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魯(专鲁),顽固而迟钝。刘唐宗元《答貢士沈起書》:“某仆淳朴,专于鲁,而在会师、钟繇之位,则自觉甚深。”
質魯(质鲁),平淡无奇。 《世說新語品藻》“曹楚、李治虽在,累如酒泉仆从。如果所有的人都这样,可以用绑一根绳子来治疗。”南朝萧注:“人若皆如之好,则天下无汉奸,系一条绳也可治。”叶松少翁《四朝聞見錄褒贈伊川》:“而伪君子.对外表现出他们的沉默,现实中却贸然竞争;秀鲁之外质,实恶滑。” 《明史周遇吉傳》:“京营官宦子弟多,遇纪而轻。”
愚魯(愚鲁),也叫“傻鸦”。愚蠢粗暴。刘唐宗元《為韋京兆祭杜河中文》:“嬴皮仁宇之玉弟宗庆,命左联问而忘其愚。有了假翅膀,就尴尬了。”高远文绣《澠池會》四折:“廉颇是愚夫,不知仁义,常无礼。希望医生原谅我。” 《水滸傳》第114回:“小弟虽是愚人,却曾听人说他聪明人道:‘事成必有败,人丁兴旺必有败。" 《老殘游記》第11次:"不才,你怎敢争辩!只是本质上很蠢,一时也实现不了。"闻一多《西南采風錄序》:"一群群乡下人从你眼角滑过,给你的印象是愚蠢、迟钝、畏缩。"补证录入愚蠢粗暴。 《论语先进》 "百亿重复。”南朝的黄亮说,“要谦虚才更清楚。几道深远,欲知几道,虚心知其道,无愚不精之病。"
小品中的,指的是把鱼写成陆,把皇帝写成虎的错误。指一般文字的错误。金青表《南海百詠跋》:“于嘉祥有钞本,是误。希望不能一一改正。”
指把鱼误认为陆。指一般文字的错误。南朝梁元帝,《玄覽賦》:“先是定居尤鲁,却定居桃阴。”唐汪琦《和李校書》:“我回想起昨天,荒唐官在五福,西君上门要鱼。”明升高《齊東野語後序》:“写的时间长,鱼多。”见《鲁玉海志》。
魚魯帝虎(鱼鲁帝虎),一个翻滚或者一个转身。形容行动灵活迅速。《西游記》第16次:“他纳闷,‘现在还是晚上,怎么会有人发出脚步声呢?“你敢做谋杀我们的小偷吗,”他带着一根骨头跳了起来。"
魚魯(鱼鲁),也称之为“顽固的卤素”。1.固执,迟钝,麻木不仁。汉王冲《論衡命祿》:“还是时下,我傻一千块钱,我倔一座城。”颜之推《顏氏家訓教子》,北齐:“贤德之人可享其爱,倔强之人当怜之。”明夏完淳诗《劉文學感遇》:“我倔强倔强,元后却大大咧咧。”2.它不锋利。宋曾巩诗《送歐陽員外歸覲滁州舍人》:“顾全我牙,渐磨我苦顽。”3.愚蠢又粗鲁。孙园张中《勘頭巾》第二折:“这里官大贪腐,百姓顽固不化。”
一骨魯(一骨鲁),拟声词。袁匿名《硃砂担》第二折:“蒙着眼睛蒙着眼睛,他在的喉咙里全是口水。”
頑魯(顽鲁),简单而直率。它也被用作一个谦虚的词。 《釋名釋州國》:“鲁,鲁钝,国多山川,民平原鲁。”宋《辭少保第四札》:“我是一个读书人,我总是以自己为荣。每次都是怕钱多,就装福克。” 《續資治通鑒宋高宗紹興元年》:“而伪君子.外显其谦,中显其争,外显其朴,中显其狡黠。”
土魯魯普路樸魯(樸魯),简单而生硬。有时用作自称谦虚的词。 《隋書地理志中》:“东莱人尤普禄,文学意义不大。”宋苏轼《與邁求親啟》:“某长子麦,天赋普禄。”唐明顺治《廷試策》:“纪纲若精气神十足,则恶者以矫揉造作为形式,顺者以谦抑为形式。”青浦S
朴魯(,简单明了。隋彦聪《聊齋志异阿纖》:“坟史在旁,却拙。”戴名世《豫让吞炭》,清代:“我太笨,笨手笨脚。人情世态我一点都不学,所以我没用。”
),广泛而简单。王禹偁,宋,《辯正論》:“说实话直说,文字质量好。”王世贞,清,《田字說》:“见其貌特征。”
撲魯魯,宋代蜀人用它来称呼中原读音。宋范成大诗《滁州全椒縣寶林寺重修大殿碑》:“众人耳中无鲁语,与我鬓边。”注:“蜀人方言极难懂。这是罗京方言,被称为“鲁话”。或者装逼的时候装中国,学了也不改,既尴尬又改成‘鲁语’。”宋范成大诗《池北偶談談藝八魏野詩》:“京中尚有尘知远梦,船上尽是哑巴牙牙学语闻鲁语。”注:“蜀人以中原语音为鲁语。”2.指《丙申元日安福寺禮塔》。王进《送同年朱師古》:“说到追远方,鲁怎么说话?”据《論語》有句话叫“慎终追远,民德诚”。
魯拙(鲁拙)
