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酒水分类 > 洋酒

整天喝酒无度的人有啥报应,喝酒无度人的下场

酒易淘 洋酒 2022-09-22 22:24:19

品牌名称:酱香白酒加盟 所属行业:酒水 > 白酒

基本投资:10~50万元 投资热度:

加盟意向:1634 门店数量:534家

索要资料 查看详情

  

  【读史札记】   

  

  宋代是商品经济空前繁荣,物质生产水平大大提高的历史时期。各种餐饮材料,包括粮食、果蔬、肉类等。都比较丰富。此外,随着海外贸易的日益繁荣,饮食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饮食生活。这一时期,人们在获得物质满足的同时,也有奢侈浪费的现象:“百吃不厌,百吃不厌”成为日常饮食中的常态,贪图物质享受,纵情灯红酒绿的人非常普遍。人们在警惕这些现象的同时,从不同角度进行反思和劝诫,倡导饮食上的节俭理念,从而“戒奢从简”,重塑良好的饮食习惯和风俗。   

  

  宋代王符在描述世俗风俗时指出,初赵提倡节俭,很少用金银等贵重金属制作生活用品,士大夫也很少以奢靡相夸,官员大臣以节俭为节操。但到了北宋中期,国家久居,社会风气逐渐改变,导致奢侈浪费粮食。在宗元盛世的时候,社会上很多人都不顾道行,谨小慎微,“以懒为乐,以奢为骄”,日常饮食精致讲究。“一人吃几个人,饮酒作乐,挥霍无度”(卷98,《宋朝诸臣奏议》),奢侈浪费现象相当严重。司马光也注意到社会风气的巨大变化,指出“近几年的风俗特别奢侈”。官僚官员招待客人,酒必须由国家的酒库供应。水果和菜肴追求异国情调的品种从远处看,食物丰富多样。餐具摆满桌子,《中国以奢胜》《以新胜新》(卷69,《司马光全集》)。王安石指出,一旦世人以奢为荣,以俭为耻,“富者贪而不止,穷者勉而追之”。他们应该以对方为榜样,奢侈浪费的习惯不能改变(Vol.《临川老师文集》 39)。南宋时期,社会一度风俗奢靡,人情竞争。“争居尚华、争奢衣、争佳肴、争美事”与北宋初期的社会节俭风尚并不相同。   

  

  在宋代,人们对丰富饮食的追求不仅体现在美味诱人的味觉体验上,还体现在精致美观的视觉享受上,尤其是当时所谓的“看菜”。在宋人举行宴会的时候,桌子上经常会摆放一些装饰品,或者是食物,或者是器皿。北宋时,朝廷举行盛大的宴会,所列的装饰品也是看食菜。皇家宴席上,每一个环饼、油饼、枣塔都是“看盘”,其次是水果。作为对辽朝使节的特殊礼遇,猪、羊、鸡、鹅、兔、带骨头的熟肉等。被加了进去,被小绳子捆着当“看盘”。南宋时,人们招待客人时,或端上美味佳肴,或给客人生吃,或交钱代替,客人不吃,作为“看盘”。餐桌装饰“观菜”起源于一种古老的礼仪,所有的菜集都可以吃。但后人曲解了古礼的本意,不吃而只看,无疑是极大的粮食浪费。此外,宋人的饮食过于精致和创新,他们热衷于装饰和雕刻食物。他们对食物精雕细刻,做出巧妙的造型,难免造成食物浪费。司马光认为天下取果饵,雕之,绿之,认为是“以眼还眼”的做法,不值得称道。   

  

  面对宋代日益严重的饮食奢侈浪费现象,一些有识之士有所警觉,呼吁节俭饮食、倡导节俭饮食风尚的人不断涌现。尤其是文人集团,以笔为器,以文为据,劝诫、警示   

  

  “俭德为常”“奢恶为大”。宋代文人从“节俭养德”的角度提倡节俭,反对奢侈。罗大靖指出“节俭的好处不是唯一的目的”,并从节俭、修身、养性、养性、养气等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他特别强调节俭不是贪婪和不道德,也是道德修养,大力提倡“戒奢从简”的生活理念。“节俭使你出名,但奢侈会打败你。”节俭是美德的基础,作为判断个人美德的重要标准,逐渐深入人心。吕蒙正出身贫寒,当上首相后,他重视食物,尤其是鸡舌汤。一日游下来,看到园子角落里堆着鸡毛,随行人员趁机提醒我:“一只鸡一个舌头一个耳朵,你做个汤用几个舌头?唐凡什么时候吃饭?”吕蒙正后悔了。从此,他不再吃鸡舌汤,及时检查自己的德行。南宋大臣李纲贡献突出,但私藏颇丰,饮食生活奢靡。“每位客人都会有一百道菜;见面,便厨散数十担”,因此被人诟病,世人认为他铺张浪费,有不配为德之嫌。   

