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西藏
藏族饮食礼仪深刻地反映了藏族的伦理精神。平时家庭和睦,邻里和睦,尊老爱幼,待人坦诚。好酒是自家酿的,第一口酒“经羌批准”献给神灵后,先由老人品尝。每年收获新粮,品尝新菜,也是老人们的“专利”。在日常的家庭用餐中,主妇做饭分发食物时,第一件事就是为老人服务,然后全家人围在火塘边吃一顿饭,其乐融融。藏族人非常热情好客。如果客人和朋友上门,他们会倾其所有,给他们好酒,好茶,好菜,以示款待。
藏族饮茶、饮酒有很多习俗。当你在家喝茶时,你应该用你自己的茶碗。不能随便喝别人碗里的茶的时候,不能把碗里的茶随便喝一半或者一半以上,然后倒满了再喝。最后,你不能全部喝完,但要留一点,这意味着你永远喝不完你的茶,有足够的财富,有深刻的意义。如果有客人到来,女主人会拿出珍藏的抛光瓷碗放在客人面前,拿起茶壶轻轻摇晃几下(茶壶底部必须低于桌面),装满酥油茶,双手捧住碗,向客人鞠躬。客人接茶后,不能匆忙张着嘴喝。而是他们慢慢吹掉浮油,抿几口,碗里就剩一半左右了。把茶碗放在桌子上,女主人会倒满的。而是客人不能马上拿起来喝,而是在主人的催促下一边和主人说话一边慢慢啜饮。客人每次喝茶,主人都会很快倒满,让茶碗保持满满的状态。客人一般要喝三碗茶,只喝一碗不吉利。一句藏族谚语说:“碗成仇人!”喝茶的时候不能发出“嘿,嘿”的声音,也不能把碗里的茶全喝光,否则会被视为没教养。
藏族饮酒礼仪和习俗极其丰富。每次酿新酒,都要先用“新酒”敬神,再遵循“老少皆宜”的古训,先向家中长辈敬酒,然后家人才能畅饮。在节日、婚礼,或者很多人的聚会上,喝酒一般是先向德高望重的长辈敬酒,然后按照超时方向依次敬酒。一般来说,敬酒者应双手高举酒杯,递给饮酒者,尤其是老年人。饮酒者先用双手捧起酒杯,然后用左手握住,再用右手无名指轻轻弹向空中。这样重复三次,有些人甚至在喝酒前低声说出“扎西得勒平松错……”等吉祥的问候。酒是对天、地、神的崇拜,是佛家、佛教徒对三宝的祈祷。
饮酒时,不应一饮而尽,而应遵循“宋振四月”的“三口一杯”制度。玩酒敬神后,饮酒者要先喝一小口,烤面包机将杯子倒满,第三次倒满后,饮酒者将杯子里的酒喝光。没有酒剩下的人最真诚。聚会喝酒时,酒具是大家共用的。能在一起喝酒的,也算是一家人,兄弟,所以喝酒的时候不能共用酒具,否则会被当成外人,或者被人看不起。以前屠夫、铁匠、天葬师等所谓的“下层阶级职业”,一般不会和大家共用酒杯。他们总是自带碗和杯,分开喝。
哪里有酒,哪里就有歌。聚会喝酒,歌曲必不可少。向别人敬酒时,敬酒者一般会唱酒歌。
如果不尝,喝的人可以拒绝喝。当烤面包机敬酒,饮酒者接过酒杯时,可以要求烤面包机唱一首酒歌。
有时候烤面包机把酒灌满杯子,走到客人面前,开始唱酒歌。曲中呈上酒杯,唱完酒曲后,进行奏酒仪式,饮酒。在许多地区,刑罚制度也很流行,一般分为“交枪”、“郭强”和“供枪”等形式。所谓“窖强”,就是快喝,即饮酒者在烤面包机唱完酒歌之前,过快地把杯中的酒喝完。唱酒歌的时候,杯子里没酒被认为是不礼貌的,需要自己做一杯。所谓“传羌”,就是慢饮,即敬酒者唱完之后,饮酒者还没有把杯中的酒喝完,就被视为反应迟钝,要受到惩罚。“代羌”就是滴酒,就是烤面包机唱酒歌的时候,饮酒者只是把杯中的酒喝光,但杯底还剩下一点酒,哪怕是几滴,也要罚。人们认为往杯中斟酒是对敬酒者的不尊重或不真诚,这种人应该受到惩罚。不能喝酒的人,能说出原因,一般不会强制喝酒,西藏社会也很少有人不能喝酒。如果有人在烤面包机唱完酒歌后偷偷把酒倒掉,会被视为极其无礼的行为,会招致历史的惩罚。
