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复制营销专家苗庆贤的观点:“这几年,我们本土的企业,技术和生产比拼,进步很大,很多都走在了世界前列:我们的航母下水了,大飞机下水了,高铁席卷全球,移动支付让外国人惊呼;在乔布斯生前并不看不起的中国市场,华为的份额也超过了iPhone。
“但恰恰是那些没有技术含量,或者无法通过压缩生产成本来塑造竞争力的行业。那些需要通过营销塑造差异化,需要品牌带动的行业,我们一次又一次的输了,很可怕:奢侈品、服装、纸尿裤、化妆品、日化、食品中的奶粉、婴儿辅食、糖果、饼干等。基本都被碾压了。虽然本土饮料企业有娃哈哈、农夫山泉、加多宝。然而,它也受到了乐儿、红牛、康师傅等的压制。长期以来,只有具有地域保护或文化壁垒的行业,如烟酒茶奶等,本土企业才能占据稳固的领导地位。”
这是苗青贤在文章《营销这一行,到底有多专业》中的观点。一直收藏只是为了反复看这句话。
苗青贤说的话我也有同感,但是没有他说的那么清楚。
中国的高科技,一个个在突破,甚至成为中国的名片。而缺乏技术含量,纯粹在营销领域的大众品牌营销的突破才刚刚开始。当然,这里说的品牌都是可以和跨国品牌抗衡的品牌。
“硬道理”与“软道理”
高科技品牌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两大短板。
高科技,门槛更高,难度应该更大。虽然高科技也需要国家的整体实力,但两枚炸弹爆炸,一颗卫星上天,一艘航母下水,世界都会认可这个突破。高科技才是“硬道理”,“硬道理”更容易说,就看你够不够硬了。
中国已经是大众消费品生产大国,很多跨国品牌都在中国贴牌,甚至很多奢侈品。可以生产,但是贴上自己的品牌,不仅在欧美,在中国自己的消费者中也有很长一段时间。
为什么?因为品牌不是“硬真相”,而是“软真相”。真应了营销人员常说的:认知大于事实。
不过,好在大众品牌的突破已经开始了。自李宁国潮以来,服装行业实现了跨国品牌的逆转。
这两年轰轰烈烈的火林,也让汽水行业出现了逆转。逆转需要时间。过去时机未到,现在是逆转的临界点。
再来说说品牌的“软真相”。
品牌是一个大家族
品牌,在商业上,指的是企业品牌。比如苹果,华为,可口可乐,这些都是企业品牌,品牌的主体是某个企业或者某个企业的产品。
谈品牌,不能孤立地谈企业品牌。因为品牌是一个大家庭,品牌的主体很多。
国家品牌、行业品牌、区域品牌、企业品牌和个人品牌。品牌的主体是国家、行业、地区、企业和个人。这是一个相互关联的品牌组合。你想出任何一个单一的说法都不一定能说清楚。
国家,中国,美国,日本,韩国,瑞士,越南…每个国家都有一个品牌形象。世界上有民族品牌。
中国的鞋子、德国的汽车、美国的NBA、瑞士的军刀、中国的乒乓球、巴西的足球……一个国家与一个强大的产业相关联,就构成了一个产业品牌。
华尔街、好莱坞电影、硅谷高科技、巴黎香水、义乌小商品、内蒙古乳制品……一个地区与一个优势产业结合起来,就形成了一个地区品牌。
华为、小米、苹果、可口可乐、袁琪森林……这些常被提及的品牌其实都是企业品牌。
乔布斯、马斯克、任、姚明、……这些都是有号召力的个人品牌和知名品牌。
贫瘠的土壤不能种植庄稼。以上五个品牌体系构成了一个相互依存、循序渐进的过程。
有些是农作物,有些是土壤。
区域品牌
中国首先崛起的是区域品牌,而不是企业品牌。
什么是区域品牌?是一个地区的同行,集体开创一个行业(品类)品牌。
温州打火机、温州纽扣、义乌小商品都是区域品牌。到现在也不知道这些地方都是哪些名牌企业。然而,这些领域的行业优势是众所周知的。
