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是节假日、商务社交、婚丧嫁娶餐桌上的必备物品;酒是人们对农事节日、庆典仪式、送客等朴素感情的寄托。总之,没有酒就没有酒席,没有酒就没有仪式,而且融合了中国特有的人类文化,酒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然而,在世界卫生组织近日发布的《全球酒精与健康报告2018》中,中国遭到了严厉的批评:在全球酒精消费量呈下降趋势的同时,中国的人均酒精消费量却在增加,戒酒率在下降。还有,因为喝酒,中国男性的健康饱受摧残.
中国男性饮酒死亡数量全球第一
《柳叶刀》上的一篇文章发现:“酒没有安全剂量,哪怕一点点都是有害的”。
每年,全球有280万人死于酒精。
15-49岁人群疾病负担较低,酒精在该年龄段人群中居首位,占男性死亡的12.2%,女性死亡的3.8%。
中国男性情况更加糟糕,饮酒率达48%,饮酒死亡数量全球第一.其中,45-59岁年龄段是饮酒的重灾区,饮酒率达到62%。
为什么中国男人爱喝酒
“感情深,一口闷;浅薄的感情,舔吧;感情浓,不够喝;感情太淡,喝不下去;感情,饮血”。饭桌上这么搞笑的段子,恰恰说明了中国人对酒的执着态度。
酒文化悠远流长
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用酒曲酿酒的国家。它与酒“JIU”谐音,被人们赋予长久吉祥的含义。由于古代生产力水平低,粮食产量少,酒是一种非常珍贵的东西,只有在重大节日和祭祀活动中,以及招待贵宾时才愿意饮用。
酒的历史典故很多,比如曹操的沸酒论英雄,刘邦的闯鸿门宴,赵匡胤的对酒解甲。
中国人对自己的酒量非常自豪,会喝酒被认为是一种技能。千百年来,酒精似乎已经融入了中国男人的血液,逐渐演变成“无酒不成席,无酒不成礼”的酒文化。
酒是饭局中的一种社交工具
中国人饮酒量高与家庭教育有关
有些家长喜欢在喝酒的时候给孩子喂一点点酒精,这样会让孩子误解喝酒,更容易染上喝酒的坏习惯。在美国,87%的父母会与孩子探讨“未成年人不能饮酒”的话题,而中国这一比例只有36%。
此外,酒类的广告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广告中,酒常常与男人联系在一起,如“男人的酒”、“显示男子气概”、“男人喝了就是男人”……男人因此是最受影响的群体。
饮酒与200多种健康问题有关
喝酒会让身体承受巨大的负担,每一场酒局都是对生命的透支。与欧美人相比,亚洲人对酒精更敏感。大约1/3的亚洲人缺乏乙醛脱氢酶。酒精代谢受阻,乙醛积累,容易引起脸红、心悸、恶心等不适。
身体健康严重受损
长期饮酒可引起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硬化等疾病,严重者会伴有严重腹水、肾功能不全、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饮酒还会引起慢性酒精中毒,引起酒精性痴呆等。
饮酒可使血压升高,引发心脑血管疾病,增加突发冠心病、心力衰竭、心脏骤停、颅内出血等风险。喝多了还会刺激胰腺分泌,容易导致急性胰腺炎、胃溃疡、胃癌。
世界卫生组织早就将酒精列为一级致癌物,全球有5.5%的癌症是由酒精引起的。在每18个癌症里就有一个是喝出来的,口腔癌中,喉癌和食道癌与其关系最为密切。戒酒20年后,这些恶性肿瘤的风险几乎和从不喝酒的人一样。
影响心理健康
/strong>戒酒需要全社会参与
下决心戒酒容易,但能坚持下来的却寥寥无几。对有酒精依赖的人来说,戒酒难度等同于戒毒。若符合下面三条以上,说明已产生酒精依赖,需尽快戒酒。
依赖的表现
1.对酒的强烈渴望或冲动
2.对饮酒行为的开始、结束及剂量难以控制
3.当饮酒被终止或减少时出现生理戒断症状
4.因饮酒而逐渐忽视对其他事物的兴趣
5.对酒的耐受量增加
6.固执饮酒不顾明显的危险后果
意识到自己酒精摄入过量
戒酒初期可能出现震颤、出汗、心动过速等戒断症状,这些大多数是暂时的,不用担心,但也可能出现癫痫等危及生命的戒断症状。
因此,严重的酒精依赖患者最好在医生的帮助下戒酒。如果因压力、焦虑等心理问题产生酒精依赖,建议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需要家庭成员的共同参与
良好的家庭支持是患者戒除酒瘾的强大动力。家庭成员应对戒酒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感宣泄行为给予充分理解,避免一味谴责,同时要从自身做起,不在戒酒者面前饮酒,营造良好的戒酒环境,尤其在节假日等特殊时期,更要加强监督。
患者间要互帮互助
对戒酒困难或戒断后复饮者,社会要予以重视,开展戒酒互助活动,包括定期组织患者观看健康宣教片,邀请成功戒酒者分享克服戒断症状、战胜酒瘾的心得体会,组织阅读、爬山、打球等文娱活动,分散其对酒精的注意力,建立积极健康生活的信念。
来源 | 人民日报、健康时报等
编辑丨Jessie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