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兰,天津知青。1970年,我下乡,来到北大荒。来,户口一起迁。2000年后,她想把户口迁回市里。但这个老知青在天津是不能被收容的。
照片:知青老照片
1978年,全国知青回城。苏兰本来可以走的,但她被李钦德农场拦住了。关于这件事,还得从1975年说起。
1975年春节,苏桂兰回天津探亲。回来的火车上,遇到了同一个农场的知青。还有人问她:“你这次回家是要谈婚论嫁吗?”苏兰说:“简直是胡说八道。我没有恋爱。哪里可以结婚?”
回到农场,公司一半的人一起起哄,“你确定你的男朋友了吗?”此时,苏桂兰还被蒙在鼓里。“我在和谁约会?”
下乡时,苏桂兰在炊事班工作。公司有个老光棍,经常去找她喝豆浆。苏兰问老光棍,“他们都说我在和人约会。跟谁?”老光棍说:“不就是傅奚仲吗?”苏兰纳闷道:“那我怎么不知道?”
傅是的一个少数民族——郝哲,比苏桂兰大3岁。他是本地人,在机务排工作。维修排和炊事班的宿舍挨着,苏桂兰经常给维修排送饭。她也知道傅,但她不是很熟悉。
在苏兰的印象中,傅钟喜欢高大魁梧,不爱说话,做事认真努力,性格非常好,是个共产党员。苏兰也听人说过,傅的父亲死得早,他的母亲辛辛苦苦把三兄弟拉扯大。
照片:知青老照片
傅的人缘特别好。“谣言”传出后,经常有人来找苏桂兰付钱给奚仲说情。这个今天给她,那个明天给她。一来二去,苏桂兰被感动了。另外,她已经23岁了。如果她不能,那就解决它!于是,苏桂兰和傅相爱了。
相恋后,苏桂兰开始了解傅,了解了很多外人不知道的事情。
傅18岁时,有人介绍他认识。傅吹嘘说,当年介绍他认识的人没有火车,也有半火车。当时,在他年轻的时候,傅想先入党,然后再找个伴侣。拖,拖,傅已经二十四五岁了。
二十四岁时,傅暗恋上了一位上海女知青。他跑去找他妈,“我想和那个上海来的女知青约会”。母亲说:“你哥哥还是一个人。急什么?”傅的大哥比他更诚实。他平时不爱说话。当他遇到一个女人,他就像一个哑巴。芙奚仲说,“好吧,我会把她介绍给我哥哥”。
因此,傅单独找到了这位女知青,“我可以给你介绍一个对象吗?我的兄弟!”知青听到这话后,脸羞得像红苹果一样。
傅的叔叔在邮电局当干部,哥哥小学毕业后被分配到邮电局。邮局很小,只有三四个邮递员。当我把弟弟介绍给别人的时候,弟弟已经当上了导演。
傅对女知青说,“如果你搞清楚了,就告诉我”。没多久,那个有教养的女孩来了,她说:“好啊”!知青给上海写了一封信,征求她家人的意见,家人回复说可以。就这样,的哥哥傅先结婚了。
图片:知青和农村老奶奶聊天,接受贫困中农的再教育。
后来,傅看中了天津知青苏桂兰。连屋子里的人都起哄了,两个人稀里糊涂地走到了一起。谈恋爱后,苏桂兰也给家里写过信。说起天津的父母,和苏桂兰一起下乡的知青问她:“你妈妈是后妈吗?”
知青下乡,都是初高中生,才十几二十岁,最牵挂父母。下乡后,别人家的父母都会给孩子送点东西,苏桂兰从来没收到过。不仅如此,苏桂兰每个月还要寄钱回家补贴家用。
苏兰是家里的老大。下面还有两个弟弟和两个妹妹。我父亲的工资一个月只有56元。每个月底,我的父母都会
他们相恋后不久,傅被调到电厂,苏桂兰被调到二十七公司。他们相距甚远。傅建议苏桂兰去电厂工作。那时候我不能随意调动工作。苏桂兰想进电厂,所以她必须先登记和傅结婚。
傅奚仲问苏桂兰:“你愿意嫁给我吗?”苏兰说:“那就结婚吧!”就这样,两人准备登记结婚了。结婚前,苏桂兰把傅带回天津,想让父母看看女婿。
父亲问苏桂兰:“你要结婚了吗?”桂兰答:“是。”当他们从天津回到农场时,他们结婚了。结婚后,苏桂兰问傅,“跟我说实话。你在外面造谣我吗?说我们在约会!
