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哥智洋国际行销顾问机构 于斐
是坚持原有的酒文化,还是摆脱它的束缚,这是一个问题。
其实让人矛盾的不仅仅是酒的饮用方式,还有酒文化的起源和年份。
进口葡萄酒品牌在国内打造品牌的时候,都在强调自己的酒庄,自己的酿造工艺,但是消费者很难记住那些嘴的产地和酒庄名称。
而且很多时候,不同的酒庄,不同的酒,只有细微的差别。如果你不是品酒专家,很难体会到不同葡萄酒的细微差别,并乐在其中。
品牌是什么?
如果品牌得不到消费者的认可,那不是自娱自乐吗?
不难看出,很多酒类从业者都在盲目跟风,处于集体无意识状态。
如果大部分消费者都很难体会到不同葡萄酒之间的细微差别,为什么还要投入大量的资源来强迫消费者培养味蕾对葡萄酒的敏感度呢?
所谓营销,不就是用产品去适应消费者吗?
但谈到葡萄酒,消费者正在适应这种产品。
就算消费者需要教育,但是这么多年教育都失败了,说明这条路不通。
如果有一天,消费者、企业、行业能够在波澜壮阔的概念营销中共同健康进步,就可以说明我们在熟练运用营销手法的同时,也有追求理性成功的智慧。
除了品牌,现在的酒大多不善于根据情感体验和功能需求来编故事、讲故事、卖故事。除此之外,渠道也是目前酒类运营中比较混乱的部分。
事实上,到目前为止,中国仍然没有真正有活力的葡萄酒终端运营商。
进口酒在国内快速消费品主渠道没有话语权。在许多情况下,酒后有酒。
无论是餐饮渠道还是超市连锁渠道,酒基本都在延续白酒的路径。
甚至在很多酒品牌都在谈论的晚会节目中,因为它的混乱而变得不靠谱。
此外,还存在西餐厅消费规模小、团购不稳定、B2C模式局限、消费者不认可等问题。
其实如果嫁接在互联网上,葡萄酒做电商是一个非常好的思路,但是易碎的酒瓶让葡萄酒的物流成为一个硬伤,成为葡萄酒电商的瓶颈。
葡萄酒推广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我国还缺乏葡萄酒评级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很多时候葡萄酒的等级是自说自话;在渠道建设方面,90%的葡萄酒进口商基本都是采用比较原始的招商代理的方式,有些葡萄酒进口商甚至对加盟连锁等先进的商业模式一无所知。
此外,葡萄酒行业尚未建立从业人员专业认证体系。国际职业认证进入中国才两年,专业人才极度匮乏。
这些都是限制葡萄酒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
葡萄酒行业一直在变化,就像葡萄酒行业的发展逐渐分为新世界和旧世界一样。
旧世界对天然、手工、木桶酿造和储存的重视,以及苛刻的品质条件,最终被新世界的工业化、不锈钢塔发酵,以及酿造方法所改善,这或多或少说明了葡萄酒行业也在应对市场的变化。
世界上的新酿酒师正在通过实验调整他们的葡萄酒以适应消费者的口味。他们不再像旧世界那样保守矜持,而是自己决定生产什么样的酒,以文化为名,骨子里透露着一种傲慢。
著名品牌营销专家于飞老师指出,善于体验讲故事,就是把消费者与产品之间的关系和体验以故事的形式表达出来,让消费者乐在其中。
另外,酒的文化品牌是不能丢的,但不是所有的酒品牌
打文化牌。目前,国内葡萄酒市场上不同层级的品牌没有分隔开来,都在打文化牌,讲究产地,讲究酒庄文化的背书。
事实上,真正需要打文化牌的是那些高端葡萄酒品牌,比如顶级葡萄酒拉菲、拉图,它们的消费对象是对价格不太敏感、掌握了葡萄酒的品鉴方法、有着特别偏好的葡萄酒爱好者。
而更多的葡萄酒品牌应该跳出传统葡萄酒文化的窠臼,回归其快速消费品的本质。
如果葡萄酒回归快速消费品的产品定位,不谈文化,只谈使用价值,谈葡萄酒特有的减肥、美容保健功效,又将如何呢?
国内的葡萄酒企业为什么在做市场培育和消费者教育的时候,不从更能引起消费者关注的健康、养生、美容等角度入手,而非要从繁琐到让人厌烦的葡萄酒文化入手呢?
1991年,美国一家电台重点介绍了葡萄酒的神奇功效,葡萄酒含有抗氧化剂,可以抑制细胞衰老、改善人的心脑血管状态、预防癌症,葡萄酒立刻成为“健康食品”,在美国市场的销量上升了44%。
著名品牌营销专家、蓝哥智洋国际行销顾问机构创始人于斐老师在清华大学实战授课时指出,消费升级已不再是产品功能和服务水平升级,更重要的是消费者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的升级,人们需要找到自己的存在感和圈层。
现在的消费者购买商品基本上是从原来的功能性消费---品牌消费---体验式消费---参与式消费这样一条价值链展开的,他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注重感官体验、交互体验、浏览体验、情感体验、信任体验。过去,我们的企业把用户抽象化,每个用户都是数字;未来,我们的企业必须把用户具象化,每个用户都是故事。
因为一个企业,再好、再多的文化背景和资源,如果,不能通过有效的营销方法转化为自身品牌形象,那都是浪费。
因此,就要把企业的文化底蕴原材料,经过精心、精准、精细的营销深加工成围绕生活方式展开的品牌故事,并放进品牌建设中去,这样才有竞争力。
为此,企业要有造物、造势、造人的能力。
要么开创社会话题,要么融入社会话题,很重要的方法是如何引爆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