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酒水分类 > 葡萄酒

斟贵70周年纪念酒价格,斟贵70周年纪念酒

酒易淘 葡萄酒 2022-09-13 20:27:23

品牌名称:酱香白酒加盟 所属行业:酒水 > 白酒

基本投资:10~50万元 投资热度:

加盟意向:1634 门店数量:534家

索要资料 查看详情

  

  作者:王广生(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在日本现代文学史上,推完翠(1871-1952)和岛崎藤村(1872-1943)是两位具有代表性的诗人。他们各自的处女诗,《天地有情》和《嫩菜集》,成就了他们的印记,奠定了日本浪漫主义诗歌的基石,被誉为明治诗歌的“双壁”。今年恰逢推完翠逝世70周年,岛崎藤村诞辰150周年。下面我们就来回顾一下他们的代表诗歌,试着解读和解释一下日本现代诗歌生成过程中多元文化共生的特征。   

  

  土井晚翠   

  

  推完翠,原名林佶,宫城县仙台人,1897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英国文学系。上学时,他以“大学派”诗人的身份活跃于文坛。1999年出版《处女诗集《天地有情》。在这本选集的序言中,万翠声称“诗歌是民族的精华”,这也被认为是继承了《新体诗抄》提倡现代诗歌要有思想性的方向。后来又陆续发表了《晓钟》 《东海游子吟》 《曙光》 《对亚洲呼喊》 《神风》 《荒城之月》等诗歌。   

  

  崔在晚清时期有着英雄情结,在诗歌创作中广泛运用汉风。比如他的代表作《天地有情》(1901),由天才作曲家龙安太郎(1879-1903)作曲,成为家喻户晓的日本歌曲,甚至被誉为日本第二国歌。诗中写道:   

  

  春日高楼赏花宴,觥酒疏影照杯盏。苍松枝下问明月,昨日清辉今何见?   

  

  秋夜军营霜色寒,雁飞悲鸣残月天。肃肃光冷照剑丛,昨日清辉今何见!   

  

  今夜荒城悬姮月,光辉依旧为谁明?残垣断壁唯草蔓,松间闻歌起悲风。   

  

  姮娥长辉虽盈缺,人世荣枯有代谢。明月今又照人间?呜呼荒城三更月!   

  

  土井的资料图片   

  

  这首诗的字、句、意象,都是中国文学,尤其是中国诗歌所反映的。不同于日本Wako文学中常见的柔情和浪漫情怀,中国诗歌基调的运用,使这首诗格调高昂,气势磅礴,也适合叙事和情节阐述。但也要注意,原诗中的句子还是以日本传统短歌的第七、五声为主。可以说,这首诗被编成歌曲,不断受到民众的欢迎,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遵循了日本人所熟悉的语感和节奏(歌曲和七五声调的和谐所带来的)。而且,东京帝国大学英语专业毕业的推完翠,自学了德语、法语、意大利语等外语,熟悉中国文学和歌德、雪莱等西方诗人的作品。他是一位具有世界视野和多元文化素养的学者型诗人。比如他的《处女诗集《星与花》中也收录的诗歌《伊利亚特》,是在情感表达和思想内容上更接近西方现代诗歌风格的作品。诗末写道:“看世界花朵上滴落的白露/瞬间化作泪水。”晚年在高校当教员,致力于西方诗歌的翻译,包括《奥德赛》、《星落秋风五丈原》等。   

  

  岛崎藤村资料图片   

  

  从崔后期的诗歌创作中我们可以看到“和合、中外”的三大文化因素,他的诗歌是传统与现代文学、东方与西方诗歌艺术的融合,如《星落秋风五丈原》这首富于中国诗意的诗,开篇便是这样的话:“秋色更浓于恨台,祁连,云暗于天。”对于汉语读者来说,我们更注重汉语句子中的“祁连恨台”、“詹韵”、“五丈原”等意象。然而,在日本学者平冈傅敏看来,宋文学中常用词的使用,如“秋浓”、“暗垂”等,也值得玩味。崔后期的诗风与其说是以汉语朗诵为基础,不如说是以汉语和汉语的混合为特征。和韩,构成了万翠诗歌的高音部和低音部、叙事性和抒情性。与《夕星》相比,《暮钟》和上述《星与花》的作品显示了现代西方诗歌的风情。   

  

   《一叶舟》个人资料图片   

  

  岛崎藤村   

  

  比万翠小一岁的岛崎藤村,与夏目漱石、森喜朗并称为日本现代作家。国内很多读者知道他,大多是从他的自传体小说《破戒》。但是,岛崎是以诗人的身份进入文坛的。   

  

  有意思的是,岛崎润一郎和万翠虽然都是浪漫主义诗人,但却各有风格。一般认为,推完翠的诗风是庄重苍劲,善用汉诗,吟咏历史英雄。另一方面,岛崎藤村是歌唱爱情的大师,用词清新典雅,唱腔优美,善于借用日本和声歌曲传统的七五声。   

  

  1897年,岛崎出版了他的处女诗集《嫩菜集》,包括51首诗。诗歌中对爱情的渴望反映了青年和时代的愿望,很受社会欢迎。与北村谷的《厌世》相比,岛崎藤村的这组诗歌颂自然和爱情,具有积极的青春浪漫色彩,成为日本现代诗歌开端时期爱情主题的代表作。有些学者甚至认为《嫩菜集》宣告了日本现代抒情诗的建立。此后,在不到四年的时间里,岛崎陆续发表了《夏草》、《扁舟》、《落梅集》等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抒情诗。   

  

  比如日本近代著名的抒情诗和《嫩菜集》中收录的爱情诗《初恋》:   

  

  记得苹果树下初次相遇/你刚刚挽起少女的发髻/头顶的花梳很美/如花儿一样的你//你伸出纤柔白皙的   

手/把苹果塞入我怀里/泛着红晕的秋果/她的滋味,是初恋的甜蜜//我情不自禁靠近你,轻声叹息/拂动你温柔的青丝/那一刻,爱之杯盏/斟满你的情意,让我心醉神迷//苹果林的树下/那弯弯的小道,是谁踏出足迹?/你羞涩地问我/那时的情景,我又怎能忘记!