摄影:苏桂兰和傅在编织渔网。
起初,傅不承认,但苏桂兰追问之下,才支支吾吾地说:“是的,你回天津探亲去了。我随口一说,他们都信了……”
傅是少数民族中的一员。苏桂兰没结婚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文化的差异。结婚后才发现,生活习惯真的不一样。
浩哲人爱喝酒,不分男女老少。尤其是老一辈,爱喝酒,酒也不好。喝多了就“成妖”,大吵大闹,哭笑不得,不声不响。
喇子弄得到处都是。苏桂兰被闹烦了,给了几次下马威。打那以后,这些人老实多了。虽然还喝酒,但是不来苏桂兰家“作妖”了。当然,并不是所有的郝哲族人都爱喝酒。在付忠喜三兄弟里面,弟弟最能喝,哥哥还好。因为喝得太多,弟弟最后把自己喝死了。当然,这都是后话。
苏桂兰的婆婆也爱喝酒,甚至半夜起夜也要喝一口。婆婆的酒量不高,一天只能喝二三两。当时,农场十四连有个酒厂,生产高粱酒,三块钱一斤。他们每月要给老太太备上10斤高粱酒,不买就生气。
除了喝酒,郝哲族的男人还擅长打鱼。付忠喜的家住在江旁边,有空就跑去打鱼。什么鱼都有,黄鱼、草鱼、胖头鱼、鲫鱼瓜子……夏天打鱼,冬天也打鱼。冬天时,河面结了冰,他就在冰上凿个窟窿,继续打鱼。
苏桂兰不喜欢吃鱼,付忠喜就跑到后山打野味。有野鸡、野兔和野猪,有时还能打到貂。付忠喜最擅长抓貂,特别是冬天,下了一夜的雪,顺着貂的脚印,付忠喜总能把貂堵在洞口。
图: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苏桂兰和付忠喜以及他们的两个女儿
貂,不仅能当肉吃,貂皮也能卖钱。值钱时,一张貂皮能卖到六七百。便宜时,也能卖上二三十。那时候的野生动物多,付忠喜随便就能打上好几百块钱的。有了钱,付忠喜今天买摩托,明天买汽车,没多久就花得差不多了。
1976年,苏桂兰生下了老大,是个女孩。郝哲族是少数民族,不受计划生育限制。付忠喜想要个男孩,准备接着生。可苏桂兰的身子弱,不怎么想要第二胎。
老大一岁时,母亲来黑龙江看望苏桂兰。母亲回去时,苏桂兰带着女儿回冷天津。到了天津才发现,自己怀了二胎。本来不打算要的,婆婆说:“再要一个吧”。母亲心疼苏桂兰,“你一个人,没法照顾两个孩子。把老大留在天津吧,我帮你看。”
回到农场后,苏桂兰一想到女儿被留在了天津,就心疼的不行。她担心女儿会不会受气?大姨、小姨、大舅、小舅会对女儿好吗?在这样的煎熬中,苏桂兰度过了五六年。
五六年过去了,老二也三四岁了,不这么需要人照顾。于是,苏桂兰想把老大从天津接回来。她去了一趟天津,却把大女儿吓得不轻,躲在邻居家不敢回来。
打听后才知道,左邻右舍经常逗她,说你爸你妈不要你了。后来,苏桂兰硬是把女儿带回了农场。当天晚上,女儿一夜没睡,又哭又闹。没办法,苏桂兰又把女儿送回天津。
图:苏桂兰和付忠喜,还有他们的女儿,在天津的合照
读小学时,苏桂兰看到过女儿写的日记,上面记着,大舅哪天打过他,小舅哪天也打过他。看到这里,苏桂兰心里难受极了,可她又有什么办法呢?
自从把老大寄养在天津后,苏桂兰每个月都会往家里面寄钱。起初,除了大妹,两个弟弟,一个小妹都还没成家。苏桂兰在家中的地位很高,经常被父亲挂在嘴边。
后来,儿子娶了媳妇,父亲重男轻女,认为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的水。因此,苏桂兰在娘家的地位直线下降。
结婚后,夫妻两人一直在电厂工作,付忠喜在电厂担任车队队长。改革开放后,付忠喜出来单干。没干出什么名堂,还亏了不少钱。最后重操旧业,跑到黑龙江打渔,一年只能赚1万多块钱。
打鱼的人越来越多,鱼越来越少。另外一边,付忠喜出走后,苏桂兰仍然在电厂工作。没几年,电厂黄了,苏桂兰办理了内退,一个月领250块钱的工资。
2002年,苏桂兰回天津探亲。父亲中风,母亲得病。这次回去,苏桂兰接连洗了三天的被单和床褥。中风后,父亲无法控制大小便。去一趟公园,回来就会拉裤子。
这怎么能离得了人?苏桂兰留在了天津,负责照顾二老。第二年,苏桂兰到了退休的年龄,回了一趟北大荒的勤得利农场,办理了退休。办完手续后,苏桂兰和付忠喜卖掉房子,准备回天津伺候父母。
图:正在处理鱼的农场女知青们
