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汤
【处方组成】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http://www . Sina . com/http://www . Sina . com/http://www . Sina . com/http://www . Sina . com/
[方哥]
,
切
【仲景论我党之证】
第十二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则热自发;尹身体虚弱,汗都出来了。小气怕冷的,风不好的,发烧的,鼻塞的,桂枝汤是高手。
第十三条:太阳病,头痛,发热,多汗,阴风,桂枝汤。
按:头痛、发热、出汗、阴风是桂枝汤的阳性症状。凡是看过的病,也就是应该用桂枝汤治疗的,就不做试验了。
第十五条:太阳下山后,如果气上来了,可以配合桂枝汤使用前法。不上去就不上去。
第十六条:桂枝是解肌物质。如果他人脉很紧,出不了汗,就不要和他在一起。永远知道这一点,不要犯错。
第二十四条:太阳病,第一次吃桂枝汤,心烦意乱,先刺风池穴、风府,吃桂枝汤会好的。
第二十五条:服桂枝汤,汗出,脉泛,服桂枝汤,如前。如果看起来像疟疾,一天内复发的话,出了汗就会缓解。推荐桂枝二黄汤。
第四十四条:太阳病,表证不解,不能下,反其道而行之。想缓解外感症状的,要用桂枝汤。
第四十五条:太阳生病时,你会先出汗,但痊愈后,脉浮不愈,浮于外,而反,故不愈。今天脉搏是浮动的,需要缓解的时候就会痊愈。推荐桂枝汤。
第五十三条:生病的人常常汗出,这是一个与气荣相和的人,气荣的表里不和,因而因为卫气不与气荣相和,所以可以走在气荣脉中,卫脉表里,汗出反覆。当荣卫是和谐的,它是更好的。推荐桂枝汤。
第五十四条:患者脏腑无其他疾病,时有汗出,不愈。如果他感觉不舒服,第一时间出出汗就好了。推荐桂枝汤。
第五十六条:伤寒六七天不大便,头痛发热者,用承气汤,小便清楚者,知其是否在房内,应出汗;头痛推荐桂枝汤。
第九十一条:伤寒若得医,则续益谷,痛者急救之;对于背部疼痛,排便后自我调节,急需救表者,宜用四逆汤救里,桂枝汤救表。
第九十五条:患太阳病,因发热而出汗者,自傲,柔弱,刚强,故出汗。要想救阴风,桂枝汤是高手。
第一百六十四条:伤寒后,反复出汗,心口肿胀,表现为恶寒。不攻新,先解表里,表里可以攻新。解遗桂枝汤、大黄黄连泻心汤适合攻胀。
第二百三十四条:阳明病,脉迟,汗多,微恶寒,表里不固可发汗。推荐桂枝汤。
第二百四十条:患者热烦,出汗则缓解;再比如疟疾,是太阳发热引起的,属于阳明。如果脉搏是真实的,就应该降低;脉象浅者应出汗。大承气汤下,出汗应该是桂枝汤。
第二百七十六条:太阴病、脉浮者,可出汗,宜用桂枝汤。
第三百七十二条:腹胀身痛者,先温其内,而攻其表。四逆汤适合温补其内,桂枝汤适合攻其表。
第387条:当消息被调和时,桂枝汤最好与遭受痛苦的人和解。
《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第七条:产后风,持续时间为
大枣十二枚,擘项强头痛汗憎风,桂芍生姜三两同,
枣十二枚甘二两,解肌还藉粥之功。
【方剂组成】
辨证要点1
ng>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杏仁七十个,去皮尖【方歌】
七十杏仁三两麻,一甘二桂效堪夸,
喘而无汗头身痛,温服休叫粥到牙。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伤寒论》第35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伤寒论》第36条: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按:腹满而喘者,则腹满为主而喘为客,即先由于实满上迫胸隔,阻碍呼吸因而发喘,下之满自去,而喘亦自已;喘而胸满者,则喘为主而胸满为客,即先由于呼吸困难,胸腔内压增高因而胸满,发汗以平喘,则满自消。证有主从,治分表里,对于辨证甚关重要。
《伤寒论》第37条: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伤寒论》第46条: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暝,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
《伤寒论》第51条: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
《伤寒论》第52条: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伤寒论》第55条: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
《伤寒论》第235条: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
【辨证要点】基于以上所论,则麻黄汤的应用,以表实无汗为主,至于其具体证治,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
2太阳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
3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者.