以上处罚是针对饮酒者的。如果烤面包机在唱酒歌的时候出了错或者忘了歌词,他也要做出精品饮料。有时,祝酒者会唱很棒的酒歌,饮酒者可以端起酒杯,依次向祝酒者敬酒。这杯酒被称为“乐腔”,意思是好酒,表示对祝酒者歌唱的欣赏。所有在场的人都会一致要求歌手们喝这种好酒。喝完酒,如果把盛酒容器里的酒倒进杯子里,刚好是满的,这是大繁荣的标志。酒容器里还剩下几滴酒,把它们倒在手上,在头上擦一擦,相信它们会给你带来好运和好运。给喝酒聚会的人带来无穷的乐趣。人家会想尽办法创造机会套住对方,让他多喝点酒或者多唱点酒歌。
藏族酒歌悠扬优美,内容多为祝福赞美之词。祝酒词时而载歌载舞,声情并茂,时而即兴发挥,幽默风趣。
2、新疆
新疆各地都有喝酒的习俗,天山南北酒桌上的规矩也不一样。
在奇台,人们讲究喝“三巡酒”。即以烟盒为尺,分为平躺、横躺、站立三种高度。以此为标尺,倒三杯酒,必须接着喝三轮。俗话说“烟酒密不可分。”酒桌上一般都有香烟。对于香烟包装,有标准的测量工具。大家一视同仁,谁也不想华而不实,充分体现了新疆人“就地取材”的聪明。
在吉木萨尔,酒司令不是任命制,而是轮换制。每个人都有机会。通常是主人带头以身作则,给自己斟酒,然后再给客人倒酒。
伊利人喝酒,竟
喝出了“月亮和太阳”来。原来所谓的“月亮酒”是取一只小碟,将酒倒入,这浅浅的碟中酒便有了诗意的名字――月亮.。“太阳酒”则是取一只小碗将酒倒满,这酒也的确如火辣辣的太阳一般令人生畏。新疆有些地方喝酒的规矩是跟朋友干过的杯子不能放回到桌上,而要一直用手端着。酒过三杯也不能偷偷溜走,否则会被人视为胆小、不够“儿子娃娃”。酒桌上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规矩,那就是不能当“程咬金”,“半路杀出个程咬金”是最黑的一招。有朋友请你吃饭,假如你迟到就要罚酒,因为半路上的程咬金很具有杀伤力,别人已经几杯酒下肚了你才出现,如果不罚酒可能满座皆醉你独醒。新疆人喝酒话不多,没有那长篇大论的词语,只短短一句“酒中见真情”、“话在酒中”概括了新疆人的实在。
干杯也多采取“过电”的方式,因为现在酒店就餐桌子一般都比较大,伸手碰杯距离太远,于是大家就用杯子碰一碰自己面前的桌子,这浓浓的友情就通过桌子传达给了彼此,表现出新疆人办事利索干脆。
与北疆不同的是,南疆人喝酒只用一个杯子,在每个客人手里传着喝,这一习俗其实是受游牧地区少数民族喝奶茶习俗的影响。在茫茫戈壁和草原上,牧民朋友整日与牛羊、毡房为伴,平时很难遇到其他人。偶尔遇到哪怕是陌生路人,牧民朋友都会拿出全部的热情与贵客相待。杀马宰羊自不必说,喝奶茶也是大家围坐在毡房里,一只碗在众人手中传递着喝,传递出一种亲密无间的情义。