ng>,◆“魯”和“魚”、“陶”和“陰”字形相近易混。指傳抄刊印中的文字錯誤。○<明><焦竑>《焦氏筆乘衛包改古文》:“‘六經’本皆古文,自<唐><天寶>三年,詔集賢學士<衛包>改古文,更作楷書,以便習讀,而俗書始雜之。至今則魯魚陶陰,字既差訛;聖聖體體,書復苟簡矣。”魯魚帝虎(鲁鱼帝虎),◆語出《意林》卷四引<晉><葛洪>《抱朴子》:“諺云:‘書三寫,魚成魯,帝成虎。’”按,今本《抱朴子遐覽》“帝”作“虛”。後因以“魯魚帝虎”稱傳寫刊印中出現的文字錯誤。○<清><阮葵生>《茶餘客話》卷十四:“其繙譯諸經……較之西域元文,已經三易。其中舛訛,不但魯魚帝虎而已。”參見“魯魚亥豕”。
魯魚(鲁鱼),◆“魯”“魚”兩字相混。指抄寫刊印中的文字訛誤。○<南朝><陳>徐陵《<玉臺新詠>序》:“高樓紅粉,仍定魯魚之文;辟惡生香,聊防<羽陵>之蠹。”○<宋><楊億>《受詔修書述懷感事》詩:“望氣成龍虎,披文辯魯魚。”○<清><錢泳>《履園叢話碑帖唐開成石刻十二經》:“原刻殘闕,為後人修改補輟,以至魯魚莫辨。”參見“魯魚亥豕”。
魯義姑(鲁义姑),◆據<漢><劉向>《列女傳魯義姑娣》載,<春秋>時<齊>攻<魯>,至郊,見一婦人抱子攜侄而行,軍且及,婦人棄子抱侄而走,被視為義舉。後以“魯義姑”泛指秉德好義的婦女。○<元><楊顯之>《酷寒亭》第三摺:“那賤人也不是<魯>義姑,這廝也不是<漢><蕭何>。”○<元><鄭廷玉>《後庭花》第二摺:“好不忍事桑新婦,好不藏情也<魯>義姑。”
魯陽子(鲁阳子),◆見“魯陽”。
魯陽指日(鲁阳指日),◆同“魯陽揮戈”。◆<清><吾廬儒>《京華慷慨竹枝詞電燈》:“大地茫茫日暮時,<魯陽>指日日仍馳。”
魯陽迴日(鲁阳回日),◆見“魯陽揮戈”。
魯陽戈(鲁阳戈),◆《淮南子覽冥訓》:“<魯陽公>與<韓>搆難,戰酣日暮,援戈而撝之,日為之反三舍。”後以“魯陽戈”謂力挽危局的手段或力量。○<南朝><梁><蕭紀>《同蕭長史看妓》詩:“想君愁日暮,應羨<魯陽>戈。”○<唐><杜甫>《傷春》詩之五:“難分太倉粟,競棄<魯陽>戈。”○<王德鍾>《十九歲述懷》詩之六:“匡時揮盡<魯陽>戈,天意如斯奈若何!”亦省作“魯戈”。○<元><馬麟>《獨酌謠》:“<魯>戈莫麾斥,<羲>車莫招搖。”○<清><袁于令>《西樓記檢課》:“一任窗前之駒隙,不愁鏡裏之霜華,吾以為<魯>戈難再,<江>筆可危也。”○<沈礪>《偶成》詩:“<楚>囚對泣渾無補,誰為中原奮<魯>戈?”
魯陽(鲁阳),◆1.指<魯陽公>。○<戰國>時<楚><魯陽邑>公,傳說為揮戈使太陽返回的英雄。○<晉><郭璞>《游仙詩》之四:“愧無<魯陽>德,迴日向三舍。”○<唐><李白>《日出入行》:“<魯陽>何德,駐景揮戈?”<譚作民>《噩夢》詩:“振臂一揮心膽豪,十萬橫磨<魯陽>勇。”亦作“魯陽子”。○<明><何景明>《贈李獻吉》詩之一:“世無<魯陽子>,坐惜朱顏衰。”參見“魯陽揮戈”。2.古地名。今<河南省><魯山縣>。○《漢書地理志上》:“<南陽郡>:<魯陽>,有<魯山>。古<魯縣>。”○<顏師古>注:“即《淮南》所云<魯陽公>與<韓>戰,日反三舍者也。”◆3.複姓。○<春秋><楚>公族有<魯陽>氏。見<漢><王符>《潛夫論志姓氏》。
魯學(鲁学),◆<秦><漢>之際初期經學流派之一。因經師如<申公培>、<高堂生>都是<魯>地人,故稱。主要經典有《魯詩》、《魯論》等。○《漢書儒林傳瑕丘江公》:“<宣帝>即位,聞<衛太子>好《穀梁春秋》,以問丞相<韋賢>、<長信>少府<夏侯勝>及侍中<樂陵侯><史高>,皆<魯>人也,言<穀梁子>本<魯>學,<公羊氏>乃<齊>學也,宜興《穀梁》。”
魯削(鲁削),◆古代<魯國>出產的刻寫刀。○《周禮考工記序》:“<鄭>之刀,<宋>之斤,<魯>之削,<吳><粵>之劍,遷乎其地而弗能為良,地氣然也。”○<宋><王應麟>《困學紀聞周禮》:“古未有筆,以書刀刻字於方策,謂之削。○<魯>為詩書之國,故《考工記》以<魯>之削為良。”○<清><錢謙益>《河南開封府太康縣知縣李之茂授文林郎制》:“<宋>斤、<魯>削,遷乎其地而弗能為良。”
魯文在手(鲁文在手),◆《左傳隱公元年》:“<仲子>生而有文在其手,曰為‘魯夫人’,故<仲子>歸於我。”後因以“魯文在手”稱婚嫁因緣。○<唐><元稹>《王承宗母吳氏封齊國太夫人制》:“<王承宗>母<燕國>太夫人<吳氏>,魯文在手,<燕>夢徵蘭,道以匡夫,仁而訓子。”
