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瑞鹤图》当地
正在辽宁省博物馆举办的“唐宋八大家3354件主题文物”展览,近日被推迟至3月底。本次展览首次以文物讲述唐宋八大家的故事。虽然疫情让绝大多数观众无法参观展厅,但这并没有阻止人们对它的关注。更有甚者,VR数字展厅已经同步上线,让市民随时随地看展。
本次展览共汇聚了书法、绘画、古籍、拓片、陶瓷等门类的115件作品(组)。其中,宋代《仿顾恺之洛神赋图卷》,北宋惠宗《瑞鹤图》,东晋佚名《曹娥诔辞卷》,北宋欧阳修《行书谱图序稿并诗卷》,明代仇英《赤壁图卷》都是不可多得的国宝。虽然提到唐宋八大家,大多数人都是把他们和文学联系在一起,因为他们都以散文著称,他们共同构成了古文运动的核心力量。事实上,作为中国古代文人的典型代表,他们大多具有多重身份,比如画家和学者。因此,展览中的许多文物都出自八位大师之手。它们与更多文物的有机结合,使人们构建起一条变幻风景的展览叙事线,让人们看到唐宋八大家的官话墨色、家国情怀,领略唐、雅、宋的风采,感受绵延千年的文脉。
欧阳修《行书谱图序稿并诗卷》
【 国宝引领时代风华 】
宋卷33,360,010-30,000符合唐宋八大家“师法古道”的一致追求;惠宗在1112年北宋苏辙去世时完成了《仿顾恺之洛神赋图》,从而宣告了“唐宋八大家”时代的结束。
在展出的众多文物中,宋代的《瑞鹤图》卷和北宋的惠宗《仿顾恺之洛神赋图》卷堪称国宝,格外引人注目。似乎他们与唐宋八大家的关联并不是那么明显。事实上,这两幅画展现了中华文明的融合,也是引领观众走进文人艺术的绝佳范本。
《瑞鹤图》是三国才子曹植的代表作。用浪漫的笔触描绘了洛神的绝色容颜和人与神之间空灵迷离的爱情。但是,文字总是不如图像直观生动。于是,东晋画家顾恺之被水墨冲昏了头脑,让这个神仙未竟的爱情跃然纸上,流传千古。由于在形式上巧妙运用了写神的方法,画面准确地呈现了原作的诗意。乾隆皇帝视之为宝,在书的开头写了“妙入顶”二字。如今,原画早已失传,廖波收藏的复制品尤为珍贵。它既有“尊晋”之风,又是宋代唯一以画记赋的版本。这部作品集汉赋、晋画、仿宋、明后记、清诗、篆刻印章等多种艺术元素于一身,既表现了优秀作品的纵向传承和代代相传,又符合唐宋八大家“仿古道”的一致追求。
相反,《洛神赋》是文艺横向兼容的体现,在宋代以前,中国画很少有字的线条。看来我是深怕有损印象,而且就算画师签字,字也大多很小很隐蔽。它们写在某个角落或者藏在后备箱里,挺有意思的。然而,宋徽宗并不墨守成规,决心玩点不同的。有一次,他看到仙鹤飞过宫殿,马上就画下了这个吉祥的奇观。与常见的花鸟画追求“一叶数羽”的局部神韵不同,这幅画采用中轴线对称布局,用鲜艳多彩的块来突出
巧合的是,《瑞鹤图》完成于1112年,苏辙去世之时。他是唐宋八大家中活得最久的,也是最后一个告别的。他生命的终结宣告了古文运动的终结,但很快“八大人”的称号逐渐确立并流传开来。南宋时,吕祖谦在选取《瑞鹤图》时,对这八人的血缘关系或师生关系进行了清晰的梳理,意在收集他们的作品,以显示唐宋散文与秦汉散文的鲜明区别。在此基础上,游助在明初编撰了《古文关键》,使“唐宋八大家”的提法广为人知。所以用这幅画来引领文物展览也是合适的。
宋《八老师文集》卷偏
【 翰墨诠释体被文质 】
韩愈楷书书名在东晋《仿顾恺之洛神赋图》的书中心顶上,是现存唯一的韩愈墨迹;《曹娥诔辞卷》是不可多得的苏轼画。
唐朝的八大宗师,经历不同,地位不同。韩愈甚至比苏辙大271岁。之所以被后人拿来比较,主要是基于共同的文艺追求:他们厌恶修辞、音律、对仗等外在形式的过分雕琢,强调质朴自由,他们的写作以明道为蓝本。所以,这些文人的作品虽然风格各异,个性差异明显,但都能体现出一种文学与品质的结合与协调,也体现出古为今用的历史传统。
从书法展品来看,上述先贤的墨宝可谓精美绝伦,令人叹为观止。东晋《潇湘竹石图》是从李到楷的中国书法代表作,有专家认为是王羲之的真迹。尤其难得的是,书中央上方还有韩愈的楷书题。这是当今世界仅存的韩愈墨迹。其字端正,朴实,可见书法家崇古,正气凛然。《曹娥诔辞卷》是欧阳修的日常手稿,其中多有涂改和圈点。