区域品牌的命名特点是:区域名优产品的类名(行业名)。
区域品牌不是某个企业的品牌,而是某个行业、品类的品牌。
这些企业聚在一起,即使规模很小(长尾),只要形成整体规模,就会形成交易市场。比如义乌小商品市场。
浙江经济发达,在于每个市县都有产业集群,集中了国内各大企业从事这个行业。
中国经济的特点是,它是一个相对发达的地区,要么有大型企业,要么有产业集群。
河南GDP长期排名第五,和很多人印象中河南落后不一样,因为河南有200多个产业集群。比如国内80%的钢卷尺企业都集中在一个县的一个乡镇。
没有著名的大品牌,但是集体形成了一个行业(品类)品牌。集群内部分工就像一个分工有序的大公司,每个企业只从事某个专业领域。
在某些时候,通常会有一个或多个大企业在产业集群中崛起,成为知名品牌。
区域品牌早期在国内很知名,到了某个时候可能在国际上也很知名,比如华尔街金融,好莱坞电影,义乌小商品。
产业品牌
其次崛起的是产业品牌。
什么是产业品牌?就是一个国家的同行,集体打响一个行业(品类)品牌。
产业品牌的特征往往是:国家+品类(行业)。如中国服装。产业品牌是一个国家某个行业的品牌集体形象。欧洲人讲起中国的优势行业如数家珍,但说起有哪些知名品牌就不知道了。
产业品牌与区域品牌的相同点是:品类优势或行业优势。
不同点是:产业品牌往往以国家闻名,区域品牌往往以地区闻名。中国服装与华尔街金融,一个是国家,一个是地区。
小国家,往往在某个或某几个产业有名,如瑞士,就有瑞士钟表、瑞士金融、瑞士军刀。我在欧洲旅行时买的瑞士军刀到底是什么牌子,至今不知。我只知道买瑞士军刀就行。
改革开放以来,日本首先影响中国的是两大产业,即日本电影电视、日本家电,后来是日本汽车。这就是品牌集体形象。
韩国崛起,影响中国的是韩剧、化妆品、服装、家电、手机。
在世界经济分工体系中,只要有几个优势产业,就会形成全球影响力。
国家品牌
国家品牌这个概念,讲的人不多。但世界上真的有国家品牌榜,跟世界品牌Top100相似。
品牌,就是世界范围内对一个国家的人、物、事的认同度。比如对护照的认同度,国民人设。当然,也包括对整体产品的认同度。
国家品牌的形成有下列三条路径。
一是综合国力,包括政治、经济、军事。这是大国的专利。
二是位于发达经济区圈。如欧洲的小国,由于欧洲整体是发达经济体,欧洲小国也被高看一眼。
三是国家崛起,部分产业品牌有知名度,如韩国。
中国企业走向世界,并不是企业品牌走向世界,而是区域品牌、产业品牌集体走向了世界。欧美虽然不认同中国企业品牌,但认同Made in China。
当中国无数区域品牌、产业品牌走向世界时,中国的国家品牌已经位居前列。
国家品牌位居前列,企业品牌就有露面机会了。
个人品牌
个人品牌,并非个人的事,同样与品牌组合相关。
巴西是足球强国,巴西足球明星,哪怕是三流、四流甚至不入流,到中国也容易获得媒体版面。这是产业品牌加持个人品牌。
中国篮球不尽如人意,但自从姚明到NBA,身份和身价就不同了,打上了NBA的烙印。NBA是美国的产业品牌,加持了姚明的个人品牌。
好莱坞明星,很容易世界闻名。中国顶级明星,在欧美走红地毯也不一定有版面。
美国的专家是怎么走向世界的?一个专家写了一篇受欢迎的文章,马上有出版社邀请扩展成一本书。然后,授权世界各国出版不同文字版本。再然后,注册网站,成立咨询公司,在世界各地开展咨询活动,就成了世界级专家。
因为有国家品牌的加持,美国专家的运营变成了一条产业链。美国知名人员的运营,可能与此类似。
也许有一天,中国的专家也会有这个待遇。等待中国的国家品牌崛起吧!这是强大国家专家的专利。
企业品牌
企业品牌承载的土壤是:国家品牌、产业品牌、区域品牌。