魯衛之政(鲁卫之政),◆語出《論語子路》:“<魯><衛>之政,兄弟也。”○<魯>是<周>朝<周公>的封國,<衛>是<周公>之弟<康叔>的封國,兩國的政治情況也像兄弟一樣差不多。因以比喻情況相同或相似。○<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才略》:“<孟陽>、<景陽>,才綺而相埒,可謂<魯><衛>之政,兄弟之文也。”○<唐><劉知幾>《史通雜說上》:“若必方於<左氏>也,非唯不可為<魯><衛>之政,差肩雁行,亦有雲泥路阻,君臣禮隔者矣。”○<郭沫若>《從典型說起》:“大家都在爭奪出版處,‘有奶便是娘’,於是便生出了在文化強盜頤使下從事文化運動的滑稽現象。這種滑稽和所謂‘官民合辦’其實是<魯><衛>之政。”
魯衛(鲁卫),◆1.語本《論語子路》:“<魯><衛>之政,兄弟也。”後以“魯衛”代稱兄弟。○<唐玄宗>《過大哥宅探得歌字韻》:“<魯><衛>情先重,親賢愛轉多。”◆2.比喻情況類似、實質相同。○<明><李贄>《戰國論》:“乃<曾子固>自負不少者也,咸謂文章本於‘六經’矣,乃譏<向>(<劉向>)自信之不篤,邪說之當正,則亦不知‘六經’為何物,而但竊褒貶以繩世,則其視<鮑>(<鮑彪>)與<吳>(<吳師道>)亦<魯><衛>之人矣。”◆3.泛指禮義之邦。○<宋><蘇軾>《答丁連州啟》:“自疑本<儋><崖>之人,難復見<魯><衛>之士,而況清時雅望、令德高標,固已聞名而自慚。”
魯堂(鲁堂),◆<孔子>之殿堂。後以稱儒家的講學處所。○<宋><范仲淹>《南京書院題名記》:“由是風乎四方,士也如狂,望兮<梁園>,歸於<魯堂>。”○<宋><宋咸>《進<揚子法言>表》:“<魯堂>諸子皆宗聖以宣猷,<漢>室群儒多著書而顯氏。”
魯室(鲁室),◆指<孔子>宅室。○<唐><李德裕>《雨中訪王侍御》詩:“青編盡以<汲冢>來,科斗皆從<魯>室至。”參見“魯壁”。
魯史(鲁史),◆1.<魯國>的歷史記載;<魯國>歷史。○<晉><杜預>《<春秋經傳集解>序》:“<仲尼>因<魯>史策書成文,考其真偽,而志其典禮。”○<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史傳》:“於是就太師以正《雅》《頌》,因<魯>史以修《春秋》。”◆2.指《春秋》。○<明><張居正>《賀冬至表一》:“<魯>史書占,睹雲容之表瑞;<周>圭測景,喜日馭之延暉。”○<清><朱鶴齡>《刈稻行》:“土膏不發穀不成,<魯>史特書關治亂。”
魯詩(鲁诗),◆《詩》今文學派之一。○<漢>初<魯>人<申公>所傳。此後,傳《魯詩》的有<瑕丘><江公>、<劉向>等。○<西漢>時傳授最廣,至<西晉>亡佚。○《漢書楚元王劉交傳》:“<申公>始為《詩》傳,號‘魯詩’。”○<唐><陸德明>《<經典釋文>序錄》:“<魯>人<申公>受《詩》於<浮丘伯>,以《詩經》為訓故以教,無傳,疑者則闕不傳,號曰‘魯詩’。”○《文學源流三代以上文學》:“《魯詩》亡於<西晉>。”
魯聖(鲁圣),◆1.指<孔子>。○<唐><鮑溶>《寓興》詩:“<魯聖>虛泣麟,<楚>狂浪歌鳳。”○<唐><陸龜蒙>《襲美先輩復示榮唱再抒鄙懷用伸酬謝》詩:“粵若<魯聖>出,正當<周>德衰。”◆2.指<魯班>。○<郭沫若>《東風集在西安參觀工廠》:“<阿房>遺址成場廠,<魯聖>前規見表儀。”自注:“‘魯聖’指<魯班>,民間稱為聖人。”
魯桑(鲁桑),◆桑樹的一種。枝條粗長,葉卵圓形,無缺刻,肉厚而富光澤。原產<山東>,為我國蠶區的主要栽培桑種。○<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種桑柘》:“諺曰:‘魯桑百,豐錦帛。’言其桑好,功省用多。”
魯弱(鲁弱),◆愚魯弱小。○<清><唐甄>《潛書善施》:“惠人之道,必先魯弱;強有力者次之;敏多求者次之;忠獻之後次之。”
魯儒(鲁儒),◆<魯國>儒生。亦泛指儒家學說的信奉者、儒派學者。○<唐><皇甫冉>《送孔黨赴舉》詩:“家承<孔聖>後,身有<魯>儒名。”○<清><顧炎武>《答徐公肅書》:“不忘百姓,敢自托於<魯>儒;維此哲人,庶興哀於<周>雅。”
魯日(鲁日),◆《淮南子覽冥訓》:“<魯陽公>與<韓>搆難,戰酣日暮,援戈而撝之,日為之反三舍。”後以“魯日”指這一典實中的太陽。○<南朝><梁><劉孝威>《塘上行苦辛篇》:“<秦>雲猶變色,<魯>日尚迴輪。”參見“魯陽揮戈”。
魯人迴日(鲁人回日),◆同“魯陽揮戈”。◆<南朝><梁><江淹>《蕭拜太尉揚州牧表》:“徒懷<漢>臣伏闕之誠,競無<魯>人迴日之感。”
