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东锋
《经济日报》日前有一篇报道,关注了有“币圈茅台”之称的虚拟货币――露娜币的“史诗归零”现象。其中提到,市值410亿美元,粉丝数十万的LUNA币,已经接连跳下悬崖。短短几天,价格从近90美元跌到今天的0.00017美元,接近于零,数百亿美元的市值瞬间蒸发。虽然LUNA币主要流行于国外“币圈”,但考虑到近年来虚拟货币炒作盛行,“黑天鹅”事件屡有触发。正如报道所说,这一事件再次向人们敲响了虚拟货币的警钟。
值得追问的是:事件敲响了什么警钟?
简单梳理一下整个故事,要从另一种虚拟货币——UST币说起。它由一个韩国人创建,由Terraform实验室开发。那么,如何“稳住”?关键是要确保UST货币的价格与美元1: 1挂钩。为了保证这种比价的稳定性,该公司进一步用其公链令牌LUNA作为UST币的事实上的抵押物,即当LUNA币的价格为1美元时,可以兑换1枚UST币,明确两者之间是“双向毁铸”的关系。每当铸造一枚UST硬币时,价值1美元的卢娜硬币必须销毁。换句话说,卢纳货币价格的变化被用来决定UST货币供应量的增加或减少。
该公司似乎确实使用了一套机制来确保UST硬币价值的“稳定”,但它经不起仔细的审查。
回顾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和2008年的两次世界经济危机,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金融“脱离实际走向虚无”。比如“次优贷”,就是把按揭贷款变成新的投资产品,使其对应的房产的真实价值最终发生偏离。套用这一逻辑,不难发现,用卢纳币作为UST币的价值担保,可谓“虚对虚”。因为两种虚拟货币都是算法生成的,没有对应的实物价值,所以两种货币的价值保障就像是一个人拿了一块“金条”,跟你说另一块同样子的“玉”有多值钱。另外,两者都没有像法币那样的官方信用值背书。所以这些钱币的价值并没有想象中的“金条”和“玉石”,都是投资者信心支撑的。卢纳货币暴跌的初始阶段生动地告诉人们,一旦出现市场恐慌,其持有者就会“一夜返贫”。一个是。
其次,月神币史诗般的归零,再次揭露了一个典型的币圈庞氏骗局。UST币以“稳定”为卖点,被称为“算法稳定币”。单从名字来看,就是“稳定人心”的意思。此外,发行方通过看似市场化的机制,如价值锚定和供求决定价格,来确保其“稳定性”。问题在于,其真正的价值机制和供求关系,并不是简单地由公开市场形成的,而是最终隐藏在发行商定义和掌握的“算法黑箱”中。在“货币圈”,虚拟货币不时被描述为“数字黄金”、“避险资产”。事实证明,没有稳定的、公认的实际价值支撑,“算法”不仅不能保证虚拟货币的稳定性,还会助长部分虚拟货币的泡沫和高风险。
《经济日报》的报告中提到,近年来,我国一直在严厉打击虚拟货币交易的投机行为,从而有效阻断了这种风险在我国的传导,最大限度地规避了投资者的投资风险。但虚拟货币屡屡发生的“黑天鹅”事件也提醒我们,防范类似重大风险、加快补齐监管短板、加强国际合作迫在眉睫。
【作者】张东峰
南方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