4太阳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
5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
五苓散
【方剂组成】
猪苓十八铢,去皮 泽泻一两六铢 白术十八铢 茯苓十八铢 桂枝半两,去皮
【方歌】
猪术茯苓十八铢,泽宜—两六铢符,
桂枝半两磨调服,暖水频吞汗出苏。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伤寒论》第71条: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伤寒论》第72条: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伤寒论》第73条: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伤寒论》第74条: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伤寒论》第141条: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与五苓散。
《伤寒论》第156条: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伤寒论》第244条: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渴欲饮水,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
《伤寒论》第386条: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第31条: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辨证要点】表虚证兼见心下停饮、小便不利者。
葛根汤
【方剂组成】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 甘草二两,炙 芍药二两 桂枝二两,去皮
生姜二两,切 半夏半升,洗 大枣十二枚,擘
【用法】
四两葛根三两麻,枣枚十二效堪嘉,
桂甘芍二姜三两,无汗憎风下利夸。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伤寒论》第31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伤寒论》第32条: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金匮要略痉湿喝病》第12条: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
【辨证要点】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或见下利者。
白虎汤
【方剂组成】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 甘草二两,炙 粳米六合
【方歌】
阳明白虎辩非难,难在阳邪背恶寒,
知六膏斤甘二两,米加六合服之安。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伤寒论》第176条:伤寒脉浮滑,此表有寒,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伤寒论》第219条: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伤寒论》第350条: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辨证要点】阳明病,自汗出,脉滑数者。
麻杏甘石汤方
【方剂组成】麻黄四两,去节 杏仁五十个,去皮尖 甘草二两,炙 石膏半斤,碎,绵裹
【方歌】四两麻黄八两膏,二甘五十杏同熬,须知禁桂为阳盛,略汗全凭热势操。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伤寒论》第63条: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伤寒论》第162条,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
【辨证要点】汗出而喘,口干烦满而不恶风者。
大承气汤
【方剂组成】
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半斤,炙,去皮 枳实五枚,炙 芒硝三合
【方歌】
大黄四两朴半斤,枳五硝三急下云,
枳朴先熬黄后入,去滓硝入火微熏。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伤寒论》第208条: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大泄下。
《伤寒论》第209条: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可与大承气汤;不硬者,不可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人腹中,转矢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转矢气者,此但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欲饮水者,与水则哕,其后发热者,必大便复硬而少也,以小承气汤和之;不转矢气者,慎不可攻也。
《伤寒论》第212条: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则止后服。
《伤寒论》第212条: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硬耳,宜大承气汤下之。
《伤寒论》第217条:汗出谵语者,此为风也。须下者,过经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语言必乱,以表虚里实故也。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伤寒论》第220条: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濈然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伤寒论》第238条:阳明病,下之,心中懊憹而烦。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满,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气汤。
《伤寒论》第239条: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绕脐痛、烦躁、发作有时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
《伤寒论》第240条: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
《伤寒论》第241条: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气汤。
《伤寒论》第242条: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
《伤寒论》第251条: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烦躁、心下硬。至四五日,虽能食,以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与承气汤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虽不受食,但初头硬,后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须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气汤。
