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下午刷微博,看到这样一条消息:
今天简单写写朱序的生平,希望不要有悲伤的气氛。朱这辈子塑造了那么多精彩的角色,这辈子真的够了。
朱旭1930年生于沈阳,1949年毕业于华北大学第三戏剧系。1952年6月,22岁的朱旭成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成立后的第一批演员。
大多数刚入行的年轻人,天生就是跑龙套的。朱旭天赋不高,前期甚至有轻微口吃,这对一个靠嘴吃饭的话剧演员来说是毁灭性的。他每天练习绕口令,用毅力克服自己的缺陷,无论角色大小都勤奋努力,逐渐从跑龙套走向主角。
1984年,朱旭在话剧《红白喜事》中饰演三叔,获文化部首届表演奖。
众所周知,话剧对演员的要求非常高,尤其是演员的台词能力。如果你拍电影出错了,你可以告诉导演再拍一部。你没有这个机会演一部剧,你就要演一次。
朱旭是这方面高手中的高手。我放一段1988年剧《哗变》的视频。我们来看看什么叫做逆天的线路能力。七分钟的口供一气呵成,极其精彩。
大学的时候看一个剧团排练,别说7分钟,2分钟以上的独白都难。不仅要把字写下来,还要记住每一行字背后的情绪,这需要身体和嘴巴的高度协调。
演员杨立新在回忆当年的场景时不禁感叹。“排练场里我们都傻了”“除了他,以前没人有过台词三四页的独白的经历”。
1988年在电视剧《末代皇帝》中饰演高龄老人溥仪。我记得这部剧,是陈主演的,但那时候我还不认识朱旭。
这部电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当时觉得换脸很神奇,觉得里面会有什么启示,但是根本没有发生。
《变脸》有点类似于《百鸟朝凤》,都是关于民间艺术的传承,但是有更多的情感元素。一个变脸艺人想找个接班人,后来发现娃娃其实是女儿,想赶他走,又舍不得,就表演了一首乱世之歌。
2001年,朱旭参演郑小龙导演的《刮痧》。这部电影触及的中西文化差异在当年引起了很多讨论。朱旭在里面扮演父亲的角色,去美国投奔儿子。有一天,孙子生病了,他用刮痧疗法给孙子治病。他的后背被一个血模型扎了一下。结果,他被指控虐待儿童,并卷入了一场战争。
生活中的朱老除了是演员,也是公认的多才多艺。
在剧院里,他就像一个修理工。他可以修理大件的沙发和小件的马蹄形手表。
爱玩围棋是业余围棋的三段;
惠胡琴,师从梅兰芳的钢琴家姜凤山学习小提琴。在话剧《名优之死》中,他饰演的钢琴家弹钢琴,弓法娴熟,令观众惊叹不已。
京剧一级唱作人,《甘露寺》的清唱剧被梨园名家评为“神味美”;
生活充满情趣,可以自己给孩子做鸟笼,也可以闷在屋子里自己接生一条娃娃鱼。
他亲手制作的风筝曾参加过北京风筝协会的展览.
朱旭的另一个爱好是喝酒。对他来说,喝酒是人生一大乐事。朱旭酒量很大。所到之处,他一直嗜酒如命,但不误事。如果晚上有演出,不管桌上是茅台还是五粮液,他都不喝。他说,“这叫为了艺术,不惜一切代价”。
每个人都会在88岁死去。按照老北京的标准,这个年纪算是“喜丧”,也就是所谓的“长命百岁”。老人的生命是值得的,他的安详离世并不让人感到悲伤。
昨日得到朱旭去世的消息后,新京报采访了曾与他合作过《洗澡》部舞台剧的濮存昕。他说:“朱旭老师的人生就像舞台上的演员。是时候让观众退场了。他可以精彩的离开。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给他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