达斡尔族:送亲的人一到男家,新郎父母要斟满两杯酒,向送亲人敬“接风酒”,这也叫“进门盅”,来宾要全部饮尽,以示已是一家人。然后,男家要摆三道席宴请来宾。婚礼后,女方家远者多在新郎家住一夜,次日才走,在送亲人返程时,新郎父母都恭候门旁内侧,向贵宾一一敬“出门酒”。
蒙古族:蒙古族朋友在敬酒时,有许许多多的敬酒歌,内容多表达对长辈及客人的尊重。蒙古人在敬酒时,自己要先喝一口,然后再敬给客人,以表示酒的纯净和同欢共饮的感情。去蒙古族朋友家作客,主人敬酒一般会同时端上金、银两只碗,客人接过酒后应用右手无名指蘸酒,向天弹去,这叫敬天;再蘸一点酒,向地弹去,这叫敬地;最后再蘸一点酒,抹向自己的额头,表示祝福,也可抹向对方的额头,表达把祝福送给对方。据说这种敬酒的习俗来自成吉思汗时代。传说成吉思汗的父亲被酒中下毒致死,成吉思汗就在右手的无名指上戴一只很大的银戒指。在与其他部落首领宴饮时,故意用右手无名指蘸酒,敬天、敬地、敬祖宗,并在这个过程中观察银戒的变化,验明酒中是否有毒。经过长时间的演化,逐渐变成饮酒不可缺少的礼仪。
俄罗斯族:俄罗斯族的“接吻酒”别有一番特色。俄罗斯族的婚礼一般在教堂举行,然后再回到新郎家举办婚宴。当新婚夫妇入席时,客人们便连声高喊:“苦啊,苦啊!”表示宴席上的酒太苦,要求新婚夫妇接吻,酒才能变甜。新人接吻后,酒宴才正式开始。席间,边饮酒,边歌舞,新人一遍又一遍地接吻,直到罢宴。
在新疆,无论招待什么客人,第一个三个杯子都是要被端上来的,并且要把所有的客人都喝光。第一个杯子,向长者、领袖、远道而来的宾客致敬。第二个是对同龄人、对同事、对友人的尊重。第三个杯子,是对晚辈、对子女、对国家的未来之花的敬意。等客人喝了三个杯子,宴会就会正式开始,然后,客人会轮流向主人敬酒,然后,就可以“打散弹”了。
在商务场合,不管你有多大的酒杯,不管你有多大的酒杯,都会被喝光。不杀了,别人就会说,有些人是真的不能喝酒,一口就会醉,所以,在这个时候,他们会征求一下上级和长辈们的意见。
三杯过后,有人想要和自己亲近的人一起喝,但在正规的情况下,都是一个人向上级(前辈)敬酒,然后,就是依次向上级(前辈)敬酒。
一般情况下,都是互相敬酒,你敬完他,他就会还给你一杯(不是队长),这样的话,你就能喝上十多倍,如果你喝多了,那就很容易喝醉了。
新疆人的敬酒也是独特的.由于桌子更大,因此敬酒时采取了"过电"的方法。当他们举起杯子的那一刻,所有人都会用杯子和面前的餐桌碰一下,一种深厚的友谊,从这张餐桌上传递出来。这就是新疆人做事果断的原因。新疆幅员广阔,各地人民的饮酒能力也各有不同。
乌苏人都是在各种工作、饭局、应酬中锻炼出来的,能不喝酒就不喝酒!据说,这是一种名为“杀人的大乌苏”。
伊犁人饮酒更是要把自己灌得酩酊大醉,伊犁人若不把一屋子的酒水都灌得满满当当,那就不能再回家了。
博州人就像是在喝水一样,一屁股坐在了桌子上:“你是不是很熟?砰!难道他就不担心自己的肚子会流血吗?有没有很深厚的关系?很重!这样的话,你就不用担心输液了!”
哈密人平时是不会喝酒的,但他们的酒量却很大,一到饭局,他们就会说自己是个酒鬼,但你要是能说服他们,让他们说话,他们就可以用容器和酒杯!
库尔勒人的酒精含量并不高,但大部分库尔勒人都长得很漂亮。
克拉玛依人的酒量是毋庸置疑的!他们不爱说大话,最多也就是在你面前装,再配合克拉玛依人的直来直去,一喝酒就能让你喝酒,直到第二天早上!