《伤寒论》第252条: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伤寒论》第253条: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伤寒论》第254条: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伤寒论》第255条: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伤寒论》第256条: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其脉不负者,为顺也;负者,失也。互相克贼,名为负也。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伤寒论》第320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伤寒论》第321条: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伤寒论》第322条: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金匮要略,痉湿喝病》第13条:痉为病,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齿,可与大承气汤。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第21条:问曰:人病有宿食,何以别之?师曰:寸口脉浮而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故知有宿食,大承气汤主之。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第22条:脉数而滑者,实也,此有宿食,下之愈,宜大承气汤。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第23条:下利不欲食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第37条:下利,三部脉皆平,按之心下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第38条:下利,脉迟而滑者,实也,利未欲止,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第39条:下利,脉反滑者,当有所去,下乃愈,宜大承气汤。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第40条:下利已差,至其年月日时复发者,以病不尽故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第1条:问曰:新产妇人有三病,一者病痉,二者病郁冒,三者大便难,何谓也?师曰:新产血虚,多汗出,喜中风,故令病痉。亡血复汗,寒多,故令郁冒。亡津液胃燥,故令大便难。产妇郁冒,其脉微弱,呕不能食,大便反坚,但头汗出。所以然者,血虚而厥,厥而必冒。冒家欲解,必大汗出。以血虚下厥,孤阳上出,故头汗出。所以产妇喜汗出者,亡阴血虚,阳气独盛,故当汗出,阴阳乃复。大便坚,呕不能食,小柴胡汤主之,病解能食,七八日更发热者,此为胃实,大承气汤主之。
《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第6条:产后七八日,无太阳证,少腹坚痛,此恶露不尽;不大便,烦躁发热,切脉微实,再倍发热,日晡时烦躁者不食,食则谵语,至夜即愈,宜大承气汤主之。热在里,结在膀胱也。
【辨证要点】基于以上所论,可知大承气汤为攻下峻剂,但热实达至一定高度,又非此方不能以救治。不当用而用,和当用而不用,均足以误人性命。燥屎宿食虽属本方应用的指标,但不是应用本方的目的。以上所述,在不同情况而有不同的证候,必须熟记。尤其应变急下各条,更要心中有数。若谓大承气汤法即泄下,所治不外大实,大热、大满云云,而于具体适应证毫无所知,敢断言其动手便错。今就其方证的辨证要点归纳如下:
1。阳明病脉迟、汗出、不恶寒、发潮热、手足濈然而汗出者。
2。不大便、发潮热而谵语者。
3。阳明病谵语有潮热、不能食有燥屎、能食屎定硬者。
4。汗出谵语、无太阳证者。
5。发潮热、手足濈然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
6。心中懊憹而烦、胃中有燥屎者。
7。不大便五六日、绕脐痛、烦躁发作有时者。
8。病人烦热汗出则解,日晡发热而脉实者。
9。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
10。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有时微热、喘冒不能卧者。
11。脉弱、烦躁心下硬、六七日不大便、小便利者。
12。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
13。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
14。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
15。下利脉滑而数、或脉迟而滑、不欲食者。
小柴胡汤
【方剂组成】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半夏半升,洗
甘草炙 生姜各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方歌】
柴胡八两少阳凭,枣十二枚夏半升,
三两姜参芩与草,去渣重煎有奇能。
胸烦不呕除夏参,萎实一枚应加煮;
若渴除夏加人参,合前四两五钱与,
蒌根清热且生津,再 加四两功更巨。
腹中痛者除黄芩,芍加三两对君语;
胁下痞硬大枣除,牡蛎四两应生杵;
心下若悸尿不长,除芩加茯四两侣;
外有数热除人参,加桂三两汗休阻;
咳除参枣并生姜,加入干姜二两许,
五味半升法宜加,温肺散寒力莫御。
【原文加减】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栝楼实一枚;若渴,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楼根四两;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四两;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覆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伤寒论》第37条: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伤寒论》第96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按: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四者,为小柴胡汤的主证,或以下均属不定的客证,主证治则客证自已,故无论客证如何,均宜小柴胡汤主之。
《伤寒论》第97条: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
《伤寒论》第99条: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按:少阳病不可发汗或吐下,故三阳并病则取治少阳,此亦定法。外感此证多有,依据经验,口舌干而渴者,以小柴胡加石膏汤为宜,多试皆验。
《伤寒论》第100条: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伤寒论》第101条: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
《伤寒论》第103条: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伤寒论》第104条: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而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
《伤寒论》第144条: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伤寒论》第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伤寒论》第229条: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与小柴胡汤。
《伤寒论》第230条: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
