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认识世界最基本的方法就是对观察对象进行分类。比如,可以按照性别、年龄、职业、地域等对人进行分类。同时,一个酒企也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如地方酒企、国家酒企、省级酒企等。今天,同样的,整个酒水行业也是可以按照一定的依据开展分类。并且只有分类分得好的酒企或专业人士,往往才能更加清晰地看透行业,甚至在此基础上开展产品创新。其实,从分类的本质来讲,任何创新都是基于一个新的视角,而这就会导致不同的分类。,让我们来看看葡萄酒行业在大裂变的时刻是如何分类的。
首先,葡萄酒行业是否应该分为名酒和非名酒?事实上,这种方式已经成为看饮料的最低露台方式。前段时间行业内饮料行业的季报分析得出的结论也是基于这个角度(所以结论很单一)。目前是一种极其粗放的葡萄酒行业划分方式。如果是十年前,还是能体现行业“基本面貌”的,比如以茅台、五粮液为代表的酒企,省级酒企,地方中小酒企。当时按照这样的划分是有意义的,因为当时的酒水品牌更多是通过区域范围大小来展开的市场竞争,当时的核心竞争能力也是基于渠道覆盖能力和构建渠道壁垒,所以那个时代大家都关注――渠道模式。
但很明显,渠道模式已经不是主流品类品牌的核心能力,甚至品牌目前的发展也不能简单的用区域覆盖的大小来区分。比如丽都是一家怎样的酒企?这样的情况以后还会大量出现(都是基于产品创新)。所以这种划分方式已经变为比较陈旧的或浅层次地认识酒水行业的方式,不能成为一个想要在未来长期发展的酒企决策者的主要行业认知。长期陷于这种方式观察酒水行业的管理者或决策者,将会越来越被行业所抛弃,因为他们的眼中看不到酒水行业的新的机会。
其次,如果按照既定的类别分类,还合适吗?按照品类,酒业分为浓香型、酱香型、清香型,其余还有广东米香型(发酵豆香型)白酒,以及洋河推广的绵柔型、口子窖白云边等。甚至还有江西的特香,董酒的药香,等等,非常复杂。但随着行业竞争的发展,近年来,这样划分葡萄酒行业的认知逐渐成为主流。比如目前酱香火热,浓香萎缩,清香还在复兴。甚至很多中小酒企也开始在这方面打造自己的“跑马场”子品类。这是好事,因为大家开始有这种打造自己的赛道的意识,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酒企都能重新定义自己的品类的,毕竟品类说到底是一套新的价值标准体系,这不是绝大多数酒企能够做到的。
不过,这些品牌目前在另外,通过这种方式也会出现另一个问题――即无法涵盖江小白和RIO为代表的酒饮品牌,甚至也不能代表毛铺苦荞酒为代表的所谓健康白酒,因为他们不属于某一个传统白酒品类。和洽洽发展良好。它们不仅具有坚实的市场基础,还具有拓展传统白酒边界的功能,推动了白酒的消费群体向年轻化、保健化方向发展。所以这样看待葡萄酒行业是有“缺陷”的,而且这种缺陷在未来会逐渐放大。但即使这样有“缺陷”,也比这种名酒和地方酒企的粗放式划分前进了一大步,因为至少竞争从地域、渠道切换到产品本身,大方向是对的。
