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是中国人逢年过节、做生意、婚丧嫁娶的必需品。可以说是无酒不欢,不醉不归。春节将至,想必大家都提前准备好了各种美酒,等待与亲朋好友欢聚一堂,同庆佳节。
但是你对葡萄酒了解多少?而在这个养生的年代,喝酒如何减少对身体的伤害?现在我想和你分享一些关于葡萄酒的知识。
酒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悠久的历史。据说大约5000年前的原始部落采集的野果,经过长期存放发霉,然后形成了酒的味道。当时有人品尝后发现发霉的水果流出来的水也很好喝,于是开始了酿酒文化。在医学上,葡萄酒意味着含有乙醇的饮料。酒大致有两种:一种是乙醇浓度较低的谷物、水果发酵而成的酒,如啤酒3%-5%,黄酒12%-15%,葡萄糖酒10%-25%,另一种是经过反复蒸馏而成的烈性酒,如白酒、白兰地、威士忌,乙醇含量在40%-60%。
正常情况下,约80%的酒精被十二指肠和空肠吸收,20%被胃吸收。空腹饮酒后约1.5小时内,95%以上的酒精被吸收。如果胃里有食物,可以延缓酒精的吸收。酒精被吸收后会代谢成乙醛,然后进一步代谢成二氧化碳和水。我们健康的成年人每小时可以排出7克乙醇。
有些人饮酒后皮肤会出现异常的潮红,这主要是由于体内缺乏乙醛脱氢酶来进一步代谢乙醛,导致乙醛在体内堆积。然而,乙醛是对身体最有害的代谢产物,尤其是肝脏。因此,如果饮酒后皮肤潮红明显的朋友,乙醇代谢会相对较慢,建议进一步减少酒精的推荐量。
根据世界著名杂志《柳叶刀》相关文章的最新研究,无论摄入多少酒精,乙醇都会对身体产生诸多有害影响。虽然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少量饮酒确实对人体某些方面有积极作用,但综合叠加还是有害的,饮酒量与全因死亡(一定时期内各种原因造成的总死亡数)呈正相关。而每周饮酒100g ((g)=酒精消耗量(ml)酒精浓度(%)酒精浓度0.8g/ml)的人群,死亡风险基本相同,风险最低。从100g开始,随着饮酒量的增加,死亡风险呈明显上升趋势。100g纯酒精相当于5%左右的白酒(250g),4瓶750ml的啤酒,4杯250ml的红酒。
在医学上,所有因摄入酒精饮料而引起的症状统称为急性酒精中毒,大致可分为兴奋、共济失调、昏迷三个阶段。兴奋期主要表现为:兴奋、健谈、饶舌、情绪不稳定、自负、易怒、行为粗暴或有攻击性动作。我相信大多数人喝酒都是为了营造一个更快乐、更和谐、更轻松的交流环境,所以我建议,当你处于兴奋期,处于最佳状态的时候,就不要再喝酒了。如果继续饮酒,可能会出现共济失调和昏迷,可能会情绪失控,或者做出让自己后悔的事情。
总结:1。尽量不喝酒。如果非要喝酒,尽量控制在兴奋期。如果必须多喝,建议每周不要超过100g乙醇。
2.不要空腹喝酒。最佳配菜推荐高蛋白和维生素的食物。不要用咸鱼、熏香肠、腊肉等食物作为配菜饮用。
3.喝酒宜慢不宜快。
4.饮后忌浓茶醒酒。建议喝热汤、果汁或水果等。
5.酒精的致死量在250ml以上,大约相当于一瓶50%的白酒,千万不要超过。
6.糖尿病、消化道疾病、脑血管疾病等人群。不宜饮酒,心血管疾病患者应严格限制饮酒。对于口服药物,要仔细阅读说明书,看是否有禁忌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