魯人(鲁人),◆1.<魯國>人。○《禮記檀弓下》:“<魯>人有<周豐>也者。”○<三國><魏><嵇康>《聲無哀樂論》:“<魯>人晨哭,而<顏淵>察其生離。”◆2.特指<孔子>。○<明><張文邦>《署感知編後》詩:“何當中道絕,麟喪<魯>人憐。”◆3.愚笨、魯鈍的人。○《左傳文公十五年》:“魯人以為敏。”○<孔穎達>疏:“魯人,魯鈍之人。”○《禮記檀弓下》:“<容居>,魯人也,不敢忘其祖。”○<鄭玄>注:“魯,魯鈍也。”○<明><高啟>《秋日江居寫懷》詩之七:“薄俗相輕吾敢怨,魯人猶自笑東家。”
魯禽(鲁禽),◆指海鳥鶢鶋。語本《莊子至樂》:“昔有海鳥止於<魯>郊,<魯侯>御而觴之於廟,奏《九韶》以為樂,具太牢以為膳,鳥乃眩視憂悲,不敢食一臠,不敢飲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養養鳥也,非以鳥養養鳥也。”○<成玄英>疏:“昔有海鳥,名曰爰居,形容極大,頭高八尺,避風而至,止<魯>東郊。”○<唐><駱賓王>《遠使海曲春夜多懷》詩:“未安胡蝶夢,遽切<魯>禽情。”
魯樸(魯樸),◆亦作“魯朴”。◆粗俗,樸實;質樸。○<唐><劉知幾>《史通言語》:“世人皆以為上之二言(役夫、豎儒)不失清雅,而下之兩句(老奴、寧馨兒)殊為魯樸者何哉?蓋<楚><漢>世隔,事已成古;<魏><晉>年近,言猶類今。已古者即謂其文,猶今者乃驚其質。”○<唐><蘇鶚>《杜陽雜編》卷中:“<玄解>魯朴,未嘗閑人臣禮。”
魯朴(鲁朴),◆見“魯樸”。
魯男子(鲁男子),◆1.《詩小雅巷伯》“哆兮侈兮,成是南箕”<毛>傳:“<魯>人有男子獨處於室,鄰之釐婦又獨處於室。夜,暴風雨至而室壞,婦人趨而託之,男子閉戶而不納。婦人自牖與之言曰:‘子何為不納我乎?’男子曰:‘吾聞之也,男子不六十不閒居。今子幼,吾亦幼,不可以納子!’婦人曰:‘子何不若<柳下惠>然?嫗不逮門之女,國人不稱其亂。’男子曰:‘<柳下惠>固可,吾固不可。吾將以吾不可,學<柳下惠>之可。’”後因稱拒近女色的人為“魯男子”。○<宋><汪元量>《除夕同舍集飲》詩:“<燕>伎女來情不惡,<魯>男子在話難投。”○<明><沈受先>《三元記秉操》:“我是<柳下惠>至曉不迷,只不如<魯>男子閉戶無求。”○<清><李漁>《慎鸞交情訪》:“閉門不學<魯>男子,留坐權為<柳下生>。”亦省作“魯男”。○<清><李漁>《風箏誤夢駭》:“夜奔來敝齋,硬坐中懷,破我<魯>男淫戒。”○<清><黃遵憲>《九姓漁船曲》:“婉轉偎郎倚郎坐,不道<魯>男真不可。”◆2.<漢><孔融>曾自稱“魯國男子”。○《後漢書楊彪傳》:“時<袁術>僭亂,<操>(<曹操>)託<彪>與<術>婚姻,誣以欲圖廢置,奏收下獄,劾以大逆……<融>(<孔融>)曰:‘……今橫殺無辜,則海內觀聽,誰不解體!<孔融><魯國>男子,明日便當拂衣而去,不復朝矣!’<操>不得已,遂理出<彪>。”後因以“魯男子”稱不畏強暴的有節之士。○<清><錢謙益>《獄中雜詩》之三:“國中安得<魯>男子,天下無如<王長君>。”○<錢曾>注:“<魯>男子,<孔融>自稱。”
魯男(鲁男),◆見“魯男子”。
魯論(鲁论),◆即《魯論語》。○《論語》的<漢>代傳本之一。相傳為<魯>人所傳,是今本《論語》的來源之一。○《漢書藝文志》:“傳《魯論語》者,<常山>都尉<龔奮>、<長信>少府<夏侯勝>、丞相<韋賢><魯扶卿>、前將軍<蕭望之>、<安昌侯><張禹>,皆名家。○<張氏>最後而行于世。”○<唐><陸德明>《<經典釋文>序錄》:“<漢>興,傳者則有三家,《魯論語》者,<魯>人所傳,即今所行篇次是也。”按,三家指傳《魯論語》、《齊論語》、《古文論語》三家。○<張禹>所傳《論語》,以《魯論》為本,既傳于世,故后世又稱《論語》為《魯論》。○<宋><葛立方>《韻語陽秋》卷五:“<愈>(<韓愈>)既死,<籍>(<張籍>)祭詩有‘《魯論》未訖注,手跡今微茫’,則知<愈>晚年嘗註《論語》未訖而絕筆。”○<明><吳騏>《塞下曲》:“為言侍子今無恙,初在京師讀《魯論》。”○<清><趙翼>《午睡》詩:“少小讀《魯論》,晝寢懲昏穨。”
魯魯冒冒(鲁鲁冒冒),◆方言。魯莽冒失。○<康濯>《東方紅》第五章六:“分歧是從<劉成旺>給引起的。誰都沒料到他竟會魯魯冒冒提出來,自己回頭要參加村裏的鳴放大會!這實在也是個突然事件!”
