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白了,高度白酒的过度消费和市场繁荣,本质上是80年代以来中国高度混乱的政商关系的一个缩影。
他吹嘘的年轻人所缺乏的所谓“人生经验”,本质上就是在高度混乱的政商关系下,以白酒为社交媒体,在饭桌上推杯换盏,勾心斗角,做媒,拍马,讨价还价的经验路径和方法。这种所谓的“生活经验”是不健康的,不正常的,甚至是不合法的。我不认为这样更好。
早些年,各大白酒公司扎堆进军高端白酒市场,几乎一个个赚得盆满钵满,就像买房一样。当时高端白酒市场的过热程度堪比现在的菠菜手游,只是恰好与那个时代市场经济的野蛮生长密切相关,或者说直接是这种野蛮生长的一部分和助推器。
所谓酒桌文化,就是这种社会环境下的一种亚文化。
他不仅不应该抱怨年轻人还没长大,相反,他应该庆幸中国的年轻人还没长大。如果中国的年轻人长大了,开始掌握中国社会的话语权,恐怕白酒的消费会进一步减少。
中国年轻人开始大规模接触白酒的场景是怎样的?白酒的直观印象是什么?他考虑过这个问题吗?
年轻人接触白酒,往往是从坐满领导、老板的酒桌上开始的。在摆满烟酒的桌子上,他们以名义上吃饭的仆人身份参与酒局,看着一堆大腹便便、粗俗无礼的老板在烟雾中大呼小叫、吹牛、说荤段子、讲黄色笑话,对年轻人进行取笑、呵斥和训诫。
但年轻人迫于生计,往往要和他们一起谈笑风生,递烟倒酒,互相聊天,看着那些神魂颠倒、喝得醉醺醺的勇者们突然提起当年的勇气,也要“眨眼”、“起死回生”、“上路”。如果他们不眨眼,不起死回生,不上路,他们就得穿小鞋,或者被边缘化。
这就是现代年轻人接触白酒的大环境。在这种环境下,你还能指望年轻人对白酒有什么好印象?在他们眼里,白酒上的符号是社交媒体,娱乐工具,送礼手段,金钱,权力,项目,合同,那些在被抓贪官的家庭中经常可以找到的大类,可以快速变现甚至保值增值的硬通货,头疼呕吐,肝损伤的病因,战场酒桌上要对付的敌人!
为了应付这个敌人,年轻人想尽了一切办法,面条、牛奶、姜片、醒酒茶、克干民、海王金坛子。为了应付这个敌人,年轻人用这些东西给自己裹上了层层铠甲。
酒可以是一切,除了不是用来喝的饮料。
你要给我香味型的?复合曲?固态发酵?二次蒸馏?分段挑酒?不勾兑?谁知道你说了什么?快点洗个澡。我明天要出差。
在这种印象和认知中,高端白酒行业涉及的风险非常多,相关从业者必须略知一二。当老一代逐渐死去,对白酒充满恶意的年轻一代逐渐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即使在商务消费中,你觉得他们会怎么选择?早年,用汽水招待客人被认为是不礼貌的。现在,很多酒桌上的汽水已经开始多于白酒。有的客人甚至自告奋勇要了汽水不要酒。时间长了,这碗饭你吃了多少年了?
从主动喝酒变成被动喝酒有多危险?“肥宅开心水”这五个字包含了多少善意和安慰?相关从业者有没有仔细想过为什么会这样?
当然,目前一些白酒企业的股价还是很高的,高的可以买几艘航母,财务报表也极其漂亮。然而,帝国的崩溃从来不是一天完成的。当它代表着年轻一代的未来时,即使他们主动喝酒,他们也更喜欢低度的果酒、甜酒、预调酒、啤酒,从来不问高度白酒,如果我是白酒企业的负责人,我晚上会睡不着觉。
作为一个90后的中老年人,在同龄人中很少会主动买一些白酒喝,但最多会买一些黄盖伯粉或者双沟大曲之类的平易近人的饮料,喝的很少。我都不看那些高端的,几千块的酱香怪兽。
现在为了健康,高度白酒基本戒掉了。即使你想喝,你也要把它和水混合在一起。即使偶尔和老公喝一杯,睡前也会举杯庆祝。你还用狮子歌、福比星、听风歌等老酒鬼眼中的儿童玩具。当我这样的异类,不知道还有谁会买你的账?八项规定给的迎头痛击还没学够吗?
这些年高端白酒的泡沫期已经结束,市场开始深挖存量。时代在变,老人在变老。趁着家里还算富裕,资源可供挥霍,向隔壁日本学习,研究如何贴近年轻人,如何创造更多适合轻使用场景的新品,如何顺应时代将白酒从政商背景转化为消费场景,如何改变年轻人对白酒的不良印象,如何自己消灭颓废的酒桌文化,如何摆脱对反智迷思的路径依赖,如何让自己变得更时尚有趣。这是白酒企业应该做的。
抱着居高临下的态度,攻击羞辱年轻一代,指责他们不懂这个不懂那个,恰恰是在摧毁未来的市场。因为这种颓废的样子,他们在酒桌上已经看够了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