塔城人饮酒讲究的就是理智,有节制,有节制,有节操,不能太张扬,但也不能让塔城的人在自己的面前失去理智。
阿勒泰的水源在整个新疆都是最好的,酿造的美酒也格外的醇厚。
在新疆,不管你的酒量有多大,不管你以前是否喝过一杯,你一到这里,就会有人拼命地向你敬酒。“酒”对于新疆人来说,是一种很好的情感标准。喝酒越多,感情越深厚,越喝酒,关系越好。
因此,说“我不喝酒”的人们要小心了,在新疆,当某人举杯向你举杯时,你固执地说一声“我不喝”,就会让对方心碎。说得更重一些,那就是你没良心了。
3、青海
酒桌上,按主次长幼排好位置,上座一定是有威望、年长者的地方,没人敢乱礼数。
座中饮酒先敬年辈长者、贵宾、远方来客等。一般敬四杯,取“四红四喜”、“四季发财”之意。祝寿的酒敬八杯,取“八福长寿”之意。过年聚会要喝“年酒”数量不限,只要是吉祥的话,喝到16杯也不奇怪。敬酒时双手举起放有酒杯的酒台子(平底碟子)客人面前,忌用单手敬酒。
开瓶要喝开瓶酒,坐中上座者或被推举者,一般是3杯,从少到多,此谓步步高酒,没点酒量保证你见不到热菜!
在酒场上,每个人都特别主动,把酒当自家的弟兄一样亲,先习惯性、礼仪性的碰上三个,接着正式开喝。东家(酒场主人)绝对不用担心会冷场,因为绝对会有人站起来说:“在保(不)碰了,矛(没)意思,开始打关吧,从脑(我)这扎(里)先开始”。当关的内容是划拳喝酒,大拳、小拳、小蜜蜂(我们也时髦)、洗刷刷、老虎杠子、官哑一字拳,五花八门。要有6、7个朋友,在座的每个人一圈关下来,几瓶子白酒肯定矛(没)有哈了。
当关者与坐席的每一位客人轮流划拳,一般是划6拳,挡通关与客人谁输了谁喝,不允许别人代替喝,这叫作“不卖不代不赖”,并另选监酒官1名,负责执壶斟酒并监督输家按规定饮酒。如被酒官查出从杯底剩酒,则一滴酒罚三杯,这就是“滴酒罚三”,其他友人一旁起哄“杯杯里养鱼儿了”。饮者杯有剩酒时,则会辩解 “酒海不干”。
在酒战过程中,双方胜负评分有特殊的叫法如下(以划六拳为例):马褂儿(二比四),对输家而言是“穿了马褂儿”;长袍儿(一比五),对输家而言是“穿了长袍儿”;骑毛驴(零比六),对输家而言是“骑了毛驴儿”;红旗(三平),则补划一拳,对输家而言是扛旗,吃一杯旗酒,其他客人可以挡一拳。
圆关之后(追求团圆、圆满),可以起自由活动,玩玩游戏,打擂台,数个青蛙,开个火车(有女士才玩,陪妹妹开开心,单独男人谁玩那个)。进入最后冲刺阶段,是解决问题的时间,谁跟谁有点过节,以前红过脸,这时一句爷们的话“弟兄,以前脑(我)错了,脑个家(自己)喝了这杯,一笔勾销”。谁跟谁是刚认识,这时就会豪爽的说“认识你在实话高兴啊,来!喝上两盅!”好友重逢,这时会激动的说“实话矛(没)想到啊,扎(这里)把你碰上了,着,啥啊(什么)保(不)说了,喝一个!” 大家酒喝到酣时,在酒桌上说唱就唱,劝酒的时候常常是唱着劝,毫不扭怩,爽快,热烈,气氛实话拉好!