魯靈光殿(鲁灵光殿),◆1.<漢>代著名宮殿名。在<曲阜>(今<山東><曲阜>)。○<漢><王延壽>《魯靈光殿賦》序:“<魯><靈光殿>者,蓋<景帝><程姬>之子<恭王><餘>之所立也……遭<漢>中微,盜賊奔突,自<西京><未央>、<建章>之殿皆見隳壞,而<靈光>巋然獨存。”亦省作“魯殿”。○<南朝><陳>徐陵《與王僧辯書》:“<秦宮>既獲,<魯殿>猶存。”○<唐><杜甫>《登兗州城樓》詩:“孤嶂<秦>碑在,荒城<魯>殿餘。”◆2.比喻碩果僅存的人或事物。○<明><王思任>《留別山僧》詩序:“諸僧舊俱已隔世,無復存者,獨<幻林上人>如<魯><靈光殿>也。”亦省作“魯殿”。○<清><趙翼>《新春即日》詩:“死盡故人成<魯殿>,占先春色有唐花。”
魯靈光(鲁灵光),◆見“魯殿靈光”。
魯兩生(鲁两生),◆見“魯二生”。
魯連子(鲁连子),◆見“魯連”。
魯連臺(鲁连台),◆臺名。在<山東省><茌平縣>東。傳說<戰國>時<齊>人<魯仲連>曾在此居住,後人遂築臺紀念。○<清><姚鼐>《泊臨清漳口》詩:“明發風帆好停處,拂衣先上<魯連臺>。”參見“魯連”。
魯連書(鲁连书),◆《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齊><田單>攻<聊城>歲餘,士卒多死而<聊城>不下。○<魯連>乃為書,約之矢以射城中,遺<燕>將……<燕>將見<魯連>書,泣三日,猶豫不能自決,欲歸<燕>,已有隙,恐誅;欲降<齊>,所殺虜於<齊>甚眾,恐已降而後見辱。喟然歎曰:‘與人刃我,寧自刃。’乃自殺。○<聊城>亂,<田單>遂屠<聊城>。”後以“魯連書”謂以文克敵,不戰而勝。○<唐><李白>《奔亡道中》詩之三:“仍留一隻箭,未射<魯連>書。”○<宋><蘇軾>《送蔣穎叔帥熙河》詩:“願為<魯連>書,一射<聊城>笴。”
魯連矢(鲁连矢),◆同“魯連書”。◆<柳亞子>《哭惲代英》詩之三:“下<聊><魯連>矢,諭<蜀><子雲>文。”
魯連箭(鲁连箭),◆同“魯連書”。◆<唐><李白>《江夏寄漢陽輔錄事》詩:“君草<陳琳>檄,我書<魯連>箭。”
魯連辭賞(鲁连辞赏),◆《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載:“此時<魯仲連>適游<趙>,會<秦>圍<趙>,聞<魏>將欲令<趙>尊<秦>為帝”,乃挺身而出,義不帝<秦>,“<秦>將聞之,為卻軍五十里。適會<魏><公子無忌>奪<晉鄙>軍以救<趙>,擊<秦>軍,<秦>軍遂引而去”。“於是<平原君>欲封<魯連>,<魯連>辭讓者三,終不肯受。○<平原君>乃置酒,酒酣起前,以千金為<魯連>壽。○<魯連>笑曰:‘所貴於天下之士者,為人排患釋難解紛亂而無取也。即有取者,是商賈之事也,而<連>不忍為也。’”後以“魯連辭賞”為稱頌<魯連>高節之典。○<明><何景明>《梁甫吟》:“又不見,<魯連>辭賞輕千金,卻<秦>救<趙>何雄豪。”
魯連(鲁连),◆指<魯仲連>。○<戰國>時<齊國>人。有計謀,但不肯做官。常周游各國,排難解紛。○<秦>軍圍<趙>都<邯鄲>,<魯連>以利害進說<趙><魏>大臣,勸阻尊<秦>為帝,曾說:“彼(<秦昭王>)即肆然稱帝,<連>有蹈<東海>而死耳!”<齊國>要收復被<燕國>占據的<聊城>時,又寫信勸說<燕>將撤守。○<齊王>打算給予官位,他便逃到海上。是一個兼有隱士、俠客和政治家特點的人。事見《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後因被視為奇偉高蹈、不慕榮利的代表人物。○<南朝><梁><江淹>《詣建平王上書》:“夫<魯連>之智,辭祿而不返。”○<唐><李白>《古風》之十:“<齊>有倜儻生,<魯連>特高妙。”○<清><方文>《夜泊東昌》詩:“紛紛來往者,猶有<魯連>無?”<陳毅>《冬夜雜詠含羞草》:“<魯連>不帝<秦>,<田橫>刎頸死。”亦稱“魯連子”。○<宋><岳珂>《桯史晦庵感興詩》:“世無<魯連子>,千載徒悲傷。”○<明><高啟>《送沈征士鉉歸海上》詩:“倘見<魯連子>,殷勤煩寄聲。”
魯酒(鲁酒),◆<魯國>出產的酒。味淡薄。後作為薄酒、淡酒的代稱。○<北周><庾信>《哀江南賦》序:“<楚>歌非取樂之方,<魯>酒無忘憂之用。”○<宋><梅堯臣>《依韻和子聰夜雨》:“況值<相如>渴,無嫌<魯>酒甜。”○<清><李漁>《慎鸞交造端》:“爹媽今日遠行,孩兒與媳婦備有<魯>酒奉餞。”○<洪深>《戲劇導演的初步知識》上篇二:“<魯>酒是爆發侵略的淡酒。”參見“魯酒薄而邯鄲圍-魯酒薄而邯鄲圍”。
魯經(鲁经),◆1.指《春秋》。○<宋><蘇轍>《龍川別志》卷上:“無將之戒,深著於<魯>經;不道之誅,難逃於<漢>法。”○<宋><蘇頌>《曆賦》:“<魯>經比事,舉二中以歲成;<羲>《易》窮神,合五位而象布。”◆2.指《論語》。○<唐><上官遜>《松柏有心賦》:“後凋之義,久不刊於<魯>經。”○<宋><蘇軾>《遺直坊》詩:“<魯>經有餘嘆,<楚>些無歸魂。”
