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天大树必有根;山中之水必有其源。“血缘关系是氏族组织的天然纽带。祠堂、族谱、族田构成了古代张氏家族的三大基本要素。
张氏宗祠建在张村,根据张氏第十九世长老老吉林(本名金海,1915年9月出生)生前的描述,20世纪50年代,他在清理宗祠时,发现宗祠的中梁上有一个模糊的字迹。他用颜料重画,将字迹解读为“康熙壬子”。据村里世代口口相传,这座祠堂建于元11代张、元14代、元16代、元19代兄弟。据最后一个张氏族谱,第14个元朝生卒于明齐至康熙(1622年至1690年2月)。与祠堂中梁的文字记载基本一致。据此可以大致确定最后一座张氏祠始建于康熙十一年(1672年),距今已有350多年。
(一)上张村祠堂:最后一个张氏宗祠叫怀德堂。它是同一族群的共同徽记,是家族门户的名称,是家族文化中用来宣扬祖德和敦宗、穆族群的符号,是寻根意识和祖先崇拜的体现。怀德堂:“怀德”即记恩,有两层意思:一是感恩。“四夷国俗,木易怀德”。第二是要有德行。“君子惜德,小人惜土”。怀,小姐也;德性,直视“你所走的路”的方向,遵从你的本性、心、性,就是德性;初心,性本善,无我则德。舍欲之德,得德;包括德、忠、孝、仁、义、礼、智、信、柔、敬、谦等等。以“怀德”为堂名,是为了告诫我们的后人要有德,做人做事要有道德,永远记住善良,记住祖先的“天地万物之德”。
怀德堂's怀德堂历经几代人对原址的修缮,其布局一直到清末民初都没有改变。正门面向东南的池塘,背靠文远山,它有五个房间深。前厅在正门后面,有一个带活动板的戏台。每到正月十二,祠堂正门只在去张村接送老佛时才打开,戏台活动板打开供轿子接送老佛。平时大门紧闭,台上供奉佛像、佛轿、土地公婆。它是作为正月里村民们的娱乐舞台,舞台两侧有储粮仓库。中间两个大厅是公共大厅,有侧门。任何人都可以进出。我奶奶的小姑子,织一件有鞋底的毛衣,我香姨的干柴,我公公的篱笆竹,我婆婆的尿桶,也能进得来。也是村里太公头商议宗族事务的地方。后两堂是祠堂牌位,是村里张姓人存放祖先的牌位,有桌子和香案。每到清明节和冬至节,族长会商量事情,翻家谱,加一家,分馒头等活动。如果村里人家里有喜事,他们会把祖先的牌请到中央的房间,让新人跪拜。因此,村民们也称祠堂为老佛堂。到了张十八年,张邦达(字德镇)建了紫树堂,乡民称紫树堂为新堂,原来的祠堂也叫旧堂。清末明初,张氏张老三宗族发迹,在张氏宗祠后面建序祠堂,作为张老三(序西)的香堂。到了上世纪60年代初,最后一座张氏宗祠年久失修,尤其是宗祠后殿的屋顶坍塌,牌位散落一地,在风雨日晒中孤零零的。在“文化大革命”初期,反资本主义运动被中国人民解放军扫清了
《张村》有四卷《上张张氏宗谱》正词法,外加一卷草谱。每年的6月6日,收藏家们聚集在祠堂里献上晒干的树。每年冬至,各族人民都要在祖宗牌位前的草树上添口,纳入族谱的男性还要封红包。现存的家谱是民国七年(1918年7月)在夏梦编纂的。现在有两套,一套是之孙张根荣保存的元字库,一套是张之孙张根清保存的镇字库。卷面略有虫蛀发霉,但基本完整无装帧。
祠堂布局