王思聪有名,是因为他生在“王首富”家里,承载着“王首富”的血统。
企业品牌,除了自身的努力外,还有国家品牌血统、产业品牌血统、区域品牌血统。
珠宝行业、化妆品行业、服装行业,曾经有多少企业起一个洋名字来“傍品牌”,就是希望消费者混淆血统。
有血统的品牌,有先天优势。报载,某个美国汽车品牌在中国的形象还挺时尚,但在美国就是个爷爷辈的“老爷车”。
某服装自称国际品牌,主要市场在中国。其网站只有中文。这就是利用了所在国的品牌血统,再加上信息不对称。
因此,品牌不是一个企业的事情,还是一个地区(区域品牌)、一个行业(产业品牌)、一个国家(国家品牌)的事情。
有人可能说,这是品牌血统论。当然,顶级品牌就是讲血统的。世界品牌Top100,绝大多数位于欧美日韩,现在有中国的了。企业品牌不仅出身要好,自身还得努力。
好多年前,当某些专家痛心疾首于中国品牌不争气时,我就说,只是时候没到而已。
中国企业走向世界,大致是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不认中国品质,但认中国价格。这个阶段拼的是廉价。
第二阶段:认中国品质,不认Made in China。也就是说,认同中国的产品物美价廉,但不认同中国制造。
第三阶段:认同Made in China,不认同中国企业品牌。产业品牌厉害,企业品牌不行。
第四阶段:认同中国品牌,不认同中国高端(象征品、奢侈品)品牌。
目前,世界对中国品牌的认知,正在从第三阶段向第四阶段转化。
一个国家,品牌成长的四阶段,正是区域品牌、产业品牌托起了国家品牌,国家品牌托起了企业品牌。
这是企业品牌崛起的真相。
在不同国家的品牌竞争中,品牌是什么?
谈到国家品牌崛起时,我们要谈另一个目标问题:在不同国家的品牌竞争中,品牌是什么?
这就像问同一个人:毕业于中国排名第一的大学,与毕业于美国排名第一的大学,哪个更厉害?
或者说,假设同一个人,拿着不同国家的护照,哪个更容易通行世界。
这个问题,美国还真有两位教授做过研究。比如,美国一个品牌,在越南生产(贴牌),然后向中国销售,那么,品牌力是否有变化?
当然有变化。因为消费者对美国与越南的国家品牌认同度是不一样的。所以,企业品牌认同度中,掺杂着国家的认同度。或者说,没有国家的认同度,很难有品牌的认同度。
当我们谈品牌崛起时,就涉及对欧美与中国的国家品牌认同度问题。
改革开放初期,面对跨国品牌和中国品牌,中国消费者在消费能力范围内,对哪个国家的品牌认同度高呢?当然是跨国品牌。这是因为消费者仰视欧美,仰视欧美品牌。
同样,当欧美消费者在消费能力范围内,对哪个国家的品牌认同度高呢?当然也是跨国品牌。因为消费者俯视中国,俯视中国品牌。
谈跨国品牌时,我常用的一种说法是,品牌是心理上的仰视。换句话说,品牌链也是鄙视链。消费者对不同国家的品牌厂商,心里感觉是不一样的,大致有仰视、平视、俯视三种。
改革开放之前,中国消费者整体上仰视欧美,所以只要进入中国的欧美品牌,就是名牌。这是国家品牌、产业品牌决定的。
反转发生在近几年,“90后”消费者在心理上已经开始平视甚至俯视欧美,这就是自信。因此,才有前几年李宁以国潮引领的中国服装品牌反转欧美品牌的现象。
近两年,元气森林突飞猛进,有人称此为与可乐的对决,其实还是消费者如何对待中国元素与西方元素的问题。
高科技是硬实力,大众品牌是软实力
区域品牌,产业品牌,国家品牌,企业品牌,这是品牌崛起的顺序。
国家品牌崛起有硬实力和软实力之分。硬实力就是政治、军事、高科技等,这是硬碰硬的,差一点就不行。高科技就是如此,比如,中国的高科技除了美国之外,已经很亮眼了。有了高科技,不服也不行。
