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香型到酱香型,行业第一的位置不断被取代,这是一个奇怪的现象。中国有那么多的白酒,国有的,社区办的,个体小酒厂的,能出来当“王”,几经更替,极为难得。
再来看第一个“王”,清香型汾酒。1985年酒精度达到1.15万吨,1986年五粮液突破1万吨,2000年茅台达到1万吨。当年汾酒产量8000吨,占13大名酒的一半。从此登上了10年的宝座。
第二个“王”是浓香型五粮液。1995年8月在北京举行的第50届国际统计大会上,五粮液以1994年销售额12亿元、利税4亿元被大会中国组委会授予“中国酒王”称号,光明正大地登上了宝座。
第三个“王”是酱香型的茅台酒。其实茅台一直在王座附近徘徊,白酒中的贵族至少是最贵的。进入本世纪后,茅台量价齐升,成为王中王。尤其是目前总量,无论是市值还是产品属性,不仅是全国第一,更是全球同行业的佼佼者。
白酒王座的轮换告诉了我们什么?我们的支柱产业白酒,在量上是有竞争力的。但是,在我们老百姓的习惯性意识里,我们还是认为自己喜欢喝哪种酒,或者市场占有率高的酒,才是我们应该有的王者。比如五粮液,年产量30万吨,是茅台的6倍,浓香型白酒依然占据70%的市场份额。
但是,五粮液做不了老大,只能做老二,只是因为它几乎太大了。汾酒更是如此,它的年产量比茅台大得多,马上就要达到20万吨的产能。但是,不仅不能当老大,连老三的位置都有点难。
本文要讨论的不是这种大数据,而是通过行业的发展轨迹,分析汾酒、五粮液、茅台轮流占村的另类原因。换句话说,从饮用者的角度来看,白酒C位的替代,从清香、香气到酱香,为什么是这个顺序?按照这样的轨迹,酱香之后哪个“香”会接任老大?
老板,白酒是酒鬼喝的?有人做过大数据统计。新京报去年11月21日报道,中国酒类协会在11月20日北京举行的“适度饮酒健康生活”宣传周上宣布,中国有4.5亿饮酒消费者。这是一个大的,占中国总人口的三分之一,每三个人就有一个人买酒喝。
白酒的生产和供应是以饮酒者为基础的,包括数量、频率和口味偏好。换句话说,这么多酒客,他们要喝这么多酒,才去辅助生产。根据这个基本原理,我们会发现,白酒大佬的换位与饮酒者密切相关。不是想当老板就能当老板,也不是扩大产能就能当老板,更不是卖贵了就能当老板。我不会让你当老板的。原来是喝酒的人说了算。
这是真的吗?饮酒者可以决定哪种酒在王座上。我们继续分析。表面现象是:比如大部分饮酒者选择香型酒,酒就卖得好,然后刺激成交量增加到第一位;内在逻辑是:个人口味和爱好会升级,就像过去40年的吃饭一样。先是当地传统饮食清淡,然后是川菜的入侵,麻辣重口味取代清淡成为主流。饮酒者对酒的选择符合饮食变化的规律。
味道真的是由轻到重越来越重吗?从白酒市场的发展轨迹来看,饮酒者口味由轻到重是毋庸置疑的。当然,这种从轻到重的变化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主要有三个:
一、白酒搭配饮食。喝酒的人都有经验,什么样的小吃什么样的饮料配什么样的酒,吃地摊喝茅台都不搭配。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炒菜是最流行的
第二,价格因素。江湖上有个传说,失去汾酒的宝座是价格低的原因。不能说不合理。人们的收入不断增加,饮酒的价格也随之上涨。尤其是在社交活动中,酒的价格显示了饮酒者的身份和重要性,再好的汾酒也没有茅台重要。
第三是酒的品质。这几年,酒的质量是个大问题。酒精勾兑的酒对你的健康有害,所有的饮酒者都知道它的效力。发酵固态蒸馏,不添加发酵产物,就是我们的白酒,可以饮用的酒。酒友们的共识是,在酒鬼酒占绝大多数的白酒市场,酱香
香酒里真酒多些。将来能终结酱香酒的会是哪个酒?按照喝酒人口味“由轻到重”的发展轨迹,五粮浓香比单粮清香重,酱香又比浓香重。那么,在我们各地所有的白酒中,还有没有比酱香酒口味重的酒吗?
确定有,就是百草香,也叫药香,董酒是其中一个。只是董酒还不能代表百草香酒,用“董香”标志这个香型不合适,原因待下篇文章讨论。
百草香型白酒的特点,是用到一百多种草药制作酒曲,因而更具有中药合剂的特性。百草入曲古称“麴蘖”,为我国传统酿酒的核心工艺,几十年前还被白酒生产企业广泛运用。也因为产量小,无法实现工业化生产,在白酒行业高速发展的几十年前被弃之不用。
作为古老的酿酒工艺,目前只有极少几个厂家坚持,比如董酒、程家窖酒、重庆陆显著酒。同时因为工艺宝贵,他们的百草酒曲制作均受到国家非遗保护。
下篇文章分享百草香型白酒主题内容:董酒是不是董酒?百草香有哪些特色,好喝不好喝,会是酱香酒的终结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