清乾隆年间(1764年),张的长辈们聚集在祠堂(怀德堂)的大厅里庆祝元宵节。谈公语和我们家的族谱,我祖上从松南渡搬来六、七、八、十四公千,但我祖上八千公龙,到唐贤码头,我保证十一公住上半部。旧家谱藏在祠堂里很久了。康熙和嘉荫年间(1674年),耿从福建向西反叛,占领曲龙四角。结果我们家的谱在混乱中被点着了,全部被消灭。已经快一百年了。张的《长辈之道》和《谱编》刻不容缓。当时,张氏第十四代孙,25岁的是村里唯一的秀才(城里人),此事不容文泉担责。他没有读过秦汉的书,也没有班玛的笔。然而,他不敢懈怠。他致力于重建族谱,仔细追查宗族,走访邻村。西衡山的张宗宗表明是千人千面之源,并在叔父家(末代张氏十三世立大功,名士入朝,生于康熙,卒于乾隆辛未,时年77岁),拿起一本家世谱系书,仔细校对,拾遗补缺,将自己的生卒、排行顺序、出身、笔记本一一记载,详细记录。最后是清乾隆。
此后,最后一个张氏族谱几代人编定:嘉庆三年(1798年),第15代传人孙(蒲15)专修,捐银125年;我捐了三两银子;送枝捐银三两,其中银一两。道观十二年(1832年),乐局局长为齐岳、毛奇、郭秀、石康、典逵、三乃、石太、左孝。清咸丰九年(1859年)白元祥张邦达(最后一张十八版谱为十字之宝)独家投资修谱。该局局长为:德振、世伟、定和、世秋、宇文、大才、徐希、映秀、延宝、惠生。朴相佑这次重修家谱,耗时数月,花费不菲。《旧谱》一千八百年后,鲍十一部居最后一篇后序,编为《内龄》两卷。补遗将是汉唐宋以前的八千公。
及艺文志另作首卷称作外纪,并增编卷一宗墓图引,卷二宗图像引,地舆里居之宝图,八景图谱题词等。于咸丰乙未年四月始成上张张氏宗谱全四卷,并加修草谱一册。并且另行出资加印宗谱四套,印成八套供族人分房收藏。咸丰辛酉年(1861年)因为发匪(长毛太平军)袭扰,又兼大疫凶年,原本汪丁巨族的上张张氏,壮者虏而老者亡其数,村居寥落,丁口稀疏凋零。大清光绪乙丑年孟冬(1889年)张骏扬(上张张氏十九世谱行敬十二字序西)时隔三十年,再次倾囊独资匪后修谱,独理谱事。中华民国七年孟夏『1918年』宗谱续修,谱局理事人为:正亨、永银、鹿苹、正熙、正雲、克勤六人。刊印正谱五部,草谱一部。宗谱收藏人分别为乾字号光裕堂,元字号永银,亨字号克勤,利字号瑞进,贞字号樟柏,草谱正亨。体例
1、谱名:《张氏宗谱》,正谱全四册,草谱一册。
2、谱序:叙上张张氏族谱外纪 (清咸丰九年春月,龙游穀北后学 徐庆澜题拜);叙张氏家乘(南宋淳熙元年『1174年』光禄大夫右文殿学士虞允文题拜);张氏谱序(南宋淳熙九年『1183年』朝奉大夫兼太子侍讲安詹義拜撰);张氏宗谱原序(皇明洪武庚午年五月『1390年』前史官眉山苏伯衡拜叙);张氏撰辑宗谱原序(大清乾隆甲申秋月望日『1764年』十四世裔孙张文泉謹识);上张张氏重修宗谱序(嘉庆三年仲春月『1798年』十五世裔孙张其中謹识);上张张氏续修宗谱序(大清道光壬辰秋菊月『1832年』邑庠生范祟楷拜撰);叙张氏整修旌序(大清咸丰乙未仲春月望日『1859年』穀北后学邑庠生胡炳奎拜撰);上张张氏辑修宗谱序(大清咸丰九年孟夏『1859年』姻愚弟邑庠生儀亭袁鐸拜撰);辑修上张宗谱源流序(大清咸丰乙未年『1859年』候选儒学训导鲁池邦拜撰);重修上张张氏宗谱序(大清咸丰乙未年孟春『1859年』浙江乡试亚魁温州府学教授余玉璂拜撰);续修上张张氏宗谱序(大清光绪十五年孟冬『1889年』候选儒学训导徐复拜撰);续修张氏宗谱序(大清光绪乙丑年孟冬『1889年』候选儒学训导姻愚弟余福楙拜撰);续修上张张氏宗谱序(中华民国七年孟夏『1918年』後学邑庠生叶锡珪顿首拜撰)。
