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台酒的包装是茅台酒生产过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包括包装工艺的操作、酒瓶形状和质量的提高、酒盒的设计、纸箱的设计、包装箱的改进。
茅台酒生产过程中运输和包装的不断改进,经历了一个从手工操作到半机械化、半自动化的发展过程。
过去,茅台酒的包装和灌装是人工完成的,以漏斗和葡萄干(容量为500g)为工具。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它被改进为使用木制圆形托盘来搅拌葡萄酒。这个推车托盘分为上下两层,可以旋转。上层每隔一定距离打几个漏斗,下层与漏斗相对放置酒瓶。工人们一边打酒,一边取瓶装瓶。这种方法劳动强度大,成本高,费用高。
1954年11月,茅台酒厂的生产单位由一炉、二炉、三炉、四炉、包装组、马房、磨房组组成。1956年,全厂分为生产、供应、包装三个车间。包装车间占地约200平方米。
1979年初,厂领导到北京东郊的酒厂参观,看到喷射式灌装机装瓶,既省力又省酒,当即订购了一台。灌装机为气动喷射定量杯式(北京昌平酒厂生产)。
1979年8月,贵阳红星机床厂(后更名为贵州环星实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半自动灌装机,正式取代了推车托盘的手动敲打。贵阳红星机床厂技术人员和业务主管多次来厂指导维修,并根据使用情况对灌装线进行更新改造。后来茅台酒厂安装了红星机床厂的新灌装线和压盖机。
洗瓶时,为了保证瓶子的清洁度,包装工用手电筒和小灯泡手动照亮瓶子来检查瓶子。1975年9月,采用了荧光聚光瓶,取代了传统的手工小灯泡的方法,减少了返工。
1980年实行包装半机械化生产,有效提高了包装的质量和效率。
1982年,由动力车间设计,技术人员在包装车间安装了茅台历史上第一条简易生产线。从图片上看,面对传输速度的突然加快,女工需要更多的训练时间来适应传送带。
然而,与八年前拍摄的场景相比,将生产线引入包装车间,不仅改变了过去分散的作业状态,还通过向标准化作业靠拢,缩短了这个地方与现代化工厂的差距。直到今天,茅台有流水线的工种仍然只在包装车间。
以前包装用瓶子洗完之后,用特制的竹篮和塑料筐倒扣排水。后来用甩瓶器把它甩干。但抛瓶器高速旋转,震动大,容易损坏瓶口,消耗大量瓶子,放瓶取瓶困难。1983年,包装车间设计的链式滴瓶输送机经厂部批准投入使用,取代了耗瓶量大、劳动强度大的抛瓶机。
包装盒也在改进。同年5月,重庆制造的液压自动装箱机首次在装箱车间使用,结束了手工装箱的历史。
1990年底,新的2000吨/年包装车间开始建设。最初的包装车间是建在赤水河边一个车间的两层木楼里。1993年2月,工厂的包装车间搬到了茂源宾馆对面的新址。3月21日,新包装车间正式投产。
由于当时安装了Xi安生产线,试生产失败,因为生产线不适应茅台酒的实际包装。包装车间再次联系贵阳红星机床厂、湖南长沙食品机械厂、江苏扬州洗瓶机厂等厂家,索要数据。单身马奇
1999年1月,包装与材料转移班成立。5月16日,山东安丘姚郁机器厂生产的第一台高精度定量灌装机投入使用,精度控制在3%以内,大大降低了酒的消耗。
2004年,包装车间克服困难,在设计年产2000吨的生产车间包装了7100吨茅台酒。
2004年12月,新产区茅台酒20000吨包装车间投产,成立第五包装班。
茅台酒包装年产量逐渐增加,最高包装容量50年代50多吨,60年代90多吨,70年代200多吨,80年代800多吨,90年代3000多吨。2000年为3970吨;2005年为7908吨;2007年包装茅台酒15479.5吨。
资料来源:综合整理自茅台酒厂出厂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