《伤寒论》第231条: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部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差。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无余证者,与麻黄汤,若不尿,腹满加哕者,不治。
《伤寒论》第266条: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若已吐、下、发汗、温针,谵语,柴胡汤证罢,此为坏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伤寒论》第379条: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伤寒论》第394条:伤寒差以后更发热,小柴胡汤主之;脉浮者,以汗解之;脉沉实者,以下解之。
《金匮要略黄疸病》第21条:诸黄,腹痛而呕者,小柴胡汤主之。
《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第l条:问曰:新产妇人有三病,一者病痉,二者病郁冒,三者大便难,何谓也?师曰:新产血虚,多汗出,喜中风,故令病痉。亡血复汗,寒多,故令郁冒。亡津液胃燥,故令大便难。产妇郁冒,其脉微弱,呕不能食,大便反坚,但头汗出。所以然者,血虚而厥,厥而必冒,冒家欲解,必大汗出。以血虚下厥,孤阳上出,故头汗出。所以产妇喜汗出者,亡阴血虚,阳气独盛,故当汗出,阴阳乃复,大便坚,呕不能食,小柴胡汤主之。病解能食,七八日更发热者,此为胃实,大承气汤主之。
《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附方(一):《千金》三物黄芩汤:治妇人草褥自发露得风,四肢苦烦热,头痛者与小柴胡汤,头不痛但烦者,此汤主之。
【辨证要点】
1。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
2。无论伤寒或中风,有柴胡证,但见四主症中的一症便是,不必悉具。
3。太阳病,脉浮细、嗜卧而胸满胁痛者。
4。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
5。热入血室经水适断、寒热如疟状者。
6。阳明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
7。呕而发热者。
8。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
9。伤寒差以后更发热者。
10。诸黄腹痛而呕者。
11。妇人产后痉、郁冒、大便难而呕不能食者。
12。四肢苦烦而头痛者。
【附】常用的加味方:
1小柴胡加生石膏汤:于小柴胡汤加生石膏45-90克。此为日常应用的良方,小柴胡汤证而口干舌燥者即可用之。外感表解而烧不退多现本方证。发热、不欲食而口苦、头痛者,本方有捷效。肺炎汗出而喘,设有柴胡证,不可与麻杏甘石汤,宜本方,尤其小儿肺炎更多方证,宜注意。他如腮腺炎、淋巴腺炎、乳腺炎、睾丸炎等均有奇效。
2小柴胡加桔梗汤;原方加桔梗10克。治小柴胡汤证咽痛、或排痰困难者。若口舌干燥,宜更加生石膏。
3小柴胡加橘皮汤:原方加橘皮12-24克,治小柴胡汤证而哕逆、或干嗽频作者。若口舌干燥宜加生石膏。排痰困难宜更加桔梗。
4小柴胡加芍药汤:原方加芍药10-18克。治小柴胡汤证而腹挛痛者。
5小柴胡加吴萸汤:原方加吴萸10克。此即小柴胡汤与吴茱萸汤合方,故治二方的合并证。
6小柴胡加苓术汤:原方加茯苓、苍术各10克,煎服法同原方。治小柴胡汤证大便溏、或身浮肿而小便不利者。
7小柴胡加丹参茵陈汤:原方加丹参15-30克,茵陈18克。治小柴胡汤证胸胁满而烦、小便黄赤者。肝炎患者常见本方证,小儿尤多。
黄芩汤
【方剂组成】黄芩汤方
黄芩三两 芍药二两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
黄芩三两 芍药二两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半夏半升,洗 生姜一两半,一方三两,切
【方歌】 黄芩汤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枣枚十二守成箴,二两芍甘三两芩,
利用本方呕加味,姜三夏取半升斟。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伤寒论》第172条: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辨证要点】发热腹泄,腹痛者。
理中汤或丸方
【方剂组成】人参 干姜 甘草炙 白术各三两
【方歌】
吐利腹痛用理中,丸汤分两各三同,
术姜参草刚柔济,服后还余啜粥功。
脐上筑者白术忌,去术加桂四两治;
吐多白术亦须除,再加生姜三两试;
若还下多术仍留,输转之功君须记;
悸者心下水气凌,茯苓二两堪为使。
渴欲饮水术多加,共投四两五钱饵;
腹中痛者加人参,四两半兮足前备;
寒者方内加干姜,其数亦与加参类;
腹满应将白术删,加附一枚无剩义,
服如食顷热粥尝,戒勿贪凉衣被置。
【原文加减】若脐上筑者,肾气动也,去术加桂四两;吐多者,去术,加生姜三两;下多者,还用术;悸者,加茯苓二两;渴欲得水者,加术,足前成四两半;腹中痛者,加人参,足前成四两半;寒者,加干姜,足前成四两半;腹满者,去术,加附子一枚。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伤寒论》第159条: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
《伤寒论》第386条: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伤寒论》第396条: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
《金匮要略胸□心痛短气病》第5条:胸□,心中痞,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
【辨证要点】心下痞,大便溏泄,小便少者。
四逆汤
【方剂组成】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方歌】
生附—枚两半姜,草须二两少阴方,
建功姜附加良将,将将从容藉草匡。
【方解】此即甘草干姜与干姜附子汤的合方,故治二方的合并证。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伤寒论》第29条: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伤寒论》第92条: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四逆汤方。
《伤寒论》第225条: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
《伤寒论》第323条: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伤寒论》第353条: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
《伤寒论》第354条: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伤寒论》第372条: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伤寒论》第377条: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里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
《伤寒论》第388条: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伤寒论》第389条: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四逆汤主之。
【辨证要点】四逆、脉微欲绝里虚寒甚者。
当归四逆汤
【方剂组成】 当归四逆汤
当归三两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细辛三两甘草二两,炙 通草二两
大枣二十五枚,擘。一法,十二枚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当归三两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细辛三两 甘草二两,炙 通草二两
生姜半斤,切 吴茱萸二升 大枣二十五枚, 擘
【方歌】 当归四逆汤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三两辛归桂芍行,枣须廿五脉重生,