3、凡例:12条,张氏宗谱法行欧苏谱例,(北宋欧阳修、苏洵所创立)由谱序、谱例、世系图、世系录、先世考辨等五项内容构成。竖式编排,书写原则是,只书男与嫡妻,不书生女,不书继娶,不书妾。但是张氏宗谱书写侧室,继娶。
4、目录:卷首,地域志、地域赋、上张來龙后山涉讼记。家规,凡例,修谱名目、领谱字号。卷一,目录,历代修谱序言,宗图像引、像图并赞、各誥勅、像图引、像图、留候世家、张荆州画赞并序、张公行状、道学传、西廡张子传、主一箴、克齐铭、敬齐铭、敦復齐铭、恕齐铭、主一齐铭、祭张南軒先生文、重臣八旬并五代同堂并序、夏氏孺人六旬寿序、绅士録引、绅士録、節孝録引、節孝、艺文志引。卷二,地舆图,里居之宝图,村中八景图及题颂。卷三,清河张氏世系外纪图、世系图引、上张张氏宗谱內纪世系图、墓图引、各墓图。卷四,行傳引、行傳。
5、像赞:张氏宗谱中,绘有家族祖先和历代英贤的画像,并配有押韵的赞词,通常正面是画像,背面是赞词。主要是为了让后世子孙了解先人的功绩,培养后世子孙对先贤的崇敬之情,同时也有夸耀家族门望的目的。宗谱中记载的祖先的画像三十八幅,分别有:汉文成候张良(张良(?—前186年),字子房,颍川城父人。秦末汉初杰出谋臣,西汉开国功臣,政治家,与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晋广武候张华(张华(232年-300年),字茂先。范阳郡方城县,今河北固安人。西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藏书家,西汉留侯张良的十六世孙。);唐太常卿张愈(张华十四世孙,张九龄之父);唐文献公张九龄(张九龄(678年—740年)字子寿,谥文献,唐朝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人。唐朝开元年间名相,诗人。西汉留侯张良之后,西晋壮武郡公张华十四世孙。);唐开国公张九皋(690-755年),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人,张九龄之弟。唐节度公张九章(生卒年不详,张九龄之弟);宋忠献公张浚(张浚(1097年8月~1164年8月),字德远。汉州绵竹县,今四川省绵竹市人。唐开国公张九皋之孙,北宋至南宋初年名臣、学者);宋华阳伯张栻(南宋中兴名相张浚之子。著名理学家和教育家,与朱熹、吕祖谦齐名,时称“东南三贤”。官至右文殿修撰。著有《南轩集》。);千八公(张錞,张浚六世孙,张镛之弟,卜居贤塘坞);保十一公(上张张氏始祖);仁一公;仁二公;信八公;乾十一公;贞二十四公;贞二十五公文泉;忠十三公其美;忠十四公其瑞;忠十五公其中;忠四十三公圣芝;良一公世魁(字重臣,国学生);良十五公联登(邑庠生);良十八公世泰(字重義,国学生);贤一公作萧(国学生);贤二公作又(邑庠生);贤三公作哲(国学生);贤七公作礼(国学生);德一公秉均(国学生);德二公泮渟(国学生);德四公卓然;德五公席珍;德八公士棠;德十公邦达(字得珍,国学生);德十一公邦杰;德十二公步瀛;敬一公鸣球;敬二公骏雲;敬四公鸣玉;敬十二公骏杨(字序西)。
6、世系:采用竖式,苏式世系表,其特点是:世代直行下垂,包括父名、行次、字号、生卒年月、享年、功名、官职、葬地、妻妾、子女等内容。
