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观点认为“买卖是最好的保护,使用是最好的传承,分享是最好的交流。”越来越多的传统手工艺人和非遗传承人在短视频内容平台上创业、就业、增收。
竹编、扇面、铜雕等传统小众工艺产品通过Tik Tok电商触达全国用户,拓宽了销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找到了自己的消费群体。
“只做一件事,那就是传承”
东阳的竹编和浙江东阳的木雕一起,是具有代表性的传统工艺,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在一寸见方的面积内,120根细细的竹丝可以编织成精美的竹编工艺品。2008年,东阳竹编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竹木双修》中的东阳竹编传承人何,多次随父亲前往故宫修复文物,修复了倦勤书房、福旺阁,以及宁寿宫花园中的宝座、折扇、屏风等文物。
何的继父是竹编从业者,父亲何福礼是东阳竹编国家级传承人,何是东阳竹编第三代传人。
何说他这辈子只做了一件事,就是做了30多年,从小到大,从国有单位到建立个人工作室。
与普通竹编相比,东阳竹编的特点是一体化,用途很多,包括艺术摆件、日用品、家具等。一件制作精美的竹简作品,蕴含着复杂的技法,其背后的含义是静态的图文难以完全展现的。
对于何来说,如何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东阳竹编的魅力,是他的责任和使命。
何在Tik Tok萌发了将竹编和木雕相结合的想法。手工艺品的设计形式、制作工艺和历史背景决定了其艺术和文化价值。相对于图形传播手段,视频处理的必要性不言而喻。
何的《骆驼》、《茶坛》、《大象》、《公鸡》、《猪》、《七彩鹿》、《熊猫饼》等竹编作品,技艺精湛,构思巧妙。
通过Tik Tok的直播还原真实的工作场景,何洪兵展示了自己的手艺,也呈现了自己的作品。何完整地向用户展示了制作工艺、设计理念、气度背后的“匠心”故事。
前四个月,何发布的竹简视频吸引了11.7万网友关注,获赞79.3万。对的长期认真经营,也使何形成了个人品牌。
在何的抖音视频下,总有人问“这么好的东西去哪买?”
Tik Tok的电子商务订单解决了这个问题。
如今,何洪兵通过Tik Tok电子商务为自己的无形资产“代言”。他发现,Tik Tok作为内容载体,不仅可以传播竹编文化,还可以通过电商销售作品,让更多喜欢竹编的人真正拥有竹编作品。
在提高技艺的同时,何还吸引了许多年轻人学习竹编。然而,学习竹编并不容易。从零开始学,至少需要三年,提高自己的技能,甚至需要更长的时间。
何的徒弟有中央美术学院的研究生,也有在国外学习艺术的留学生。他们能不能坚持下来,完全取决于学习和“吃苦”。
对于何来说,收徒弟只是传承竹编技艺的一部分。他更期待自己13岁的儿子,将来能继承家族的使命。
每个周末,何都会教小儿子竹编,希望通过言传身教,让小儿子沉浸在竹编艺术的海洋中
“至于孩子以后能不能‘四代’,现在还为时过早。但是竹编这种技艺是不能被时代落下的。所以我能做的就是不断创作新的作品,让屏幕另一端的网友感受到竹编文化的丰富。”他对洪兵说。
长期伏案工作,何因腰椎间盘突出引起的尾椎老化问题日益突出。“但看到78岁的父亲仍然每天工作6个小时,我更加坚定了做好竹编文化传承的决心。”
他洪兵认为这是一个小d
“扇子创作是我毕生追求”
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空调和电风扇的出现,导致对风扇的需求急剧下降。上世纪80年代,王面临技能人才流失和产品老化的问题,销售每况愈下。进入连续10年每年亏损100多万元的困境,企业滑入低谷,直至资不抵债,面临破产。
面对市场冲击,孙亚庆在90年代最困难的时候接手了王。
孙亚青是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8岁时,他进入王扇子厂学习制作扇子。他一步步干到机械师、车间主任、销售经理、副厂长、厂长、团长,与粉丝结缘超过45年。
目前已有多位著名粉丝相继去世,苏州折扇骨术等部分制扇技艺濒临失传,相关抢救保护工作迫在眉睫。如何做出好的手艺,发现好的东西,是工匠们面临的一大难题。
产品的日常粉丝功能弱化,但科技、装饰、文化功能在不断提升。
星记扇的制作工艺复杂精致,装饰精美。集绘画、书法、雕刻、镶嵌、剪贴于一体,大大提升了扇子的艺术品位。
如何在实用性和时尚感之间找到平衡点,推陈出新让大众分享,满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直是孙亚青最关心的问题。
得益于早年拜师学艺,刻苦学习,博采众长,孙亚青积累了扇子制作的基础和创作经验。
>与抖音电商结缘便是孙亚青的尝试之一。在孙亚青发布的短视频里,匠人在薄薄蔑片上,用细钢丝拉出成千上万个小孔,打开镂空扇片,满屏悠远诗情画意随即展现眼前。
手工艺品的特点,决定了绝大多数品类都很难规模化生产。个人工作室、作坊成为业内常见的生产经营模式,个体手艺人、商家很难让自己的产品被消费者看到。
6月11日,抖音电商在平台内会上线“遇见新国潮”活动,聚焦于有文化艺术价值的品质商品,让消费者在直播讲解中,进一步了解非遗及地方特色文化,激发兴趣,实现从“种草”到购买。
