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气候由冷到热,再由热到冷的变化周期中,也就是一个回归年,月亮变化12次。所以农历以12个月为一年,总共354或355天。如果农历年是354天,比回归少了11天多,农历年是355天的时候,比回归少了10多天,那么三年不是少了30天吗?为了与气候变化的周期相吻合,需要增加一个月。这额外的一个月被称为闰月。有闰月的日历年是383或384天,有闰月的一年称为闰年,没有闰月的一年称为平年。
但每三年加一个闰月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因为农历每三年比回归年短33天左右,加一个闰月也就29、30天,还是短3天左右。这个怎么解决?我国劳动人民早就采用了“十九年七跃”的方法。即每19年有7个闰月。这样,19个农历年和19个阳历年的天数几乎相等,相差只有2个小时。因为19个回归年等于235个太阴月,19个太阴年等于228个太阴月,比回归年少7个月,所以19年有7个闰月,这样阴历和阳历很好调和。
农历闰月在哪里?历史上有过不同的治疗方法。一般来说,西汉前期之前,闰月总是放在一年的末尾。后来随着历法的逐渐精确,闰月的编排方法也有了新的规定。这是把不含中性气体的月份作为闰月。这个闰法则沿用至今。
为什么农历有些月份没有气?我们知道二十四节气中,有十二个节气,十二个中气。例如,立春是节气,雨水是中气。节气一般放在每个月的上半月,中气放在每个月的下半月。两个节气或中气之间的平均值为365*2422/12=30.4368,而一个农历月份的平均值为29.5306。两者相差近一天。所以农历的节气和中气的日期,每个月都会延迟近一天。这样下去,必然会有某几个月的中气落在这个月的最后一天,那么下个月就没有中气了,但是会发生在下个月初。根据历法,每个月都有自己固定的气,所以自然把没有气的月份称为闰月。比如今年2020年,正月初一为立春,26日有雨,2月20日为蛰伏和春分27日,3月20日谷雨,4月13日长夏,28日小满。那么下个月的14号就是芒种,仲夏至就是下个月的第一天。这个月是闰月,因为只有节气没有夏至。因为这个闰月是由于四月中旬被推迟到月末造成的,所以这个月被定为闰四月,所以今年是闰四月。
根据“19年七闰法”和没有中性月份是闰月的闰法则,可以确定农历的闰月。当然,这必须是
能力不足的程度有限。上面贴两张图就行了,要交作业。
决定闰月的安排需要大量的计算。1949年至2020年农历闰月的情况如下:
1949年7月、1974年4月、1998年5月、1952年5月、1976年8月、2001年4月、1955年3月、1979年6月、2004年2月、1982年8月、2006年4月、1960年6月、1984年10月1963年4月、1987年6月、2012年4月、1966年3月、1990年5月、2014年9月、1984年7月
从上面可以看出,4、5、6月闰月多,9、10月闰月少,特别是11、12、1月没有闰月。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两种气的时间间隔不一样,前面提到的30.4368天只是一个平均值。实际上,地球围绕太阳的轨道是椭圆形的,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轨道上离太阳最近的点称为“近日点”,最远的点称为“远日点”。地球在远日点时,由于引力小,运动慢,两种中性气体的时间间隔长,最多可达31.45天。所以不含中性气体的可能性很多,闰月的机会也很多。另一方面,在近日点附近,由于太阳对地球的强大引力和地球的快速运动,两个中性点之间的间隔很短,最短的只有29天多一点。所以不含中性物的几率更小,闰月的几率更小。
过去有句话叫“闰四月,荒年”“闰四月,两头春,老农买儿孙”。从以上观点来看,完全没有科学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