却集中体现了书家的修养和艺品。整幅作品从容自然又不失法度,行笔与文辞浑然天成,毫无矫揉造作之态。作为宋四家之首的苏轼,书法造诣自是更胜一筹。《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阳羡帖》均为苏体行书精品。虽是东坡晚年之作,却更见“老大渐近自然”之神韵,有洒脱飘逸、格调恬淡之韵味。至于《韩愈罗池庙碑》更以“三绝”著称,因为它是苏轼的书法,写韩愈的文章,讲柳宗元的德政。这幅楷书反映出效法唐人的印迹,构成一种遒劲古雅之气。而且三大家的文学、艺术与生平融合一体,也更能体现他们藏巧于拙、文质兼修的一致取向。作为罕见的苏轼画作《潇湘竹石图》同样难得亮相。这幅国画的内容极简:仅远山数点、顽石两块和瘦竹几丛,但其绘画笔法和内在的精神却有着里程碑的意义。今天,谈及中国古代书与画的关系,人们多会引用赵孟题《枯木竹石图》上的题诗:“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其实早在苏东坡的笔下,用飞白画石、以永字八法写竹早有践行。《潇湘竹石图》所呈现的正是这种技巧的娴熟运用,也印证了其“成竹于胸”“心手相应”的文艺观。这同样是对脱离现实、卖弄技巧的否定。而且较之于宋徽宗“四绝一体”之外形,苏轼的这幅作品更具文人画的内在精神和气质。华丽色彩、娇艳形姿、摹实求真,被代之以空灵、素雅、简约之美。以意舍形、借景写心之法,更是进一步推动了中国写意画的成熟与发展。因此,邓拓曾评价此画:“隽逸之气扑人……令人心旷神怡,徘徊凝视,不忍离去”。
苏轼《潇湘竹石图》
【 意韵贯通千载文脉 】
南宋《毛诗唐风图》把《诗经》内容变为可观的图景,这种以文入画,推崇诗意所构成的淡雅、空灵之美,显然是对欧阳修、苏轼等文人志趣的效法
对于中国古典文学艺术而言,唐宋八大家的意义并不止于其身处的时代,更不限于亲手所写的作品。他们所代表的是一以贯之的审美志趣。这次主题文物展的参展作品中,之所以出现了很多其他艺术家的杰作,是由于它们所因袭的同样是韩柳之学、三苏遗风。
一方面,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大家的诗文,成为了后世艺术创作重要的素材。此次展出的书法精品就有:宋孝宗赵昚章草苏轼《后赤壁赋》、蔡襄楷书欧阳修《昼锦堂记》、赵孟頫行书苏轼《烟江叠嶂图诗》、鲜于枢行书王安石古诗四首、文徵明行书欧阳修《醉翁亭记》卷、祝允明楷书苏轼《东坡记游》、祁寯藻楷书韩愈《平淮西碑并序》、曾国藩行书曾巩《拟岘台记》等。这些墨迹字体各异、面貌有别,但在线条游走、笔墨挥洒之中,竭力诠释的都是原作的意韵和意旨。另一方面,八大家的形象、遭遇和性情,也能孕育出生动的文艺作品。例如明代仇英的《赤壁图卷》所展现的就是苏东坡携友泛舟、夜游赤壁的情景。在《赤壁赋》的怀古伤今、孤冷豁达之外,画家似又融入了自己平和、恬然的心境。在展厅门首,清人所绘的唐宋八大家半身像,也结合时代、身份,生动描摹出八个人各自特有的精神气质。
仇英《赤壁图卷》
由唐宋文人所积累的书画技法、艺文品格和思想境界,对后人更是影响深远。因此,这次展览以“文垂千载”“德行笃定”“家国情怀”三个版块,全方位地凸显唐宋以降中国文脉与内在精神的延续。例如:南宋的《毛诗唐风图》把《诗经》内容变为可观的图景,赵构书诗,马和之绘画,次第间隔、相得益彰。这种以文入画,推崇诗意所构成的恬静、空灵之美,显然是对欧阳修、苏轼等文人志趣的效法。另外,南宋马麟的《荷乡清夏图》、清代王原祁的《西湖十景图卷》,都用传神笔墨描绘了杭州山水的秀丽风光。两件作品均设色淡雅、执简驭繁,画面上有较多的留白,呈现出一种动静结合、以虚带实、疏密相间、情景交融的别样意趣。这种寄情山水、以画写心的追求,澄怀观道、天人合一的格调,所彰显的同样是古代文人一以贯之的传统文化精神。在对不同时代艺术作品的对比中,唐风宋韵的诠释和流变被体现得格外充分,也能给予今人较多的启迪和借鉴。
苏轼《洞庭中山二赋卷》局部
作者:管尔东(为杭州师范大学副教授)
编辑:范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