酒具在保留“台”的基础上,基本上用酒碗,一碗约1-2两,为了和世界同步,有时也用高脚杯。
青海大拳酒令,其实很有文化气息,尤其是在农村,酒令历代相传,基本上都带历史典故。可以说是一种口头文学。
有一种比较有意思的酒令“说数”,属说唱形式,如果说错者就要罚酒。酒令词是这样的:一只啊尕麻雀,一呀码一个头,两只码尕爪爪蹬呀码蹬墙头,两只码尕眼睛明呀码明灸灸,一只码尕尾巴甩在了墙后头!依次类推,分出输赢后又重新开始。酒至酣处,行这样的酒令特别搞笑,别有一番乐趣。
4、内蒙古
蒙族历史悠久,是一个热情好客、讲究礼仪、胸怀坦荡的民族,至今保持着一套特有的民族礼仪。
蒙古族好饮酒,男女喜饮奶酒:且有大碗喝酒的豪侠风度,"每饮必烂醉而后己”。"整羊席”是喜庆和待贵客的宴席。
饮酒有未饮先醉的礼数。"凡饮酒,先醉之,以祭天地。
蒙族有客来必热情款待,宴饮必备各种酒,献上纯净的马奶酒和各种肉、乳食品。主人和客人必须畅饮, “男女杂坐,更相酬劝不禁”,"客饮若少留涓滴,则主人更不接盏,见人饮尽则喜”,“必大醉而罢”。他们认为,“客醉,则与我一心无异也”。来客后,不分主客,谁的辈分最高,谁坐在上席位置。客人不走,家中年轻媳妇不能休息,要在旁听候家长召唤,随时斟酒、添菜、续菜。
蒙古族接待客人讲究礼节,欢迎、欢送、献歌、献全羊或羊背等都按礼仪程序进行,程序中都要敬酒或吟诵。
一般敬酒礼仪如下:敬酒者身着蒙族服装,站到主人和主宾的对面,双手捧起哈达,左手端起斟满酒的银碗:献歌;歌声将结束时,走近主宾,低头、弯腰、双手举过头顶、示意敬酒:主宾接过银碗,退回原位:主宾不能饮酒的,要再唱劝酒歌或微笑表示谢意,以右手无名指沾酒,敬天敬地敬祖宗,施礼示敬或稍饮一点儿:主宾饮酒毕,敬酒者用敬酒时的动作接过银碗,表示谢意;向主宾敬酒完毕,按顺时针方向为下一位客人敬酒或按主人示意进行。
对尊贵的客人用”德吉拉"礼节:主人手持一瓶酒,酒瓶上糊酥油,先由上座客人用右手指燕瓶口上的酥油抹在自己额头,客人再依次抹完;然后主人斟酒敬客。客人要一边饮酒,一边说吉祥话,或唱酒歌。
待客时主人经常要唱祝酒歌祝酒,一支歌客人要喝一杯酒,使之不能拒绝。蒙族认为让客人酒喝得足足的,才觉得自己心意尽到了,所以主人家从老到少轮流向客人敬酒,客人不喝下去,主人就要一直唱下去,直到客人喝下为止。
蒙族过小年时祭火,在灶前摆酒等供品:点一堆柴草,把黄油、白酒、牛羊肉等投入火堆表示祭祀:过年时要专摆酒肉祭祖。
蒙族农历八月举行马奶节,开幕时主持人首先向蒙医敬献马奶酒和礼品。赛马之后,众人向骑手们欢呼,敬献马奶酒。
蒙族婚礼时,至少举行三次宴会,婚礼主要在女家举行。喜日的前一天,新郎与伴郎、主婚人、亲友、歌手等一帮人到女家。女家邀请自己家的亲友来参加"求名宴”;晚间女家又设新娘离家前的“告别宴”,新郎、新娘、嫂子和姑娘们坐一席:到次日早晨,婚礼结束,宾客准备告辞,娘家在门口备酒席一桌,给每位客人敬”上马酒”三杯,客人干杯后方可启程。
蒙族人在结交知已朋友时,双方要共饮”结盟杯”酒,用装饰有彩绸的精美牛角嵌银杯,交臂把盛,一饮而尽,永结友好。
蒙族无论狩猎回来,还是放牧休息,牧民们燃起簿火,烧烤猎肉,和着悠扬的马头琴,举杯饮酒,豪歌劲舞。著名的蒙族《盅碗舞》多是在宴席之上酒酣兴浓之际由舞者即兴表演。舞者双手各捏一对酒盘,头顶一碗或数碗,舞蹈时头不摇,颈不晃,双手击打酒盘,甩腕挥臂,旋转舞蹈,刚柔相济,舒展流畅。
“金杯金杯斟满酒,双手举过头,炒米奶茶手抓肉,今天喝个够,朋友朋友,请您尝尝,这酒纯正,这酒绵厚。
现在生活在甘肃、青海、宁夏、新疆、额济纳、阿拉善等地的蒙古族,被人们称之为"卫拉特"蒙古族,也就是一些人所说的西蒙古。这些蒙古族既是整个蒙古民族的有机组成部分,也保持了他们文化上的独特性。卫拉特,这是古代蒙古一个部落的名称,有"森林中的百姓”的意思。
