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茅台酒厂成立70年,蒸酒、烘酒、磨曲、腐坏四张文物级照片成为茅台酒厂成立初期的历史见证。
这四张图片分别是50年代茅台酒厂工人照片、50年代茅台酒厂烘酒炉照片、50年代茅台酒厂制曲厂照片、50年代茅台酒厂酒糟照片,目前作为一般文物收藏在茅台集团档案馆。
茅台酒厂成立之初,生产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工人的工作环境也很恶劣。房子和工厂办公室基本都是土墙和木头做的。有的甚至用废酒瓶砌墙,糊上黄泥。一些屋顶覆盖着冷杉树皮和油毡。
没有生产供水系统,工人在寒冷的冬天仍要下河取水、烘酒,脚经常冻伤、皲裂;6月大热天,没有通风设备。晾房里的酒醅在热气腾腾的酒糟中自然冷却、翻面、糙化,在燃炉前加煤。谷物、煤等的生产。靠劳动者的肩膀,有时还要开荒种地,以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
茅台有这样一句顺口溜:“背在背上,手放在肩上,肩放在肩上。”这些都是当年劳动生产的真实写照。
这四张照片生动地展现了当时茅台落后的生产设备和恶劣的生产环境。然而,即使是在这样落后恶劣的生产环境下,在这样一个手工小作坊的运作下,依然生产出了世界闻名、余香绕梁、回味悠长的茅台酒。
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下,茅台人“遇水就削山造桥”,对一系列生产设备进行了改造:1957年使用自制鼓风机后,冷却时间缩短,劳动强度降低。1960年初,工厂自制了电蒸馏器来粉碎酒糟,提高了工作效率。
1968年,人们进行了一次大胆的尝试,用蒸汽来蒸烤葡萄酒。后来这一成果推广到全省白酒行业,使白酒生产失去了用锅烤酒的落后方法。
1977年,自行设计安装了3吨行车和活动甑,改善了下窖、升窖、下甑等繁重的体力劳动过程,在酿酒生产中开始失去了背负酒醅的繁重体力。
行车的使用节省了劳动力,降低了劳动强度,缩短了作业时间,节约了能源,把茅台人从祖祖辈辈驮骆驼、手工磨的困境中解放出来。将原始的手工操作和繁重低效的体力劳动升级为半机械化和机械化操作。
一代又一代的创新,聪明勤劳的茅台人以自己的发明创造走出了一条传承创新之路,始终发扬“艰苦奋斗、团结拼搏、传承创新、争创一流”的茅台精神!
来源:中国酒文化城
作者: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