多位非遗大师将参与其中,孙亚青带着九尾狐王星记扇参与了活动,网友评价颇具“匠心”值得购买,是她最大的收获。
孙亚青表示,很多工艺品客单价高,消费者购买决策成本也高,决策周期长。通过抖音兴趣推荐技术,王星记的产品能够被更多用户看到。
去年开始,抖音电商陆续推出不少扶持非遗文化的活动,孙亚青参与了20多场,销售额达70多万,“收获还是蛮大的。一开始我抱着怀疑的心态,认为这种电商平台跟我们有距离,但现在从线下做到线上后,销路更广阔了。”
孙亚青以文创迈步,重视品牌文化资源挖掘,积极开拓线上线下产品市场,凭借精良做工和独特工艺经过不断发展,王星记终于成为杭扇的代表。王星记扇以黑纸扇、檀香扇最为典型,在国内外屡获奖项,向为世人所称道。
目前,王星记杭扇的扇品已达十五大类四百余种三千多个花色,远销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王星记也从一个频临倒闭的企业发展到如今年产值3000多万、年销售达3500多万元,这其中的艰难可能只有孙亚青心里最清楚。
“我对扇子真是情有独钟,也喜欢在平时生活和工作中寻找扇艺元素,从中得到启发和灵感。大家都说我是为扇子而生的人,扇子创作是我一生的追求。”
孙亚青时时刻刻都保持艺术的眼光观察,内心充满着无限的浮想联翩,“艺术创作无止境的,我最好的作品还没出来。”
在孙亚青的理解中,“工匠精神”就是敬业、精益、专注、创新,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享受着产品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文化传承”就是通过传统工艺的过程中的非物质文化的传承。
“在手工艺视频输出内容的过程中,就是通过工匠精神的体现在在做文化传承,用工匠精神感动观者,用文化传承吸引大众。”孙亚青说。
“扎实创新才能打动年轻人”
4月18日至21日,2021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在中国海南是如期举行。论坛主入口处,一幅5米宽10米高的巨大铜壁画吸引着无数人目光。
《万泉归海》这幅专门为博鳌亚洲论坛20周年制作的铜壁画,设计者正是浙江人熟悉的熔铜艺术创始人,庚彩工艺发明者朱炳仁。
朱炳仁也是博鳌亚洲论坛成立20年来,首位代表中国工匠受邀出席并发表演讲的工艺美术大师。朱炳仁的铜工艺作品,把铜工艺从实用到建筑装饰,再延伸到当代艺术,不断升华其文化内涵。
“传播铜文化,让年轻人感受到中国传统优秀工艺文化就在身边。”一直是朱炳仁的信念。
谈到铜文化的传承,朱炳仁认为,模仿、延续技艺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把当代人的思想和理念融合到传统中变革,以年轻人喜欢的视觉表现力方式,把熔铜艺术作品演绎给大众。
朱炳仁和儿子朱军岷、女儿朱嫣红的创作思路始终践行着与时俱进。在抖音上用短视频的形式传播铜文化,便是最佳路径之一。
朱炳仁表示,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快节奏社会,通过几十秒的时间,迅速打动人心很难。在传播过程中,需要遵照信息传播规律,才能吸引年轻人在互联网生态下,更好的了解铜文化。
朱炳仁在抖音上尽可能的推广自己和儿子的品牌“朱炳仁铜”。一开始并不顺利,因为不能迅速吸引年轻人眼球,点赞量寥寥无几。后来经过一系列摸索,不断让视频作品精美精致,关注度迅速提升。
在朱炳仁所有作品中,最耗费精力的是位于杭州的“铜色铜香”“江南铜屋”。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的朱炳仁,节衣缩食、倾其所能、倾其所有,以铜为精华,融合中国传统造型艺术中的绘画、雕塑、建筑、书法等,成就于三千平方米的大宅中。目前这里每年免费供来自各地的上百万人参观,全年无休。
磅礴大气是朱炳仁作品最好的评价。
朱炳仁是中国当代十大铜建筑的总工程师,一人独揽62项铜雕国家专利,创作各类铜雕精品不计其数,作品被海内外100多家权威机构典藏。
朱炳仁以熔铜艺术为契机,与20世纪西方艺术大师达利超时空“对话”,向世界展现中国艺术之美。
通过其抖音直播间,成交过一幅18.8万元的作品――熔铜壁画:《鸟语花香》。朱炳仁表示,借助抖音电商等平台,不仅仅能做到文化传承,更是能为广大年轻人群体提供品质生活新选择,努力引导潮流生活。
作为诠释自己生命的标示,在铜的世界里,朱炳仁充满活力、神采飞扬,也带着虔诚的心情,在追逐五千年青铜文化的长河中,他在所写的诗篇中这样感慨――“但愿铜就是我,我就是铜。”
当讨论传统手工艺保护时,这背后不仅是历史文化的传承,更是成千上万以此为生的匠人。
随着大众物质生活逐渐被满足,精神消费需求被激发,抖音等内容创作与分享平台,在海量用户积累与流量支撑下,借助电商底层技术基础设施托底,正在不断重塑传统手工艺的创作、生产、销售方式。
抖音电商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不断完善平台生态、丰富活动玩法,帮助更多非遗传承人和手艺人变现,助力非遗传承。同时,为广大消费者提供品质生活新选择,为品牌及商家提供市场新增量,努力引导潮流生活新消费。(文/谷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