魯潔婦(鲁洁妇),◆指<魯國>人<秋胡>之妻。○<漢><劉向>《列女傳魯秋潔婦》:“潔婦者,<魯><秋胡子>妻也……<秋胡>西仕,五年乃歸。遇妻不識,心有淫思。妻執無二,歸而相知。恥夫無義,遂東赴<河>。”○<清><錢謙益>《嫁女詞》之二:“豈若<魯>潔婦,陌上行採桑。”參見“秋胡”。
魯籍(鲁籍),◆儒家經典《詩》、《書》、《易》、《春秋》、《禮》、《樂》的合稱。○<宋><葉廷珪>《海錄碎事臣職上》:“<殷文圭>啟云:‘鉛筆才刊於魯籍。’注云:‘<魏><曹褒>為秘書郎,鉛粉之筆,刊正魯籍,即<孔聖>六籍之書也。’”
魯雞(鲁鸡),◆大雞。○《莊子庚桑楚》:“<越>雞不能伏鵠卵,<魯>雞固能矣。”○<陸德明>釋文引<向秀>曰:“<越>雞,小雞也,或云<荊>雞也。○<魯>雞,大雞也,今<蜀>雞也。”○<唐><韓愈>《守戒》:“<魯>雞之不期,<蜀>雞之不支。”○<清><姚鼐>《賞番圖為李西華侍郎題》詩:“於今絕域覆腋胠,<魯>雞伏鵠如<蜀>雓。”
魯壺(鲁壶),◆1.指<魯國>進貢<周>室的壺。按,壺,古代盛酒器。○《左傳昭公十五年》:“﹝<周天子>﹞以<文伯>宴,樽以<魯>壺。”○<杜預>注:“<魯>壺,<魯>所獻壺樽。”◆2.瓷茶壺。○<周立波>《暴風驟雨》第二部二七:“洞房是<趙大嫂子>給他們布置起來的……桌上的魯壺、茶碗,都蓋着紅紙剪的紙花。”原注:“魯壺,瓷茶壺。”
魯館(鲁馆),◆<春秋>時,<魯莊公>主持<周><王姬>的婚事,派大夫把<王姬>迎到<魯國>,在城外(一說在宮外)築館住下,然後送至<齊國>與<齊侯>成婚。事見《春秋莊公元年》。後因以“魯館”稱貴族女子出嫁時外住之所。○<唐><皇甫枚>《三水小牘王知古》:“聆好音於<魯>館,逼佳氣於<秦>臺。”○<宋><王禹偁>《慰公主薨表》:“雲愁<魯>館,風咽<秦>簫。”
魯姑棄子(鲁姑弃子),◆<漢><劉向>《列女傳魯義姑姊》:“<齊君>攻<魯>,<義姑>有節,見軍走山,棄子抱姪。”後以“魯姑棄子”稱頌<魯義姑>犧牲親生兒子而保全侄兒的義舉。○<唐><李白>《溧陽瀨水貞義女碑銘》:“<魯姑>棄子,以卻三軍之眾;漂母進飯,沒受千金之恩。”
魯戈迴日(鲁戈回日),◆同“魯陽揮戈”。◆<清>丘逢甲《和平裏行》:“<魯>戈迴日難中天,潮生潮落穹碑前。”
魯戈(鲁戈),◆見“魯陽戈”。
魯夫(鲁夫),◆魯莽的男子。○<明><李贄>《史綱評要唐紀憲宗》:“﹝<李愬>﹞是懦兒否?是魯夫否?”
魯二生(鲁二生),◆《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叔孫通>使徵<魯>諸生三十餘人。○<魯>有兩生不肯行。曰:‘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諛以得親貴。今天下初定,死者未葬,傷者未起,又欲起禮樂。禮樂所由起,積德百年而後可興也。吾不忍為公所為。公所為不合古,吾不行。公往矣,無汙我!’<叔孫通>笑曰:‘若真鄙儒也,不知時變。’”後因以“魯二生”指保持儒家節操,不與時俗同流合污的代表人物。亦指迂腐不知時變者。○<清><錢謙益>《戊辰七月應召赴闕車中言懷》詩之二:“長吟頗惜<齊>三士,撫卷誰知<魯>二生!”<李光>《贈稚蘭》詩:“知君不為<魯>二生,知君不為<漢>四皓。”亦作“魯兩生”。○<清><譚嗣同>《詠史》之一:“遐哉<魯>兩生,韜修謝干羽。”
魯頓(鲁顿),◆見“魯鈍”。
魯殿靈光(鲁殿灵光),◆<漢>代<魯恭王>建有<靈光殿>,屢經戰亂而巋然獨存。後因以“魯殿靈光”稱碩果僅存的人或事物。○<柳亞子>《六月一日初謁白石老人齊璜于快車胡同賦呈一首時老人年八十有九矣》:“缶廬不作茫夫逝,<魯>殿<靈光><白石翁>。”○<李致忠>《略談建國以來北京圖書館入藏的善本書》:“<遼><金>書禁甚嚴,能流傳至今者屈指可數,《趙城金藏》的傳世,於保存<金>代刻書的標本方面,亦有<魯>殿<靈光>之耀。”亦省作“魯靈光”。○<宋><陸游>《跋<蘭亭樂毅論並趙岐王帖>》:“今<周>器<漢>札雖不可復見,而《修禊序》、《樂毅論》如<魯><靈光>巋然獨存,意有神物護持,非適然也。”○<金><元好問>《應州寶宮寺大殿》詩:“竭國想從<遼>盛日,閱人真是<魯><靈光>。”○<元><繆鑒>《題悟空寺》詩:“不到招提二十霜,眼明還識<魯><靈光>。”○<清><錢謙益>《<蔡大美集>序》:“以詞賦家推之,<大美>亦今之<魯><靈光>矣。”○<柳亞子>《董必武先生六十壽詩》:“須眉<文潞國>,壇坫<魯><靈光>。”參見“魯靈光殿”。
魯殿(鲁殿),◆見“魯靈光殿”。
