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茅台酒瓶“红飘带”引人注目,是装饰品吗?品酒师一席话,懂了
“它给人的印象是一个系着红丝带的白色直瓶子”。
这是卡慕法国总裁让-保罗在谈到茅台酒时做出的评价。然而,了解品牌知识的人肯定会理解这一点的稀有性:
能把品牌打造成一个特定的符号,并保留在人们的脑海里,就意味着品牌的成功。
就像一只大熊猫的形象,不需要文字解释,不需要知识普及,就能代表“中国”一样,要人为打造这样一个“品牌符号”,绝非易事。
这个“白瓶子”和“红丝带”的组合有过什么辉煌的历史?
我们先说说,没有它们时,发生的“尴尬事”。
茅台走向世界的时间比很多人想象的要长。
1915年,民国时期,中国还没有经历一场现代战争。“闭关锁国”被迫结束后,大国面向世界,开始“出丑”。谈国际地位恐怕就是一个简单的字:没有。
但茅台酒出现在巴拿马世博会,带着中国酒文化的博大精深,试图展现一个不一样的中国。
然而,来来往往的外国人根本没有注意到展览中的茅台酒。除了国力差距,还有更重要的一点。这瓶茅台酒太不显眼了:
"一种带有圆形喇叭口的黄色陶瓷釉."
形象地说,就是一个“瓦罐”。
最后代表团“怒摔酒瓶”,让茅台酒的香味扩散开来,惊艳中外。
后来茅台酒的瓶子开始不断更换。从民国初年的彩陶圆罐,到小口的圆柱形釉陶瓶,到1966年,广西桂林生产出象牙玻璃瓶,成功替代了土陶。
而1950年前后,茅台酒瓶开始有了新的搭档“红丝带”。
“红飘带”从最开始,就不是装饰品,从来不是。
“出生”的年龄这么早。在那个生产资料紧缺的年代,它的存在更多的是代表“中国”的符号。
从1915年开始,一直以“国酒”身份走出国门的茅台酒,被系上一条红丝带,像喜庆的“红绸舞”,代表着中华民族,“中国最好的酒”。
从一开始,“红丝带”的“中国红”就是取代不那么高级的“瓦罐”的中国“符号”。
随着包装的不断更新和改进,茅台酒终于在1986年6月以“稀贵”包装获得了亚洲包装鉴定会的“亚洲之星”包装奖,并在1989年获得了首届中国葡萄酒包装装潢超级金杯奖.
可以说,茅台酒的包装是紧跟茅台酒走向世界的,也可以说,茅台酒之所以能成为“国酒”,离不开这两条红色的飘带。
“红飘带”代表着国酒,难道不怕所有酒都系上“红飘带”?
当“红丝带”可以代表“国酒”的时候,自然和很多白酒品牌想用“红丝带”蒙混过关的出现不是同一时期。
曾几何时,“红丝带”很简单,只要大气就是中国的。
现在,“红丝带”已经做了细节防伪。不仅不容易被模仿,甚至成为了辨别真假茅台的“试金石”。酒庄品酒师分享了其中的奥秘:
茅台酒厂的员工号,印有员工号,可追溯到生产者,记录在档案中,当天生产过程中会记录员工号,可作为“追溯责任”的凭证。
同时,如果上面没有编号,可以认定为假的;如果你有一个数字要查询,可以确认是真是假。
做工很难,很难模仿。无论是胶带上写的“中国贵州茅台”还是“世界名酒中国”,其印刷工艺都比较特殊,不容易完全模仿。基本上可以看出真假给员工做测试。
“红丝带”变成了十字架
文化、跨地域,识别“国酒”茅台的标志。一根看似不起眼的“红飘带”都充满着学问,看完,是否觉得买瓶茅台并非易事,不仅要有钱,还得会鉴定,其实好酒不仅有茅台,还有很多值得一尝的白酒。
行家喝酒,也不是说天天喝茅台,他们最看重的其实是产区、酒质、口碑以及性价比。
特别是近十年来,白酒产区越来越被行业看重,因此产区也是白酒品质形成的关键。
继宜宾、绵竹和泸州之后,“邛崃白酒产区”也成为了识别白酒酒质,是否优良的标志,这里是中国基酒之都,好酒也很多。
独特的勾调工艺,采用传统工艺酿造,堪称浓香之都,如今邛崃的生活在老酒圈广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