7、传记:主要记述了张氏祖先的功绩品德,从对国家、社会的贡献,到对地方、家族做的每一件业绩,如:著述立说,出资修建祠堂、祖墓等,全部记述在内,以作为后人学习的榜样,并荣耀家族。谱内还记录良一公重臣延年八旬,五代同堂,荣恩御赐《七叶衍祥》匾额。内传是记录家族中有品行女子的传记;如夏太孺人勤俭持家,教子有方的事迹。记录六位族内节孝女。
8、绅士录:宗谱记录上张张氏从贞二十五张文泉开始到孝四十二正晃共三十二位秀才、举人、国学生。
9、族规家训:张氏族规八则,分别是孝顺、友爱、敬老、训幼、矜孤、恤寡、慎交遊、戒欧讼。
10、排行字语:上张张氏的排行字语是,千承始启宇、永保昌祀恭、仁義礼智信、乾元亨利贞、忠良贤德敬、孝友惠和成、荣华增富贵、福禄寿升平。
11、祖茔墓图:“坟墓所以藏祖宗之形骸,为子孙根本之地也” 。为防备“时远世迁,桑田沧海,城郭且为之蚯墟,祖坟淹没”,便“于各传内书某山某向,而坟墓后复为绘图,葬穴冢数,了若指掌,使后人易于稽考”。张氏宗谱以图、记、志的形式共记载了村落周边二十八处祖先墓葬地点,包括祖先字辈,夫妻合葬,地址,朝向等。
12、里居图引与八景题图,张氏宗谱记述村落居址图,里居之宝图。包括家族的庭院、楼阁、书斋、房舍、树木、池塘、祠堂、道路等。还有上张村八处风景的新、旧题诗,分别是螺山晓钟、濲溪夕照、西齊对月、南畝耕雲、竹圃吟风、杉塘垂钓、莲池泛觞、枫林霜染。
(三)堂前田
堂前田,又称族田,是张氏宗族成员共同拥有的田产,是宗族组织财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宗族生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直至五十年代土地改革前,上张村的张氏堂前田有十八石田(约四十五亩)。
堂前田的来源主要祖先遗留的田产,村中氏族豪绅的捐置,族田收入有意的续置添置族产。堂前田的经营管理,一般是由族人推举一人或数人专门管理,也由村里几位太公头(族长)负责管理,或由各支轮流管理。其经营方式,一般是出租,招募无地或少地的本村或者邻村农民耕种,收取一定的地租。
作为张氏宗族组织的共有财产——上张张氏堂前田的收入主要用来分别用来完纳赋役、祭祀祖先(会食)、赈济贫穷族人、备荒等等方面。例如,直至民国三十七年,龙游县的国课征收,按照田亩赋税,包括乡镇自治费,乡镇教育费,绥靖费等征收都由宗祠怀德堂的堂前田收租稻谷缴纳(收据见图)。冬至日祭祀祖先时,按惯例族人都要会食,堂前田多的村如邻村的项家村、新王村有四十多石。冬至日全村人要吃上三四天的酒席,热热闹闹。上张堂前田只有十八石多一点,收的租谷少,只有几个太公头有的吃,也只能在冬至夜吃一顿。
祠堂的开销费用也蛮大的。堂前田很少也很倒霉。正月里“接老佛”、“迎龙灯”、“闹狮子”、“唱十番”,这些活动都要村里边凑钱的,不捐凑,堂前田是出不起的。一夜有好几班,“迎龙灯”、“闹狮子”、“唱十番”,这些活动都要红包的。“唱十番”还要摆放起茶水,糕饼。“唱十番”要唱到深更半夜,这些都要钱的。堂前田没钱,只有村民凑起来认捐。
赈济贫穷族人、备荒是怀德堂宗谱会的重要功能,每当青黄不接,遭受灾荒年际,祠堂宗谱会都要拿出堂前田收藏的租谷出借赈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