒,浇的是最忧的愁,想要忘的是最爱的人。
酒中有哲学,人生有至味。正如文章开头说的那样,喝酒就单纯喝酒,酒到妙处即无语,喝酒图糊涂而不是图胡闹。喝酒的事要讲酒品,喝酒的人更要讲酒德,无品无德之人喝酒就是在糟蹋美酒。
酒有好处,亦有害时,关键看这酒是跟谁喝,而且要适可而止,切勿借酒论事,以事以私害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