甘通二两能回厥,寒入吴萸姜酒烹。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伤寒论》第351条: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伤寒论》第352条: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主之。
【辨证要点】手足凉表虚而里寒不甚者。
麻黄附子细辛汤
【方剂组成】麻黄二两,去节 细辛二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方歌】
麻黄二两细辛同,附子—枚力最雄,
始得少阴反发热,脉沉之证奏奇功。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伤寒沦》第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辨证要点】少阴病兼寒饮,即恶寒无汗脉沉者。
黄连阿胶汤
【方剂组成】黄连四两 黄芩二两 芍药二两 鸡子黄二枚 阿胶三两,一云三挺。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内胶烊尽,小冷,内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七合,日三服。
【方歌】
四两黄连三两胶,二枚鸡子取黄敲,
—芩二芍心烦治,更治难眠睫不交。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伤寒论》第303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
按:本方不仅治此证,若虚热心烦为目标,可活用于诸失血和久痢便脓血者俱有验。
【辨证要点】虚烦心悸不得眠、手足心热、或下利便脓血者。
乌梅丸
【方剂组成】乌梅三百枚 细辛六两 干姜十两 黄连十六两 当归四两 附子六两,炮,去皮 蜀椒四两,出汗 桂枝去皮,六两 人参六两 黄柏六两
【方歌】 六两柏参桂附辛,黄连十六厥阴遵,
归椒四两梅三百,十两干姜记要真。
【方解】既以黄连、黄柏清在上之热,又以辛附姜椒驱在下之寒。另以人参当归补其气血,桂枝降其冲气。妙在主用乌梅渍之苦酒,大酸大敛,一方面有助人参、当归以补虚,一方面有助黄连、黄柏以治泄,并还有以制辛、附、姜、椒的过于辛散。此为中虚寒自下迫,虚热上浮,固脱止利的治剂。酸苦辛甘并用,亦驱虫的妙法。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伤寒论》第338条: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辨证要点】厥逆、烦躁、或腹痛呕吐时缓时作,或虚寒久利者。
柴胡桂枝干姜汤
【方剂组成】柴胡半斤 桂枝三两,去皮 干姜二两栝楼根四两 黄芩三两
牡蛎二两,熬 甘草二两, 炙
【方歌】 八柴二草蛎干姜,芩桂宜三栝四尝,
不呕渴烦头汗出,少阳枢病要精详。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伤寒论》第147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金匮要略疟病》附方(三):柴胡桂姜汤方:治疟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服一剂如神效。
【辨证要点】小柴胡汤证而见口干渴明显,但呕不明显,心下微结、气上冲或外不和者。
柴胡桂枝汤
【方剂组成】桂枝去皮 黄芩一两半 人参一两半 甘草一两,炙 半夏二合半,洗 芍药一两半大枣六枚,擘 生姜一两半,切 柴胡四两
【方歌】小柴原方取半煎,桂枝汤入复方全,
阳中太少相因病,偏重柴胡作仔肩。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伤寒论》第146条: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痛、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附方(二):《外台》柴胡桂枝汤方:治心腹卒中痛者。
【辨证要点】小柴胡汤证与桂枝汤证同时并见者。
大柴胡汤
【方剂组成】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芍药三两 半夏半升,洗 生姜五两,切
枳实四枚,炙 大枣十二枚,擘 大黄二两
【方歌】 八柴四枳五生姜,芩芍三两二大黄,
半夏半升十二枣,少阳实证下之良。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伤寒论》第103条: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伤寒论》第165条: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
《伤寒论》第136条: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第12条: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
按:心下痞硬,按之心下满痛,皆心下急的一类,为应用本方的要征,宜记。
外感表解而烧不退,有柴胡证,多宜小柴胡加石膏汤。若大便干,舌苔黄,已非上方所能治,与大柴胡汤方有捷效。
【辨证要点】胸胁苦满、口苦咽干、心下急,里实者。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方剂组成】柴胡四两 龙骨 黄芩 生姜切 铅丹(可用磁石代) 人参 桂枝去皮
茯苓各一两半 半夏二合半,洗 大黄二两 牡蛎一两半,熬 大枣六枚,擘
【方歌】龙牡参苓桂铅丹,芩夏姜枣一两半;
四两柴胡枣六枚,大黄二两后同煎。
【方解】此于小柴胡汤去甘草,而加治气冲的桂枝,利尿的茯苓,泻下的大黄,和镇静安神的龙骨、牡蛎、铅丹,故治小柴胡汤证气冲心悸、二便不利、而烦惊不安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伤寒论》第107条: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辨证要点】小柴胡汤证见气冲心悸、二便不利、烦惊不安者。
四逆散
【方剂组成】甘草炙 枳实破,水渍,炙干 柴胡 芍药各等分。
【方歌】枳甘柴芍数相均,热厥能回察所因,
白饮和匀方寸匕,阴阳顺接用斯神。
咳加五味与干姜,五分平行为正路,
下利之病照此加,辛温酸收两相顾;
悸者桂枝五分加,补养心虚为独步;
小便不利加茯苓,五分此方为法度;
腹中痛者里气寒,炮附一枚加勿误;
泄利下重阳郁求,薤白三升水煮具;
水用五升取三升,去薤纳散寸匕数;
再煮一升有半成,分温两服法可悟。
【原文加减】上四味,各十分,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利;悸者,加桂枝五分;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坼;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煮取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匕,内汤中,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捣筛白饮和服3克,日三服。(今用上药各10克,水煎温服。)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伤寒论》第318条: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辨证要点】胸胁苦满、或腹痛、大便溏泄者。
小青龙汤
【方剂组成】麻黄去节 芍药 细辛 干姜 甘草炙桂枝去皮, 各三两
五味子半升 半夏半升,洗
【方歌】桂麻姜芍草辛三,夏味半升记要谙,
表不解兮心下水,咳而发热句中探。
若渴去夏取萎根,三两来加功亦壮;
微利去麻加荛花,熬赤取如鸡子样;
若噎去麻炮附加,只用—枚功莫上;
麻去再加四两苓,能除尿短小腹胀;
若喘除麻加杏仁,须去皮尖半升量。