魯道(鲁道),◆1.<魯國>境內的道路。○《詩齊風南山》:“<魯>道有蕩,<齊>子由歸。”○<孔穎達>疏:“言<魯>之道路有蕩然而平易,<齊>子<文姜>從此道而歸於<魯>。”○<高亨>注:“<魯>道,往<魯國>去的大道。”○<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汶水》:“<汶水>又南逕<鉅平縣>故城東,而西南流,城東有<魯>道,《詩》所謂‘<魯>道有蕩,<齊>子由歸’者也。”○<清><錢謙益>《曲阜道中》詩:“日落郊坰瞻<魯>道,霜清場圃繪<豳>風。”◆2.<魯國>的治國之道。○《史記魯周公世家論》:“余聞<孔子>稱曰‘甚矣<魯>道之衰也!<洙><泗>之閒齗齗如也’。觀<慶父>及<叔牙>、<閔公>之際,何其亂也?”<章炳麟>《游仙與黃侃聯句》:“羵羊出深井,<魯>道棼難修。”
魯城(鲁城),◆<曲阜>的別稱。○<曲阜>曾為<魯國>都城,故名。○<明><李東陽>《謁少昊墓》詩:“建都<魯城>東,遺址有<軒轅>。”○<明><李東陽>《謁尼山廟有述》詩:“迢迢<魯城>路,望望<尼山>峰。”
魯冊(鲁册),◆指《春秋》。○<宋><歐陽修>《新營小齋鑿地爐輒成五言三十七韻》:“<魯>冊謹會盟,<周公>彖凶吉。”
魯壁(鲁壁),◆1.《〈書〉序》:“至<魯共王>好治宮室,壞<孔子>舊宅,以廣其居,於壁中得先人所藏古文<虞>、<夏>、<商>、<周>之書及傳、《論語》、《孝經》,皆科斗文字。”後以“魯壁”指<孔子>故宅藏有古文經傳的墻壁。○<唐玄宗>《晚宴兩相》詩序:“乃命學者繕落簡,緝遺編,纂<魯>壁之文章,綴<秦>坑之煨燼。”○<宋><陸游>《晴窗讀書自勉》詩:“天全<魯>壁藏,不墮<秦>火虐。”○<明><何景明>《寄徐博士二十二韻》:“<魯>壁藏書日,<齊>門鼓瑟年。”◆2.指蝌蚪文書法。○<宋><蘇軾>《文勛篆銘》:“<安國>用筆,意在隸前,<汲>冢<魯>壁,<周>鼓<秦>山。”◆3.借指古代文化典籍。○<宋><葉適>《祭朱文昭文》:“獨釣孤耘,蜑浦蠻村;<汲>墳<魯>壁,暗理冥論。”○<清><吳偉業>《蘆筆》詩:“掃來<魯>壁枯難用,焚就<秦>灰煮不成。”
魯薄(鲁薄),◆謂酒薄。○<宋><陸游>《送子虡吳門之行》詩:“樽酒汝寧嫌<魯>薄,釜羹翁自絮<吳>酸。”參見“魯酒薄而邯鄲圍-魯酒薄而邯鄲圍”。
魯邦(鲁邦),◆指<魯國>。○<周>朝所封的諸侯國。後用以指<魯>地。○《詩魯頌閟宮》:“<泰山>巖巖,<魯邦>所詹。”○<唐><韓愈>《奉酬天平馬十二僕射》詩:“威令加<徐>土,儒風被<魯邦>。”○<何薳>《春渚紀聞徐氏父子俊偉》引<宋><徐端崇>詩:“<魯邦>司寇陳義高,三閭大夫心徒勞。”
魯班尺(鲁班尺),◆亦作“魯般尺”。◆木工所用的曲尺。○《續文獻通考樂八》:“商尺者,即今木匠所用曲尺,蓋自<魯般>傳至於<唐>,<唐>人謂之大尺,由<唐>至今用之,名曰今尺,又名營造尺,古所謂車工尺。”
魯班(鲁班),◆亦作“魯般”。◆我國古代傑出的建築工匠。傳為<春秋>時<魯國>人,姓<公輸>,名<班>(<般>),技藝超絕,多有發明,後世被尊為建築工匠的祖師。○《孟子離婁上》:“<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員。”○<趙岐>注:“<公輸子>,<魯班>,<魯>之巧人也。”○《漢書東方朔傳》:“<魯般>為將作。”○<顏師古>注:“以其巧也。般與班同。”○<漢><王充>《論衡亂龍》:“<魯般>、<墨子>,刻木為鳶,蜚之三日而不集。”○<清><蒲松齡>《日用俗字木匠》:“木匠祖師是<魯班>,家伙學成載一船。”○<魯迅>《故事新編出關》:“倘要搬,得用起重機,無奈這時<魯般>和<墨翟>還都沒有出世,<老子>自己也想不到會有這玩意。”
急留古魯(急留古鲁),◆見“急留骨碌”。
火魯赤,◆蒙古语qorcˇi的对音。带弓箭的人。指从事护卫的箭骑士。○宋彭大雅《黑鞑事略》:“環衛曰火魯赤。”徐霆疏:“霆見其自上至下,只稱小名,即不曾有姓,亦無官稱,如管文書則曰必徹徹,管民則曰達魯花赤,環衛則曰火魯赤。”■参阅札奇斯钦《蒙古史论丛·蒙古名词的解释》。
忽魯魯,◆亦作“忽忽嚕嚕”。象声词。多形容风声。○元白樸《梧桐雨》第四折:“疏剌剌刷落葉被西風掃,忽魯魯風閃得銀燈爆。”○元无名氏《货郎旦》第四折:“猶喜的消消灑灑,斷斷續續,出出律律,忽忽嚕嚕,陰雲開處,我只見霍霍閃閃,電光星炷。”
骨魯魯(骨鲁鲁),◆見“骨碌碌”。
古魯魯(古鲁鲁),◆1.象聲詞。○<元><無名氏>《殺狗勸夫》第三摺:“一遞裏暗昏昏眼前花發,一遞裏古魯魯肚裏雷鳴。”○<元><楊梓>《豫讓吞炭》第三摺:“將匕首拔,覷着你軟肋上扎,教古魯魯鮮血浸寒沙。”◆2.形容物體轉動。○<元><關漢卿>《緋衣夢》第三摺:“直雙雙眉剔豎,古魯魯眼圓睜。”