蒙古族将马奶酒称之为"策戈”,是牧民款待贵客的最佳冷饮,制作时将新鲜马奶装入生皮囊中,挂在向阳处,用一根特制的木棍每日搅拌数次,使马奶逐渐发酵变酸。
当马奶变成清淡透明、味道酸辣时,即成马奶酒,常喝奶酒可治胃溃疡、肺结核等疾病。
自从成吉思汗立国以后,蒙古族大量饮用汉族的粮食酒。如今马奶酒已经淡出,许多蒙古人则喜欢喝瓶装的酒。
在蒙古人眼中酒是饮料的精华,敬酒是对客人的欢迎和尊敬。每逢客人来到时,蒙古族人都要唱能传递友谊的祝酒歌,以此来劝酒助兴。
地域不同蒙古族敬酒的方式不同,有些地区的蒙古族人,是先敬酒,待您喝完之后,主人伴以劝酒歌再来敬您,而有些地区的蒙古人则是先唱民歌后敬酒,然后是边唱边敬。
◆在西蒙古,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特色。仅敬酒仪式就各具特色,一般而言西蒙古的敬酒都是三杯。第一杯、第二杯据一下就可以了,第三杯才是要喝的。
◆新疆地区的蒙古族在敬酒前,自己要喝一口。据说这个仪式源自成吉思汗,因为成吉思汗的父亲是被仇人用酒毒死的。所以为了表示主人的真诚,要先自己喝一点。
◆而青海的蒙古族在敬酒之前,往往要在酒瓶口上放一块酥油,让每个客人沾一点,这是为了表示对客人的热烈欢迎。因为在蒙古族的日常生活中,奶制品是最为珍贵的食物,也是为了表现主人的诚意。
虽然绝大部分西蒙古人都敬客人三杯酒,但在阿拉善巴音浩特这种习俗却有了改变,在那里敬酒却是两杯。乔旦德尔教授认为,阿拉善蒙古族是和硕特部固始汗弟弟的一个儿子的后裔,这些蒙古族同清朝皇室的关系非常密切,整个清代阿拉善的十位王爷都同清皇室联姻,他们这种习惯是满族的习俗。因为满族认为双数非常吉祥。
5、宁夏
宁夏人性格淳朴善良,为人正直,讲原则。酒场上,也讲究酒规。与人交往看重人品,喝酒还讲酒品。俗话说,酒场无父子。不分辈分,不论长幼,酒场上,一律按照酒规办事。一桌人准备喝酒,首先,必须得碰酒,大家举杯同碰后,才可轮流摇骰子(俗称摇宝)打关,或者划拳。摇骰子一般是打关者与在座的每人摇三宝。喝酒讲究一喝,二放,三碰杯的规则。谁输了酒不及时喝,就说明此人不仗义,不遵守酒规,要被罚酒,并且在这个酒场上一定会受到大家的“攻击”。在酒场上为了让输家喝酒,人们时常戏言:喝酒看人品,酒量看工作;酒是杜康造船流,能除疲劳解忧愁。谁喝酒喝得干脆,喝得干净,喝得多,大家就翘起大拇指说其酒量大、人爽快,反之,则排侃其是个脏孙(不仗义)、酒量不行。
在酒场上,有些人为了少喝酒,也常常编出一些怪话来反驳,如酒坏君子水坏路,神仙都吃不过酒的够之类话语。宁夏人仗义,喝酒讲究一醉方休,不醉不归。酒场上敬酒的风气很是严重,只要你坐在酒桌前,即使从不沾酒的人,也要被敬个老半天,有时候弄得非常尴尬。如果你是个没有喝酒习惯的人就千万不敢沾酒,如果你经不住主人敬酒的盛情,心一软喝上一盅,接下来,你就得参合在喝酒人的行列中。除非遇到特殊情况,不然,喝不醉你是离不了酒桌的。
银川人喝酒有风度,能喝多少不重要,重要的是,即便自己喝怕了,也得把朋友陪尽兴!正所谓:酒量不在气质在,喝酒耿直不耍赖。
吴忠人喝酒豪迈,端起杯子一定喝得干干净净,有五瓶的量绝不喝四瓶半,欠酒是什么概念,没听过!正所谓:连干三碗手不抖,不到后场谁敢走。
石嘴山人喝酒讲效率,没等菜上齐咱先走一圈儿润润嗓子,少说话多喝酒,别整没用的。正所谓:上桌就要整两碗,还没上菜先放翻。
固原人喝酒靠海量,每逢有酒,必然战线拉长,场子摆正,才抡开膀子喝。正所谓:一瓶打底量不浅,起码喝到两三点。
中卫人喝酒讲策略,你有海量,我有神拳。划拳行令,斗智斗勇,色盅之内,另有乾坤!正所谓:酒量弱点不要紧,吹牛划拳你得行!
