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写边画】
作者:阿展
“甜蜜的太阳”是一个意味深长的词――它意味着物理时间里发生了化学反应,水分子蒸发带走了一些东西,时间的味道锁住了一些东西。
甜与糖无关,但离不开好的风和光。所谓日月倾,自然风干。崂山沿岸有很多渔村,很受创作者的青睐。海产品丰富,祖先们把它们保存在甜蜜的阳光下。感谢自然和时间,这种传统工艺被誉为“600年前的原味”。渔夫说,加盐的鱼干一般叫咸鱼。太阳烤鱼浸泡在海水中,没有腌泡。从前出海,没有冷藏设备,鱼多,怕上岸后变质。在船上捕鱼后,沿着背鳍将船打开,取出内脏,将脊骨等处的血渍刮干净,洗净后在海水中浸泡一两个小时,挂在船头晾干。海上风很大,阳光持续了三四天,鱼变成了金黄色,透明的。这时候用海水“泡”一下,晾一天,就可以吃了。
阿展画
这应该是最原始最纯粹的甜晒鱼制作工艺了。渔女在码头接了船,看到一筐筐甜甜的晒鱼,心里就踏实了,给了男人一个好脸色。在不出海的日子里,男人们喜欢喝加热的陈年小米酒。晚上,渔夫把甜晒鱼切成小块,放在水里煮,放上葱、姜、蒜、醋,挖两勺猪油,放在锅里,用玉米饼蒸,蒸得口感绵软,香味扑鼻。天黑了,那人喝得满脸是酒,所以总是唱几首强茂曲子。在渔女的认知体系中,幸福早已有了应有的模样。
天气越来越冷,越来越干燥,这是鱼快速风干的最好时机。在又硬又冷的外力作用下,鱼的表面保持沉默,而鲜嫩的汁液却留在深处。这个时候去崂山走一趟。青山、黄山、董罡和沙子口的渔村和码头几乎都成了天然的打谷场。鲅鱼、舌鱼、面包鱼、鼓眼鱼、海鳗、有鳞箭鱼、黄花鱼、七星鱼组成了海产品的“路演”。买家来这里,包括嗜味的原住民,小餐馆老板等等。
画风通常是这样的:冬日的阳光弥补了它,但它并不干燥。渔民妇女戴着鲜艳的头巾,在码头的堤坝上工作。不经意间,他们将晒鱼和晒太阳这两件事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冬天经常晒背,激活督脉之阳,补生命之火,祛寒气——他们可能不懂得“补冬阳”。唯一的办法就是把鱼晒在初冬,没有苍蝇虫子的干扰,没有潮湿发霉。干海鲜都是干的漂亮。渔民称晴天为太阳。在太阳下晒三四天,甜晒鱼外干里嫩,味道最好。不同种类的海鲜有不同的干燥方法。比如干鱿鱼,只能平放,不能悬挂。吊着容易拉长肌肉经纬,最终会改变味道。
渔夫从晾衣架上拿了两条鱼。一个颜色还是有点白,另一个明显是黄的,白的,摸起来软很多,黄的,已经渐渐变硬了——这时候她会说,哎呀,黄的已经晒了三天了。
也许是为了做噱头,整洁的渔民甚至当场制作。他们戴着黑色橡胶手套,手里拿着专业的切鱼刀。它们沿着鲜鱼的背鳍行走,直到去除内脏和黑色黏膜,然后用海水清洗,浸泡两个小时调味,最后放在通风处晾干。他们甚至不急着卖,还跟买家打太极——不,那批还没做好。明天下午再来,还有太阳可以照耀。说完,她指了指另一批——已经好了,不过,如果你想嚼得更结实,最好把它“浸泡”在海水里,然后让它风干大半天。
大雪过后,不仅码头大坝,连渔人的屋顶都挂满了甜甜的晒鱼,这种味道世世代代都没有变过。下过雪,吃过,或者在市场上卖。冬天甜蜜的阳光,是为过年做准备。鱼要精挑细选。品种和外观都是吉祥的,然后混合了海的味道,风的味道,山的味道,阳光的味道,时间的味道,人情的味道。鲜咸味甜,绵长。
渔家家常菜成为渔家宴的招牌菜后,甜甜的晒鱼被城里大大小小的餐馆包装成了各式各样的菜肴。“四大碗”是一种。哪四碗?蒸鲭鱼,炸鱿鱼片,老豆腐炖虾米,蒸蛋糊。好家伙,四碗有三碗和甜晒有关的原料。“撕贝斯”是一种。甜干野生鲈鱼,蒸熟,抹上蜂蜜,再烤,用手撕着吃,层层叠叠,令人惊艳。老城区还有一家小餐馆。卷首不讲究,但是有一些秘制的味道,在这里可以找到甜烤海兔。每年初冬,海面上都会刮起北风。船离岸跑两三个小时,下三四网能收获六七千斤海兔。只是这鱼无鳞无肉无柴,吃起来松松垮垮的。在青岛是不能端上餐桌的,所以很容易被忽视。一家小餐馆的老板是少数对此感兴趣的人之一。他批发回来,就把鱼干晒干,做出独特的味道。去把你的头剥皮,泡在海水里,用线串起来,挂在外面等北风吹。当鱼完全干透后,整片蒸熟,然后拿到外面整片晾干,这样皮水就干了。去鱼刺时,必须用手撕鱼,菜心切丝。蒜泥、剁碎的香菜、酱油、香醋、料酒、白糖、香油调成汁,凉着吃。分分钟分钟都是很有格调的招牌菜。
该岛三面环海,海岸线漫长。开季时节,大大小小的渔船满载而归,渔村的码头上一片喧嚣和欢乐。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只为一睹“第一船”的丰收景象。各种海货上岸,水泽闪闪发光,鱼的尾鳍还挂着天空海草,鱼鳞完好无损。当你用手按压它们时,它们会被肉的韧性反弹回来——至此,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这里的甜晒鱼好吃了。
出远门,包里装一袋甜甜的晒鱼,乡愁也就幸福了。外面总是路漫漫,回家还早。吃过甜甜的晒鱼,我开始怀念甜甜的晒鱼的味道。那时候,我一定是被乡愁给迷倒了。走在别人的十字路口,游子咽下一点眼泪,家乡的红瓦、蓝天、渔港、海岛、仙女山出现在眼前。
《光明日报》(2022年1月12日第16版)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