【原文加减】若渴,去半夏,加栝楼根三两;若微利,去麻黄,加荛花,如一鸡子,熬令赤色;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若喘,去麻黄,加杏仁半升,去皮尖。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伤寒论》第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咳、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伤寒论》第41条: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第35条: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第23条: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上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第7条:妇人吐涎沫,医反下之,心下即痞,当先治其吐涎沫,小青龙汤主之;涎沫止,乃治痞,泻心汤主之。
【辨证要点】外邪里饮而致咳喘者。
桂枝麻黄各半汤
【方剂组成】桂枝一两十六铢,去皮 芍药 生姜切甘草炙 麻黄各一两,去节
大枣四枚,擘 杏仁二十四枚,汤浸,去皮尖及两仁者
【方歌】桂枝—两十六铢,甘芍姜麻一两符,
杏廿四枚枣四粒,面呈热色痒均驱。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伤寒论》第23条: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按:恶寒为太阳病的要征,邪之轻重,往往验之于寒热或多或少,尤其脉微缓,为邪衰正复之应。热多寒少见此脉,大都为病衰欲愈之兆。时发热汗出者,为桂枝汤证,今虽时发热而不得小汗出,又有麻黄汤证,因以桂枝麻黄各半汤治之。
【辨证要点】太阳病发热恶寒见身痒者。
泻心汤
【方剂组成】大黄二两,黄连一两,黄芩一两。
【方歌】 火热上攻心气伤,清浊二道血洋洋;
大黄二两芩连一,釜下抽薪请细详。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第17条: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
按:本方治吐血衄血如神。心气不定即心悸烦、精神不安之谓,以是则失眠惊狂、癫痛、以及出现其他神经症等,亦有用本方的机会。高血压现本方证明显者,亦多有之,须注意。
【辨证要点】心烦吐衄、大便干者。
半夏泻心汤
【方剂组成】半夏半升,洗 黄芩 干姜 人参 甘草炙,各三两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擘
【方歌】三两姜参炙草芩,一连痞证呕多寻,
半升半夏枣十二,去滓重煎守古箴。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伤寒论》第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第10条: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辨证要点】上热下寒因见呕而肠鸣,心下痞硬者。
甘草泻心汤
【方剂组成】甘草四两,炙 黄芩三两 干姜三两 半夏半升,洗
大枣十二枚,擘 黄连一两人参三两
【方歌】下余痞作腹雷鸣,甘四姜芩三两平,
一两黄连半升夏,枣枚十二参三烹。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伤寒论》第158条: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第10条: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嗄,甘草泻心汤主之。
【辨证要点】较半夏泻心汤证中气更虚,或见口舌糜烂、肠鸣腹泄、前后阴溃疡者。
小建中汤
【方剂组成】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芍药六两 生姜三两,切 胶饴一升
【方歌】建中即是桂枝汤,倍芍加饴绝妙方,
饴取一升六两芍,悸烦腹痛有奇长。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伤寒论》第100条: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伤寒论》第102条: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金匮要略血□虚劳病》第13条: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痛,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第18条:妇人腹中痛,小建中汤主之。
注解:腹中痛,即腹中急痛的简词。妇人腹中急痛者,当以小建中汤主之。
这里虽举妇人腹中痛,实际有是证,男子也可用本方。
【辨证要点】桂枝汤证兼见腹中急痛,或见心悸而不呕者。
大建中汤
【方剂组成】蜀椒二合,干姜四两,人参二两,胶饴一升(分冲)
【方歌】痛呕食艰属大寒,腹冲头足触之难,
干姜四两椒二合,参二饴升食粥安。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第14条: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大建中汤主之。
【辨证要点】心腹痛剧、呕逆不能食属虚寒者。
真武汤
【方剂组成】茯苓 芍药 生姜各三两,切 白术二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方歌】生姜芍茯数皆三,二两白术一附探,
便短咳频兼腹痛,驱寒镇水与君谈。
咳加五味要半升,干姜细辛一两具;
小便若利恐耗津,须去茯苓肾始固;
下利去芍加干姜,二两温中能守住;
若呕去附加生姜,足前须到半斤数。
【原文加减】若咳者,加五味子半升、细辛一两、干姜一两;若小便利者,去茯苓;若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二两;若呕者,去附子,加生姜,足前为半斤。
真武汤乃附子汤去人参而加生姜,故治附子汤证心下不痞硬而呕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伤寒论》第82条: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按:此与苓桂术甘汤证甚相似,不过前者为阳证,故只身为振振而已。而此者虚极入阴,不但身瞤动而且振振欲擗地也。
《伤寒论》第316条: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辨证要点】头晕心悸,下肢浮肿或痛,脉沉者。
苓桂术甘汤
【方剂组成】茯苓四两 桂枝三两,去皮 白术 甘草炙,各二两
【方歌】病因吐下气冲胸,起则头眩身振从,
茯四桂三术草二,温中降逆效从容。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伤寒论》第67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伤寒论》第164条:伤寒吐下后,发汗、虚烦、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
注解:此即上条重出,前之脉沉紧,是指发汗前,此之脉甚微,乃指发汗后。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虽亦皆气冲饮逆的为证,但较发汗前已更重一等。经脉动惕即前之身为振振摇的互词。久而成痿,谓此证若不速治,久将成为肢体不用的痿证。
按:此条虽未提治法方药,但据所述肯定是苓桂术甘汤方证。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第16条: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第17条: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辨证要点】头晕目眩、或短气小便不利见气上冲者。
肾气丸
【方剂组成】干地黄八两 薯蓣四两 山茱萸四两 泽泻三两
茯苓三两 牡丹三两 桂枝一两 附子一两,炮
【方歌】温经暖肾整胞宫,丹泽苓三地八融;
四两萸薯桂附一,端教系正肾元充。
【方解】主用生地,佐以补中益气的山药,和收敛固脱的山萸肉,以滋精气壮血脉。复以茯苓、泽泻利小便。以丹皮祛瘀血,桂枝通利关节,附子振兴沉衰,故此治瘀血水毒交互为患而陷于阴虚证,以至下焦痿痹、少腹不仁、小便不利、或失禁、或腰腿酸软、或痹痛、或虚热烦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5.10》附方:……崔氏八味丸:治脚气上入,少腹不仁。