贺兰人喝酒讲感情,“咋不喝,是不是瞧不起爹们儿?” “……我喝” 一般能坐在一桌喝酒的,关系都不错。所以喽:只管昂起脖子喝,千万不要用手摸。
盐池人喝酒爱叙旧,酒要喝,话得拉,边喝边谝把酒下。吹牛也好,谈心也罢,不到半夜不回家。正所谓:喝酒只喝交心酒,感情都在瓶里头。
青铜峡人喝酒喝的气氛,亲戚朋友坐一桌,喝多喝少无所谓,开心是最重要,但往往喝着喝着就都不省人事了。正所谓:到处喊人来陪客,咋个回家不晓得。
西夏是中国历史上由党项人在中国西部建立的一个政权。党项首领李元昊公元1038年正式称帝,一个以独立王朝身份卓然而立的少数民族政权――西夏开始出现在中国西北的历史版图上。西夏人爱酒,酒成为西夏社会活动中的重要内容,其境内酒楼、酒店分布较广,都城兴庆府更是酒色上酝、酒具精良,成为京城一大特色。
每到岁时节庆,聚会宴饮不论文人学士、商贩百姓都要用酒助兴,有时甚至酩酊大醉。余阙《青阳先生文集》记载:党项人性格质直尚义,平时相处虽然是异姓但好像姻亲一样。逢年过节相互拜访,互致问候。老少相坐,只按年龄辈份而不论官爵高低。祝寿拜舞,上下猜拳行令、自娱自乐。喝醉后与乡邻亲戚互相道别,大家抱在一起痛哭流涕也是常事。
酒,也是党项人祭祀、盟誓仪式中必备之品。党项人以姓为部落,尚武而勇猛。同氏族的人须互相帮助,当受到外族人伤害时,必须复仇,未复仇前,就不过正常人的生活,必然蓬首垢面赤足,禁食肉类,直到斩杀仇人,才能恢复常态。双方怨仇得到和解的时候,要举行一种仪式:将鸡、猪、狗血掺入酒中,用骷髅(死人头骨)盛着,双方同饮,发誓不再报仇。
西夏祭祀,大凡有四:一曰祀天,二曰祭祗,三曰享人鬼,四曰释奠先圣先师。无论祭天还是享人鬼,都要准备丰盛的祭品。《文海》中的"祭"、"求祷"都是以香食祭祀诸佛、圣贤、地祗、大神。《天盛律令》卷19《畜患病门》载:官牧场有"神迹"的牛马死后,要派一官巫,于"三司内领取三两香、一斗酒、三斤酥、原粮一斗……以祭祀"。仅祀一个神畜就要如此丰厚的祭品,那祭天祀地用酒就可想而知了。
党项人好喝酒,而且常常饮酒取乐,边饮酒边谈国事。元昊如果有战事需要调集军队,就用银牌召部落首领面受约束;遇到关系重大的战役,在出兵前各部落首领要共同刺血盟誓,以表决心。元昊带领着他们一道射猎,猎获野兽后,大家围坐在一起边分享猎物边让大家发表意见,然后布置作战任务。据《西夏书事》卷12"宝山六年秋七月"条载,元昊谋攻延,"悉令诸侯酋豪于贺兰山坡与之盟,各刺臂血和酒,置骷髅中共饮之"。
西夏还根据西部游牧民族"嗜酒"的特点,令部下酿酒引诱宋夏边境的党项、吐蕃人叛变宋朝投奔西夏,对战功显赫的将士,西夏也往往以宫廷美酒犒劳,南北宋之际的宋臣李纲总结西夏人特别能战斗的经验时说:"夏人之法,战胜而得首级者,不过赐酒一杯,酥酪数斤……"可见饮酒对于西夏人来说不仅是一种物质享受,而且在联系部落间的团结和发扬尚武精神上起着其他物品难以取代的作用。党项人提倡饮酒,而且酒量过人。西夏著名学者王仁所写的谚语集《新集锦合辞》中也收有许多关于酒的谚语:不靠山驿不利行,不让饮酒害于饮;饮酒量多人不少,空胃半腹人不死;饮剩余酒不多心,穿补衲衣不变丑。
由于西夏饮酒的人多,人们又往往容易饮醉,西夏法律对酒醉后犯罪从轻发落。西夏法律规定,酒醉时牵走他人牲畜或拿走他人财物,只要酒醒后送还就可以了,也不许别人再举报、告状。但若酒醒后隐匿不报,不送还财物,要按假醉酒盗持他人财物判罪。