  

  皇帝作为整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和领导者,承袭天命,治理百姓,其一言一行都能为百姓树立榜样。有人认为皇帝的饮食习惯不仅关系到个人美德的培养,还关系到国家的兴衰。用节俭来劝诫皇帝是相当普遍的。北宋名臣范祖禹认为“古代皇帝王铭以俭为德,以奢为大恶”,劝皇帝节俭为德,忌奢。韩琦曾建议仁宗皇帝谨防“内忧”,涉及“过度开支奢节,布施无常”(卷69,《东都事略》)等。苏轼提出作为君主,“广用不如贱用”,提倡节用(《东坡应诏集策别》)。曾巩也有类似的观点,在谈国用时主张节俭为先,说“用之有节制,则天下穷,其富易达”《元丰类稿议经费》。南宋大臣胡荃描述了《经筵玉音问答》年与孝宗的宴会对话。席间,孝宗提到“玉子”好吃但需节食,大加赞赏:“陛下对皇上很珍贵,但节食如是,尧舜真是脱胎换骨”。邵初年,光宗即位,彭贵年对他南迁以来面临的尴尬局面做了分析。他强调国家之所以困顿,军民之穷,士大夫之骄,皆始于“奢”字,“奢生于安逸,安逸生于河南,与日俱增,恐致法败”,并力劝新帝戒奢从简。   

  

  以文人为代表的有识之士,为了达到劝诫和警示的效果,往往夸大因果报应。纵观宋代文人的诗词歌赋,记载因奢侈浪费粮食而遭报应的人比比皆是。《归田录》记载名臣寇准年轻富有,晚上饮酒过度,通宵点蜡烛,导致蜡烛和眼泪在厕所里摔成一堆一堆。生活在真宗、仁宗两朝的杜衍,生活节俭。在任期间,他从来不点官烛,只用油灯。后来,杜衍“活到最后”,寇准却姗姗来迟。   

年却遭南迁之祸,客死他乡。对比之下,欧阳修认为“虽其不幸,亦可以为戒也”,传递出的就是“俭能善终、奢有恶报”观念。洪迈在《夷坚志》一书中多处叙述因饮食奢侈浪费而遭受报应的事例,用“过度奢费必遭天谴”来警诫世人。如绍兴年间,镇江有一酒官,沉湎于饮宴会客,“务以豪侈胜人”,数年之后落魄潦倒,乞讨为生。面对前后际遇的巨大反差,他痛悔不已,承认“天实折磨,何所追悔”。

  

随着对节俭理念、戒奢意识的逐渐认同,宋代士大夫不仅将其视为建立个人良好品德形象的要求,而且强调家风节俭朴素是子孙后代福泽不衰的重要保障。名相寇准作风奢侈,子孙后代“习其家风,今多穷困”,被作为奢侈败家的典型,成为士大夫自我反思和规劝教育后人的案例。司马光在《训俭示康》中列举了诸多奢侈浪费而导致家道衰落的事例,明确提出“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意在劝诫后人谨守节俭之道,避免沉湎于奢侈浪费的生活风尚,这句话逐渐传播开来并成为后世宣扬节俭理念的警句名言。不仅如此,他在生活中也厉行节俭,以身作则,讲学期间亦只“一杯、一饭、一面、一肉、一菜而已”,饮食相当简朴(《江行杂录·说纂七》)。陆游在《放翁家训》中谆谆教导后世子孙,凡饮食但当取饱而已,“彼多珍异夸眩世俗者,此童心儿态,切不可为其所移,戒之戒之!”个人和家庭之外,乡里地方在树立乡约规范时,同样将节俭作为重要内容广为宣传,教化乡里。乡贤吕大钧在《吕氏乡约》中明确提出所谓德行“不修之过”,其中即有日常用度毫无节制,过于侈费以致“不能安贫而非道营求”,具有潜在的损身败家风险。再如时人舒岳祥所谓“粗茶淡饭是家风”(《阆风集》卷2)等安贫乐道理念都成为规劝乡民谨守节俭生活作风、稳定社会秩序的箴言。

  

总体来看,面对饮食奢侈浪费现象,宋代士大夫从个人、家庭、乡里社会乃至国家兴亡的角度进行阐释,宣扬戒奢从简的生活理念,努力营造“俭以养德”的社会氛围。经过不断的宣扬与倡导,广大民众逐渐接受“节俭为美”的德行规范。“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朱子治家格言》)等成为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信服遵循的至理名言,时至今日依然发人深省。

  

(作者:纪昌兰,系信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宋代宴饮研究”〔20FZSB029〕阶段性成果)

免费咨询
免费获取加盟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