有了硬实力,软实力就会逐步跟上。
软实力就是话语权,特别是价值观的话语权。比如,什么是流行、时尚,什么是高端。大众消费品的高端、品牌力,其实就是价值观能力,就是软实力。
可口可乐走向全球就与二战相关联,这是软实力跟进。但是,软实力与硬实力相比有时间滞后效应。虽然有了硬实力,但不一定让人服气。比如,虽然美国二战后GDP占全球56%,这是硬实力,但真正获得全球话语权,还是因为1956年苏伊士运河事件,英法在埃及面前落败,英法这些老牌强国才彻底成为美国的小跟班。
在全球品牌榜,美国占据高科技榜,中国在高科技榜也有一席之地。但在大众消费品领域,美国并非有绝对的统治力,欧洲、日本企业也不少。
中国的高科技是硬实力,但大众品牌是软实力。两者有时间滞后性。一是中国的高科技露头时间不长,领先度不够。所以,大众品牌的跟进有点滞后。
二是国内率先反转,然后国外跟进。“90后”消费者对待国内外大众品牌的心态率先发生变化,真的像主流媒体评价的有了“国家自信”“文化自信”。因此,像服装领域的国潮一样,更多行业(品类)中国元素受到尊崇,掌握中国元素的企业获得话语权,就是中国品牌在国内的反转之日。
但是,不要奢望大众品牌在国外很快显示软实力。这不仅与硬实力相关,还与实力支撑的历史相关。美国1895年的GDP就已经超过英国,二战美国又是大赢家,但欧洲老牌强国对美国服气也用了很长时间。
欧美国家近期虽然疲软,高科技日渐落后,但在奢侈品领域却仍然很厉害,就是因为硬实力的历史足够长。
鸦片战争之前,除了曾经高光的历史,清朝的硬实力已经明显落后。但是,当时的奢侈品,如瓷器、茶叶、丝绸等仍然在欧洲大受欢迎,并且成为当时清朝对欧洲贸易出超的主要原因。
大众消费品品牌,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体现。不是一个企业的问题,而是一个国家的问题。回到文章的主题,做高科技难还是做大众品牌难?高科技是硬实力,品牌是软实力。实力的显示有顺序。
大众消费品的品牌路径
中国大众品牌不行,但怎么出现了世界级规模的大众消费品公司?
品牌分两类:一是知名品牌,二是溢价品牌。
一类品牌,同样的价格,比竞品卖得更多。知名品牌就是这一类。这类品牌,竞争的焦点是性价比。毛巾、牙刷就是这一类。中国率先突破的就是知名品牌,在国内知名就行。
另一类品牌,同样的品质,卖得更贵。这是溢价品牌。服装、化妆品等相当多的大众产品属于这一类。
溢价品牌所属的行业,通常称为象征性行业。就是除了有指标描述的品质参数外,还有品牌象征性。买个LV包,关键在于LV这个小牌牌。
品类的属性是可以变化的。比如家电,20多年前在中国是象征行业,那时候,宁愿吃3年咸菜也要买比国产品牌贵1000多元的彩电。现在,家电早已失去了象征性,进入性价比竞争。
象征性,就是除了产品的使用价值外,还象征着某些东西。购买的时候,象征性很重要。在中国发展的过程中,很多曾经象征性的行业跌入普通性价比的行业。世界品牌Top排行榜,一部分是高科技,另一部分就是象征性品类。
品质是自己用的,象征性是给别人看的。说白了,就是用物给人增值,用品牌给脸上贴金。
因此,做中国的行业老大(规模),随着中国消费者的变化逐步进行结构升级(结构),等待中国的强大(话语权),走向国际给世界贴金,这是大众消费品的品牌路径。
(刘春雄,本刊高级研究员,郑州大学管理工程学院副教授)
编辑:王玉
- 上一篇:蚌埠杜康酒经销商,蚌埠杜康酒报价
- 下一篇:加盟华致酒库一年能赚多少,加盟华致酒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