《金匮要略血□虚劳病》第15条: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第17条: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金匮要略消渴小便利淋病》第4条: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
注解:五苓散证消渴而小便不利,今虽消渴而小便反多,竟饮一斗小便亦一斗,宜以八味丸主之。
按:本条所述,颇似今之糖尿病,但糖尿病用本方的机会很少,而反以石膏的配剂用之较多,宜注意。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第19条:问曰:妇人病饮食如故,烦热不得卧,而反倚息何也?师曰:此名转胞,不得溺也。以胞系了戾,故致此病,但利小便则愈,宜肾气丸主之。
按:排尿不畅顺,多由肾气虚,气化不利所致。本方强壮补虚,使肾气旺,气化正常,而使排尿正常。用本方治子宫下垂亦常有验。他如老人小便失禁,男子阳萎,妇人带下等亦多用本方。总之下焦虚证多用之,名为肾气丸,即由于此。
【辨证要点】瘀血水毒交互为患而陷于阴虚证,以至下焦痿痹、少腹不仁、小便不利、或失禁、或腰膝酸软、或痹痛、或虚热烦者。
炙甘草汤
【方剂组成】甘草四两,炙 生姜三两,切 人参二两 生地黄一斤 桂枝三两,去皮 阿胶二两 麦门冬半升,去心 麻仁半升 大枣三十枚,擘
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一名复脉汤。
【方歌】结代脉须四两甘,枣枚三十桂姜三,
半升麻麦一斤地,二两参胶酒水涵。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伤寒论》第177条: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金匮要略血□虚劳病》附方(一):《千金翼》炙甘草汤:治虚劳不足,汗出而闷,脉结悸,行动如常,不出百日,危急者,十一日死。
《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附方(一):《外台》炙甘草汤:治肺痿涎唾多,心中温温液液者。 (心中温温液液,即恶心剧甚心中烦恼的意思。)
【辨证要点】心动悸,脉结代气阴两虚者。
麦门冬汤
【方剂组成】麦门冬七升 半夏一升 人参二两 甘草二两
粳米三合 大枣十二枚
【方歌】火逆原来气上冲,一升半夏七升冬;
参甘二两粳三合,枣十二枚是正宗。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第10条:火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
【辨证要点】咳逆上气、咽干口燥者。
小半夏汤
【方剂组成】半夏一升 生姜半斤
【方歌】呕家见渴饮当除,不渴应知支饮居,半夏一升姜八两,源头探得病根除。
【方解】半夏下气逐饮,生姜温中降逆,故治胃中有水饮而呕逆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第28条: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汤主之。
《金匮要略黄疸病》第20条:黄疸病,小便色不变,欲自利,腹满而喘,不可除热,热除必哕,哕者,小半夏汤主之。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第12条:诸呕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汤主之。
按:本方为治呕吐的主剂,乃医家所周知者,不过本方所治应以胃有水饮为主,呕而不渴,饮食不得下咽,皆胃有饮的证候,为应用本方的标的。又本方虽能治哕,但亦限于水饮冲逆的为证,否则非其所主也。眉棱骨痛不可忍,世所谓痰厥者,其实亦饮气逆迫所使然,故用本方亦验。
【辨证要点】呕逆或头痛,口不渴者。
小半夏加茯苓汤
【方剂组成】半夏一升 生姜半斤 茯苓三两
【方歌】呕吐悸眩痞又呈,四苓升夏八姜烹,膈间有水金针度,澹渗而辛得病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第30条: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第41条:先渴后呕,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辨证要点】小半夏汤证又见心悸头晕者。
半夏厚朴汤
【方剂组成】半夏一升 厚朴三两 茯苓四两 生姜五两 干苏叶二两
【方歌】 状如炙脔贴咽中,却是痰凝气不通;
半夏一升茯四两,五姜三朴二苏攻。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第5条: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
按:此证不限妇人,男人亦多有,但本方的应用并不限于此证。若以咽中不利和胸闷满为目的,可活用于不定的神经证均有良效。
【辨证要点】痰饮气结所致胸满,咽堵,咳逆者。
桂枝茯苓丸
【方剂组成】桂枝 茯苓 丹皮 芍药 桃仁各等分
【方歌】癥痼未除恐害胎,胎安癥去悟新裁,桂苓丹芍桃同等.气血阴阳本末该。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金匮要略妇女妊娠病》第2条:妇人宿有癥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癥痼害。妊娠六月动者,前三月经水利时,胎也。下血者,后断三月衃也。所以下血不止者,其癥不去故也,当下其癥,桂枝茯苓丸主之。
按:本方不仅能治妇人癥病下血,无论男女因瘀血而下血,或其他血证,不宜桃核承气汤的攻下者,大多宜本方。
【辨证要点】久有瘀血、腹痛胁痛,或有肿块、或下血者。
桃核承气汤
【方剂组成】桃仁五十个,去皮尖 桂枝二两,去皮 大黄四两
甘草二两,炙 芒硝二两
【方歌】五十桃仁四两黄,桂硝二两草同行,
膀胱热结如狂证,外解方攻用此汤。
【方解】此于调胃承气汤加驱瘀血的桃仁、和治气冲的桂枝,故治调胃承气汤方证气上冲,而有瘀血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伤寒论》第106条: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按:据本条其人如狂的说明,则精神病、神经系统疾患有由于瘀血所致者,宜注意。又据证合用柴胡剂效果更好。
【辨证要点】调胃承气汤证,见腹痛有定处、气上冲者。
大黄牡丹汤
【方剂组成】大黄四两 牡丹一两 桃仁五十个 冬瓜子半升 芒硝三合
【方歌】肿居少腹大肠痈,黄四牡丹一两从,瓜子半升桃五十,芒硝三合泄肠脓。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病》第4条: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大黄牡丹汤主之。
按:本条似述阑尾炎的证治。不过依据经验,对于急性阑尾炎,以用本方合用大柴胡汤的机会为多,而单用本方的机会较少。又据方后语有脓当下,无脓当下血观之,则本条所谓脓未成,当指脓未成熟,不定是无脓。脓已成,即脓已成熟,亦即全部化脓之意,此时宜与附子败酱散、排脓汤或散等以排脓,而不可与本方以下之。
【辨证要点】右腹痛拒按、里实者。
排脓散
【方剂组成】炒枳实十六枚 芍药六分 桔梗二分
【方歌】排脓散药本灵台,枳实为君十六枚,六分芍药桔二分,鸡黄一个简而该。
【用法】三味杵为散,取鸡子黄一枚,以药散与鸡子黄相等,揉和令相得,饮和服之,日一服。
【方解】此于枳实芍药散而加排脓的桔梗,故治枳实芍药散证而有痈脓者。
按:此和排脓汤,亦有方无证。由于是枳实芍药散的加味方,可参照枳实芍药散方证而施用之。
当归芍药散
【方剂组成】当归三两 芍药一斤 茯苓四两 白术四两
泽泻半斤 川芎半斤(桂本作三两)
【方歌】妊娠痛势绵绵,三两归芎润且宣,芍药一斤泽减半,术苓四两妙盘旋。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第5条:妇人怀妊,腹中(jiao)痛,当归芍药散主之。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第17条:妇人腹中诸疾痛,当归芍药散主之。
注解:妇人腹中诸疾痛,多属虚寒血滞的为患,宜本方主之。
【辨证要点】腹痛拘急、头晕心悸、小便不利者。
芎归胶艾汤
【方剂组成】川芎二两 阿胶二两 甘草二两 艾叶三两
当归三两 芍药四两 干地黄四两
【方歌】妊娠腹满阻胎胞,二两川芎草与胶,归艾各三芍四两,地黄六两去枝梢。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第4条:师曰:妇人有漏下者,有半产后因续下血都不绝者,有妊娠下血者。假令妊娠腹中痛,为胞阻,胶艾汤主之。