高魯(高鲁),◆<春秋>時<鄭>人<弦高>、<戰國>時<齊>人<魯仲連>的並稱。○<弦高>犒<秦>師以解<鄭>危;<魯仲連>義卻秦兵,解<趙>之急。○<續範亭>《延水集五百字詩序》:“在座諸君,皆為<頗><牧>。吾人詠歌,願宗<高><魯>。”
額魯特(额鲁特),◆<清>時西部<蒙古>各部的總稱。○<元>稱“斡亦剌”、“外剌”,<明>稱“瓦剌”。○<乾隆>二十二年,全部統一於<清>。分布於<青海>、<蒙古>一帶。
東魯書(东鲁书),◆指儒家的經書。○<元><湯式>《離亭宴煞送楊景言回杭州》套曲:“一襟<東魯>書,兩脅《西廂傳》。”參見“東魯”。
東魯(东鲁),◆1.原指<春秋><魯國>。後以指<魯>地(相當今<山東省>)。○《文選孔稚珪<北山移文>》:“世有<周子>,雋俗之士,既文且博,亦玄亦史。然而學遁<東魯>,習隱<南郭>。”○<李善>注引《莊子》:“<魯>君聞<顏闔>得道人也,使人以幣先焉……<顏闔>對曰:‘恐聽謬而遺使者罪,不若審之。’使者反審之,復來求之,則不得矣。”○<唐><李白>《贈武十七諤》詩:“愛子隔<東魯>,空悲斷腸猿。”○<清><陳康祺>《郎潛紀聞》卷七:“二公表章經籍,篤古崇儒,至求淑相攸,必屬之<東魯>聖人之裔,誠不愧儒雅風流矣。”○<黎元洪>《檄山東文》:“<東魯>開化最早,文明獨先。”◆2.指<孔子>。○<孔子>為<春秋><魯>人,故稱。○《陳書周弘正傳》:“<東魯>絕編之思,<西伯>幽憂之作。”
達魯花赤(达鲁花赤),◆蒙語的音譯。○<元>職官名。指鎮壓者、制裁者、蓋印者。轉而有監臨官、總轄官之意。○<元>代<漢>人不能任正職,朝廷各部及各路、府州縣均設達魯花赤,由<蒙古>或色目人充任,以掌實權。○《元史世祖紀三》:“以<蒙古>人充各路達魯花赤,<漢>人充總管,<回回>人充同知,永為定制。”○<清><袁枚>《隨園隨筆元知府或有或無》:“所謂達魯花赤者,國言荷包壓口,取管轄之義。稱州達魯花赤曰監州,縣達魯花赤曰監縣。”
村魯(村鲁),◆粗魯。○<元><關漢卿>《五侯宴》第三摺:“我父親是<趙太公>,祖傳七輩都是莊稼出身,一生村魯,不尚斯文。”
麤魯(麤鲁),◆粗暴魯莽。○<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一:“忒昏沈,忒粗魯,沒掂三,沒思慮,可來慕古,少年做事,大抵多失心粗。”○<元><王仲文>《救孝子》第一摺:“<楊大>,你好粗魯也,你與我這把刀子,妳妳不知,叔叔也不知。”
粗魯(粗鲁),◆亦作“粗鹵”。◆性格、行為等粗野魯莽。○<元><尚仲賢>《單鞭奪槊》第一摺:“量<尉遲恭>只是一個粗魯之夫,在<美良川>多有唐突,乞元帥勿罪。”○《水滸傳》第三回:“這<魯達>雖好武藝,只是性格粗鹵。”○<魯迅>《書信集致婁如瑛》:“我不習於交際,對人常失之粗鹵。”
遲魯(迟鲁),◆遲笨;不靈敏。○《新唐書沈傳師傳》:“嘗擇邸吏<尹倫>,遲魯不及事,官屬屢白易之。”○<宋><葉適>《提舉江州陳公墓志銘》:“選懦遲魯,儒之常患;質少文多,流俗所訕。”
巴圖魯(巴图鲁),◆蒙語,意為勇士。○<清>初,滿族、蒙古族有戰功者多賜此稱。在巴圖魯稱號之前,復冠他字為“勇號”,冠以滿文如搏奇、烏能伊之類者,謂之清字勇號。後來也用於漢族武官,冠以漢文英勇、剛勇之類者,謂之漢字勇號。○<清><陳康祺>《郎潛紀聞》卷五:“巴圖魯,譯言好漢,與《元史》稱拔都、拔突、霸都魯等類字異義同。”○《官場現形記》第十二回:“就是營、哨各官,也都是當時立過汗馬功勞,甚麼‘黃馬褂’、‘巴圖魯’、‘提督軍門頭品頂戴’,一個個保至無可再保。”○<張天翼>《夏夜夢》:“她爸爸生前是個在旗的將軍,封了英勇巴圖魯,女兒現在可在賣唱。”
八都魯(八都鲁),◆蒙古語baatur音譯,義為勇士,即滿語之“把圖魯”。多見於<元>代史籍、戲劇等。○<宋><彭大雅><徐霆>《黑韃事略》:“有過則殺之,謂之‘按打奚’,不殺則罰充八都魯軍,或三次四次然後免。”原注:“猶<漢>之死士。”按,“八都魯”亦譯寫作“八都兒”、“拔都”、“霸都”、“把阿禿兒”等。
奧魯(奥鲁),◆1.古代<蒙古>人出征時,留在後方的家屬、輜重。又寫作“阿兀魯黑”,複數為“阿兀魯兀惕”。譯作“家小”、“老營”或“老小營”。亦為<元>代官名,專管輜重後勤事務。○《元經世大典軍制》:“軍出征戍,家在鄉里曰奧魯。”○《元史世祖紀十三》:“詔各路府、州、司、縣長次官兼管諸軍奧魯。”○《元典章新集國典詔令》:“遠近諸軍征行戍守,終歲勞苦,實可矜憫,其陣亡之家常例存恤限外更展一年,本管翼衛及奧魯等官毋得非理科斂。”◆2.複姓。○<元>有<奧魯赤>。見《元史》本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