两间屋子,一间厨房,最后只卖了3000多块钱,几乎等于白给。早几年时,光是修围墙就花了3000块钱。可苏桂兰没办法,父母将她养大,又把她女儿拉扯大。而她呢?下乡三十多年,很少尽孝,现在回来弥补。
婆婆去哪了?婆婆死的早!1994年,家里养的狗挣脱了绳子,婆婆去牵狗,被狗绳绊倒,摔断了胯骨,成日躺在炕上。在苏桂兰和付忠喜的照料下,婆婆一个月就能下地了。尽管如此,第二年还是走了。走时68岁,而当时郝哲族的平均寿命才三四十岁。
在天津,苏桂兰伺候父母三年。头两年,父母能走能动,只是大小便失禁,需要有人给他们洗洗刷刷。父母都是天津户口,可住的是拆迁房,只有40多平米。一间小屋,挤着4个人,父亲,母亲,付忠喜和苏桂兰。
苏桂兰兄妹五人,其他4个也都在天津。当年下乡时,只有苏桂兰和大弟走了。知青返城时有政策,要求农村知青要以招工、考试、病退和顶职等方式回到城市。
据说,当时上山下乡的知青多达1600多万。这么多人,倘若一下子都回到城市,哪有这么多的岗位!于是,顶职成了当时最多的方式之一。何为顶职?如父亲在工厂上班,父亲退休后,下乡的儿子或者女儿可以回城顶替父亲的工作。
可苏桂兰是女儿,最终,重男轻女的父亲,让大弟回去顶他的职位。除了顶职外,也有不少人通过“病退”回城。苏桂兰没去办,按照她的说法,回了天津还要白手起家,苏桂兰胆子太小,不敢回去,不想再吃一遍农场里面的苦。另外,家里面也没认真给苏桂兰办理回城的手续,最后只好留在农场。
图:女知青在劳动,妇女能顶半边天
再说,1978年,知青返城高峰时,苏桂兰已经结了婚。丈夫还好,可上面还有个婆婆需要伺候。他们一走,谁来照顾婆婆?苏桂兰还是决定不回去了,在东北干到退休。
按理说,父亲重男轻女,两个儿子应该孝顺父母,可惜并没有。父母生病那几年,都是苏桂兰在照顾他们。最后半年,两人因为脑梗长期卧床。
2006年7月14号,苏桂兰的母亲走了。7月17号,苏桂兰给母亲办理出殡。出殡那天,父亲也走了。论病情,父亲的病比母亲严重。可是母亲没有社保,父亲从机械厂退休后,一直放心不下母亲,看着母亲先走后才咽气。
父母死后,苏桂兰的舅舅来了,说苏桂兰的小弟提意见,“他想要父母留下来的房子”。怎么回事呢?
小弟和父母住在同一个小区,也是一间40多平的回迁房。小弟在铁厂工作,弟妹没有工作。由于小弟是家中老小,什么事情都仰仗爹妈。父母身体好的时候,还要给小弟做吃的,喝的。
苏桂兰的父亲一直重男轻女,小弟结婚后生了个儿子。父亲曾抱着孙子说,“等我死后,房子要留给孙子”。后来,小弟把这句话当成了理。父母亲死后,他不好意思出面,就托舅舅来说这件事。
图:知青在农场工作,知青的孩子被送到托儿所,图为知青的孩子
父母去世前,苏桂兰累得直不起腰。为了照顾父母,苏桂兰将二妹喊来,一起伺候半年多。二妹曾经问过父亲:“爸,你的房子留给谁?你说留给小儿子,可他连伺候都不伺候你!”父亲说:“留给我大姑娘”。
说这话时已经晚了,若是早点说,还能找公证处来公证。现在人都动不了了,说了等于白说。当然,当时也可以叫公证处上门。可苏桂兰每天连轴转,根本没往这方面想。
苏桂兰和付忠喜都是农村户口,房子给小弟了,他们住哪?更何况,父母生病时,住在一个小区的小弟都不来照顾一下。忍不下这口气,苏桂兰想和小弟争一争。可付忠喜却说:“退一步海阔天空,把房子给他,咱们走”!
老头的一句话,房子没了。没了落脚的地方,夫妻俩也就走了。
走的时候,苏桂兰心中堵了口气,想离天津远一点。就跑到山东乳山,花10多万买了间房,在这里住了三年多。
后来,两个女儿先后结婚。老二嫁到了内蒙古,老大留在了天津。为了照顾两个女儿,苏桂兰来回跑,这段时间在内蒙古,另一段时间在天津。付忠喜那边,大哥跟大嫂回了上海,三弟一家去了南昌。
城里没房,又错过了知青回城,苏桂兰的户口一直落在北大荒。从北大荒退休后,苏桂兰的退休金有2500块钱,付忠喜的退休金有3000块钱。多年来,苏桂兰一直想把户口迁回天津,申请个公租房,可审批一直下不来。
图:2018年,苏桂兰和付忠喜,还有女儿的合影,前排左是小女儿,右是大女儿
想到过去种种,苏桂兰偶尔会抱怨几句:最恨知青返城,大家留下来不挺好的吗?如果知青不走,我们的日子一定会更加红火!其实,北大荒的人也说,如果你们知青不走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