按:本方的应用并不限于以上所述妇人诸病,凡诸失血,属虚而腹中痛者,不问男女均可用之。又芎归地芍四味,后世名之为四物汤,谓为补血的要药。芍药除血痹而主腹痛,已屡言之,至于当归、川芎、生地,均不外是强壮性的祛痛药。不过芎归性温宜于虚寒,生地性寒宜于虚热。补虚定痛则川芎较逊于当归,行瘀开郁则当归稍次于川芎。生地除烦热,并有止血的特能。
【辨证要点】诸失血症属虚证而见腹中痛者。
温经汤
【方剂组成】吴茱萸三两 当归二两 川芎二两 芍药二两 人参二两 桂枝二两 阿胶二两 生姜二两 牡丹二两 甘草二两 半夏半升 麦门冬一升
【方歌】温经芎芍草归人,胶桂丹皮二两均,半夏半升麦倍用,姜萸三两对君陈。
【方解】既用吴茱萸汤去大枣加桂枝降逆止呕以驱胃之寒,又用麦门冬汤去大枣滋枯润燥以补胃之虚,另以当归、川芎、芍药、阿胶、丹皮行瘀和血以调经脉。胃为生化之本,气血之源,胃气利则津血生,此为生新祛瘀兼备的治剂,故带下崩中、月事不调久不受孕者,并皆主之。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第9条:问曰: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血)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何也?师曰:此病属带下。何以故?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证唇口干燥,故知之。当以温经汤主之。
按:本方的应用面很广,并不限于此证。以其含有芎归胶艾汤、当归芍药散、吴茱萸汤、麦门冬汤诸方义及诸方的合并证,即本方的适应证。证情相当复杂,宜参照各方证而活用之,即可不误。
【辨证要点】芎归胶艾汤、当归芍药散、吴茱萸汤、麦门冬汤诸方证合并证者。
吴茱萸汤
【方剂组成】吴茱萸一升 人参二两 生姜六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方歌】升许吴萸三两参,生姜六两救寒侵,枣投十二中宫主,吐利头痛烦躁寻。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伤寒论》第243条: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伤寒论》第309条: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伤寒论》第378条: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第8条:呕而胸满者,吴茱萸汤主之。
按:本方主治寒饮冲逆,若上之食谷欲呕者;呕吐、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呕而胸满者,均属其证,亦即运用本方的要点。应用于胃肠及头脑诸症,均有惊人的疗效,今略举数端以供参考。
剧烈头痛或头晕而呕吐,或恶心欲吐,无热象者(即除外小柴胡加石膏汤证),本方俱有捷验、西医所称的美尼尔氏症亦多见本方证,宜注意;偏头痛,尤其偏于左侧者,大多属于本方证;胃脘疼,呕而不欲食者,宜本方。若更腹鸣、大便溏频者,可于半夏泻心汤加吴茱萸治之,即本方与半夏泻心汤合方,无论胃肠炎、胃溃疡依证用之,均有良验;剧痛的青光眼而呕恶者,也多有应用本方的机会。
【辨证要点】胃虚寒干呕吐涎沫、胸闷或头痛者。
酸枣仁汤
【方剂组成】酸枣仁二升 川芎二两 甘草一两 知母二两 茯苓二两
【方歌】酸枣二升先煮汤,茯知二两佐之良,芎甘各一相调剂,服后恬然足睡乡。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金匮要略血□虚劳病》第17条: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
注解:虚劳虚烦,暗示血虚而致的心烦悸,因致不得眠者,酸枣仁汤主之。
按:本方证的虚烦不得眠,与栀子豉汤证形似而实非。本方证的虚烦,虽烦而无热或少热,而栀子豉汤证的虚烦,则烦而多热。又本方证确属虚证,而栀子豉汤证只是胃中不实而其人并非真虚也,临证时须细辨之。
【辨证要点】因血虚见心悸虚烦不得眠者。
茵陈蒿汤
【方剂组成】茵陈蒿六两 栀子十四枚,擘 大黄(去皮)二两
【方歌】二两大黄十四栀,茵陈六两早煎宜,身黄尿短腹微满,解自前阴法最奇。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伤寒论》第236条: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伤寒论》第260条: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
《金匮要略黄疸病》第13条: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茵陈蒿汤主之。
【辨证要点】阳黄见大便干,小便不利者。
猪苓汤
【组成】猪苓(去皮)一两 茯苓 一两 泽泻一两阿胶一两 滑石 (碎)一两
【方歌】泽胶猪茯滑相连,咳呕心烦渴不眠,煮好去滓胶后入,育阴利水法兼全。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伤寒论》第223条: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上苔者,栀子豉汤主之;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伤寒论》第224条: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
《伤寒论》第319条: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
【辨证要点】小便不利、或淋痛尿血而渴欲饮水者。
《古今录验》续命汤方
【方剂组成】麻黄三两 桂枝三两 甘草三两 杏仁四十枚 石膏三两 干姜三两 当归三两 人参三两 川芎一两五钱
【方歌】姜归参桂草膏麻,三两均匀切莫差,四十杏仁芎两半,古今录验主风邪。
【方解】既用麻黄加石膏汤解外之邪,复以参姜归芎补内之虚,故治表不解而中虚血少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附方:《古今录验》续命汤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
注解:中风痱,即中风邪之意。身体不能自收持,即指肢体不遂言。冒昧,即茫然无知的意思。
中风而致肢体不遂,语言不利、冒昧不知痛处,或身拘急不得转侧者,宜本方治之。
按:上述有似今之脑血管病,但就方药言,治身痹痛有表证、和中虚血少或当有效。脑血管病应用的机会不多,须慎用。
【辨证要点】中虚身痛或麻木者。
桂枝芍药知母汤
【方剂组成】桂枝四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 生姜五两 麻黄二两 白术五两 知母四两 防风四两 附子(炮)二枚
【方歌】脚肿身羸欲吐形,芍三姜五是前型,知防术桂均须四,附子麻甘二两停。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第8条:诸肢节疼痛、身体魁赢。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按:慢性关节炎下肢肿痛者,用本方有良验,并以本方加石膏治年余不解的风湿热有奇效。又以本方合用桂枝茯苓丸,治疗下肢肿的脉管炎亦验。
用于关节风湿痛、神经痛等身体有枯燥症状者。
【辨证要点】关节疼痛、肢体肿而气冲呕逆者。
甘草附子汤方
【方剂组成】甘草二两,炙 附子炮,去皮,二枚 白术二两 桂枝去皮,四两
【方歌】术附甘兮二两平,桂枝四两亦须明,方中主药推甘草,风湿同驱要缓行。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伤寒论》第175条: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注解:掣痛,谓疼痛如掣,言其痛之剧烈,近之则痛剧,谓以手近之,即觉痛之加剧。言其痛之敏感。
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较前之桂枝附子汤证。不但剧烈,而且急迫。水伴气上冲,故短气而小便不利。汗出恶风,病还在表,但恶风以至不欲去衣,则已陷于少阴,表虚湿重或身微肿。此宜甘草附子汤主之。
由以上可知,术附合用为治寒湿痹痛的要药,加入适证的解表剂,用以治风湿关节痛,均有捷效。如桂枝加术附汤、葛根加术附汤、越婢加术附汤等皆为常用之良方,宜注意。
【辨证要点】表虚寒证见关节痛剧,汗出恶风,小便不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