6、甘肃
甘肃省拥有 久远的喝酒与制酒历史时间,唐朝著名边塞诗人岑参驻凉州期内,曾写出一首《戏问花门酒家翁》:老年人七十仍沽酒,千壶百翁花大门口。道旁榆荚仍似钱,采下来沽酒君肯否.武威纯粮酒的生产制造历史时间,早在元明时期即已刚开始。而敦煌壁画中,有一幅北魏阶段的制酒水蒸气蒸馏墙壁画,说明那时候西凉国(即凉州)就已生产制造纯粮白酒了。自然,凉州生产制造红酒的历史时间更早得多。今日的武威,纯粮酒、葡萄酒和红酒公司都是有。
甘肃人饮酒偏爱在全国性名不副实的当地知名品牌,例如哪些搞笑幽默的九粮液就而已,难题是甘肃人喜爱变着花式生产制造各种各样酒桌,随后聚在一起胡喝海喝。在甘肃省有一个叫法,要是摆起荤场来,买红酒无需耍心眼,数人就可以了,有几个就提是多少瓶酒,一准没有错。在甘肃省的一些农村,以往主人家会杀一只羊,大铁锅里一焖,大伙儿热炕上围坐在成一圈,用塑料罐提来的纯粮酒,一喝便是一整夜,不“放翻”好多个,算上家公司没尽到情意。
甘肃人多喝酒,别名辣酒,这在非常大水平上与东北人的豪放的性情相关,在许多饭桌,喝到开心时,声音大得好似争吵。甘肃人喜爱猜拳饮酒,甘肃人大都喜爱饮酒时猜拳来助兴,那酒喝的才有异味。喝得糊里糊涂,一边争执,一边大声喊叫,争着争着就发生争执了,像戏曲一样。在甘肃人眼中,这才算是饮酒。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无垠的黄土高原孕育了豪爽、粗犷的甘肃人。大碗喝酒,大口吃肉也已经成为了外地人对甘肃人的固有印象。
其中,兰州的酒桌文化就很有代表性,可称“四部曲”:即“东家祝酒、互相敬酒、划拳过关、东家提议散席”。开局三杯酒,东家说些祝福语,先干为敬,这叫“东家祝酒”,然后其他人再喝完。
兰州方言造就兰州酒桌上划拳的别样风味。和大多数地方不同的是,兰州的划拳口诀里不含五、十。“一心敬,点状元。二妹妹,俩家好。三敬三,三桃园。四季红,后续后续。六连连,高高升。巧七轱辘拐,巧到了。八匹马跑,八仙手。久长福,快快到。”
除了兰州外,甘肃其他地方的划拳也各有特色。比如甘肃武威:一心敬或者点状元,哥俩好,三三元,四季财,六六连,巧七个,八仙到,九长久,满堂彩,武威人划拳不含“五”。
庆阳、平凉、白银、天水以及部分陇南地区的方言大致相同,只是音调不同而已,所以在划拳上,口诀大致也相差无几,部分白银地区,和兰州的口诀有些相似,同时,在天水,划拳行酒令也是没有“五”字的。一心敬你,两厢好,三星高照,四季发,五进魁首,高升拳(六),七个巧巧,八大仙,九(久)常富贵,十满堂,宝宝一对不出拳(零)。
各地酒的习俗、规矩、礼仪是中国酒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说简单也简单,说高深确实也包含了不少生活常识。据说划拳起源于汉代,中国酒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风景,大家有什么感情,可以在评论区讨论、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