第三,是否可以按照成年人和年轻人来划分市场?过去我们提倡用这种方式来划分白酒市场,因为这种方式可以覆盖传统的各种香型白酒和以姜、等为代表的市场。可以说是一个相对全面,相对低级的认知。但这样也有一个问题,就是年轻人和成年人的“边界”怎么算?一般来说,答案是30岁以下的人定义为“年轻人”,30岁以上的定义为成年人,但这个还是有争议的。因此,另外,现在针对年轻人这个群体其实酒精类的饮品也很多,比如啤酒、江小白为代表的白酒、果酒以及其它各种含酒精的饮品,因此年轻人市场相对30岁以上的群体来讲,饮用习惯更加多元,所以进入这个群体的市场的品牌,其推广的难度比较大。毕竟这个群体的饮用习惯其实是极为多元的,而且更关键的是,他们“可咸可甜”――进一步可以是直接饮用白酒,退一步则可以只喝饮料,日常还有啤酒。很难在这个群体中建立品牌忠诚度。但无论如何,这个市场的白酒类饮品仍然具备创新的空间,江小白不是已经接近40亿了吗,它已经成为了标杆。因此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既然这个市场的竞争格局一直都是多元的,那么对于想要做年轻人酒饮市场的品牌来讲,重要的其实是找到“细分”市场而已。
的洋酒,值得购买的洋酒4.jpg">第四、如果按照饮酒场合来区分是不是也是合理的?善于观察和总结的人都会知道,白酒更多是基于社交的产品,且过去我们基于社交角度给用酒场景分为“轻度社交”和“重度社交”。“轻度社交”是小聚用酒的场合,“重度社交”则是必须要讲究“排场”的场合,比如商务用酒、宴请用酒以及送礼用酒。所以一旦我们从这个角度来观察酒水行业,就会发现“别有洞天”,显然“轻度社交”用酒是可以不用豪华的外盒的,而“重度社交”一般情况下应该带盒或至少拿出来的酒具备较高的价值感,而且价值感越高越受在场的人欢迎。
第五、如果按照纯酒精产品和跨界产品来看是不是也是可以的?这种方式在早期的饮品行业曾经风靡一时,直至现在都还是主流,比如可口可乐的MIX战略,即将各种饮品进行混合,从而创新出另一种品类,比如“果粒奶优”这样的产品就是这种战略的很成功的产品代表。但是在酒精饮品行业是不是也适用?目前来看,还没有出现真正叫卖的品牌,虽然江小白的“梅见”已经退出市场,凭借其渠道力也实现了很强的铺货率,但是动销效果很不理想。接下来我们《酒业学堂》也会开始在这方面有所探索,这条路我们还是持坚信的态度,因为只要有良好的市场定位,并确保口感,就一定有市场。
所以,未来纯酒精产品和酒精混合其它的酒精饮品都将各自并存,但是跨界产品品牌的实现难度还是比较大的,不仅需要较强的品牌化运作能力,同时还需要兼具很多方面的创新要素,比如渠道模式;除此以外,最根本的还是在技术层面的创新。
第六、如果按照酒精度数高低来划分酒水行业是不是也可以?单纯的用酒精度数来区分白酒,看似可行,但是仍然没有逃脱传统白酒的定义,比较突出的低度白酒案例是山东酒水行业,而高度数闻名的主要是川酒。从传统白酒的角度来看,山东低度酒水行业并没有因为低度就表现得更好,而且整个山东酒企基本都是“一蹶不振”的状态。另外,虽然低度酒相对更适合年轻人的口感,但是如果用“低度酒”来给某一个年轻人品牌所对应的市场进行定义,显然是非常单薄的,因为低度数只是年轻人白酒产品的众多要素之一,也就是说即便是针对年轻人市场的品牌也不能只给自己贴上“低度酒”的标签,因为这不足以成为卖点。《酒业学堂》给大家的建议是,高低度划分方式并不具备市场营销实际意义。
以上六大分类,更多是希望给各位带去启发,因为所有的市场运作和创新的前提都是善于对市场分类。如果你和别人眼中对酒水市场的分类不同,那很可能你对于产品品牌化的实现路径就存在很大的不同,进而会影响到一系列相关的决策。尽管当前很多酒水营销人可能都不会在市场分类这个最基本认知层面上进行过多的思考,但是这个问题在酒水行业巨变的当下,非常非常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能够在这个问题上有较强见地的企业决策者也一定会在酒水行业有自己的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