  

这首诗歌采用传统七五调,感情细腻、富有节奏感。共分为四段,由回忆开启,层层推进,渐次展示初恋的甜蜜与苦涩。诗歌中的恋爱也以西方近代价值观念下的爱情为参照。而且,与土井晚翠雄浑阳刚的诗风相比,岛崎藤村的诗情和内容更接近女性的温柔与细腻,与此对应,语言风格上岛崎的诗风更加靠近传统的和歌,使用的语言也借用了许多和歌文学中的雅语。

  

不过,作为汉学修养深厚的明治文人,岛崎藤村后期的诗作不自觉地呈现出汉文学的因素。如收录于岛崎最后一部诗集《落梅集》中的名作《千曲川旅情之歌》,开篇写道:“小诸古城外,浮云游子哀。”此中自可见李白《送友人》中“浮云游子意”的影子。

  

总之,被誉为日本浪漫主义诗坛双璧的土井晚翠和岛崎藤村,他们的诗风虽然相对,歌咏内容虽然有别,但二者相似之处也很多。其中之一就是,两者诗文中都有多元化的文学和文化要素:既有西方近代文学的影响,也有日本传统和歌文学(日本和歌的生成过程中汉文化的因素至关重要,这已成为学界的共识)以及汉文学(汉诗)的因素,他们的文学都可被视为一种综合性的文学、多元文化内共生的文学。

  

《破戒》资料图片

  

多元文化内共生的明治诗歌

  

多元文化内共生的现象,实则也是日本明治时代多种文化(古今/东西)冲突、变异、融合与共生的表征及结果。就日本的诗歌而言,也不仅限于土井晚翠和岛崎藤村的诗歌,而是具有一种共通性的特征。

  

刊行于1882年(明治十五年)的《新体诗抄》,被誉为日本新体诗的起点以及近代翻译诗集的三座高峰之一。该书分为三个部分:序言,译诗15首,模仿创造诗4首。作者分别是社会学教授外山正一(1848-1900)、植物学教授矢田部良吉(1852-1899)以及哲学副教授井上哲次郎(1855-1944)。他们虽然都不是我们现在所理解的文学家或诗人,但三人都通晓西洋诗歌、和歌以及汉诗,是真正具备东西方修养和世界视野的学者。在《新体诗抄》的序言中,他们虽主张,在语言上“用今之语”,在形式上不必拘泥于传统的七五调而要创造新的自由格律,但《新体诗抄》在诗歌的创作和翻译实践中主要依赖的句调依然是日本和歌传统的“七五调”。此外,外山氏在本书的序言中说传统诗歌不能表达“连续的思想”的同时,也提出“雅俗无别,和汉洋融合,只为让读者理解”的主张。

  

在日本近代诗歌史上,与《新体诗抄》并列被誉为翻译诗集三座高峰的是森鸥外(1862-1922)主笔的《于母影》(又译《面影》1889)和上田敏(1874-1916)的《海潮音》(1905)。在后两者诗歌的翻译实践中,我们同样看到了多元文化内共生的状态。其中,《于母影》借助汉诗的审美和格调,开创了日本近代诗歌雅语的翻译艺术风格,推动了日本诗的现代进程。如森鸥外在《于母影》中用八言和五言两种汉诗句式交替翻译了德国诗人莱诺(1802-1850)的《月光》:“思汝无已孤出蓬户,沿岸行且吟;安得与汝江上相聚,闻此流水音。”而在日本学者西原大辅眼中,《海潮音》的译诗也融合了和歌、汉诗和西方诗歌之美,体现出了东方传统的审美趣味。具体来说,上田敏依然多采用“七五调”及其变奏,古典和歌的用语也被融入译诗之中。而对汉诗的借鉴则多在译诗题目的选择以及诗意在视觉方面的呈现等。

  

《若菜集》资料图片

  

此外,与土井晚翠和岛崎藤村共同开拓日本近代诗歌之路的著名诗人国木田独步(1871-1908),在东京专门学校(现早稻田大学)学习英语期间,开始热衷英国浪漫主义桂冠诗人华兹华斯的诗歌,主张摒弃传统和歌文学的七五调和训读汉诗的吟诵风格,并借助西方诗歌的自由精神而创作出诗歌自身的节律。但我们注意到,他的代表作《自由在山林》(1897)却回归汉文训读的高迈风格以及传统和歌“七五调”的节奏,应气而歌,直抒胸臆:

  

自由在山林,热血沸腾我高吟。啊,自由在山林!为何当年弃山林?!

  

一朝踏入虚荣路,十年岁月归泥尘。抬头远眺自由乡,云山千里外处寻!

  

极目远眺云天外,远山雪峰朝日影。啊!自由在山林,热血沸腾我高吟。

  

久别故乡今何在?我本孩童生山林。回望千里江山路,自由之乡云中隐。

  

作为日本近代诗歌生成期的明治诗歌,虽然它的起点源于西方诗歌的译介,但绝非西方诗歌在近代日本单纯的移植和嫁接,也不能理解为对日本传统和文学以及汉文学简单的否定和排斥。以文学发生学立场观之,日本明治诗歌在生成和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和、汉、洋”多种文化的滋养,是一种多元文化内共生的变异复合体的文学。

  

《光明日报》( 2022年05月26日13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免费咨询
免费获取加盟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