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酒,为什么要温着喝?据说与国外加冰的酒相比,在中国的饮用方面,由于酿酒技术的发展,饮用习惯也发生了变化,从温酒到不温不火的酒。那么,一个新的问题产生了:为什么不在不需要温热的白酒中加入冰块?
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为什么洋酒要冰镇?
一般来说,加冰的洋酒是度数比较高的烈酒,比如威士忌、伏特加等,度数一般在63度以上(伏特加可达93度)。
我们知道,葡萄酒的单位“度数”是Vol,意思是酒精在葡萄酒中所占的体积百分比。例如,53%Vol意味着100升葡萄酒含有53升乙醇。人体乙醇最适宜的舒适度是53度。超过这个度数,酒精度数越高,嗅觉越强,味觉越强,对人体器官的刺激越大。
所以这些总是60度以上的洋酒,直接喝下去会有强烈的不适感,比如辛辣、烧喉、潮红等。如果口腔有溃疡或者伤口,那种酸酸的感觉就像酒精直接涂在伤口上一样,简直痛不欲生!
为了“口感好”,有更“舒服”的口感,让更多的人接受这些烈性酒,所以这种洋酒有了“加冰喝”的方式。
一方面,这些白酒是蒸馏酒,比较纯净,风味物质很少。加冰不会影响口感。另一方面,由于这些酒的酒精度较高,加冰饮用可以起到稀释的作用,减少酒精对人体的刺激,同时也减少了对口感的感知。这样一来,葡萄酒口感顺滑,容易接受。
其实这也是很多人喝洋酒容易喝多的原因。毕竟味觉麻痹后,很难感知刺激,容易让饮酒者一杯接一杯地喝,不知不觉就喝多了。
更何况加冰喝会更“爽”。想象一下,入口冰凉绵软,全身麻酥酥的,冰酒下去,从喉咙一直烧到胃,烧着了,抖着,短短一瞬间就能感受到冰与火的酸爽感!因此,这种近乎自虐、类似毒品的饮酒方式并不为大家所接受,国外也在不断争论是否给烈酒加冰。
这或许也解释了为什么在美国等西方国家,酒瘾是个大问题,也诞生了很多专业的戒酒机构。毕竟洋酒冰=很开心,虽然喝多了头疼会吐,但是“酒鬼”总是开心的。长此以往,容易上瘾,但很难戒掉。
然而,在很多国产电视剧中,大量“洋酒必须加冰”的场景都倾向于“装逼”.
相对于国外加冰的酒,白酒一般是不加冰的,主要和健康养生有关。
k=40%vol相当于多少度白酒,洋酒40度相当于白酒多少度14.jpg">
中国白酒种类繁多,在蒸馏酒问世前,主要是发酵酿制法,所得酒水中除了含有乙醇之外还有其他醇类和醛类物质,包括会对人体造成影响的甲醇和甲醛,而甲醇和甲醛就是饮酒醉后会引发头疼、乏力、恶心、呕吐、嗓子痛、眼睛痛、心悸等不良反应的罪魁祸首。古时候,这些物质靠温酒挥发,现代酿酒工艺进步之后,它们在白酒中的含量已最大限度降低,常温下适量饮用完全没问题,即使有少量残留体内,也能很快挥发。
而诸如茅台酱香酒这类经过高温制曲、高温堆积、高温接酒繁琐工艺的蒸馏酒,加冰饮用虽然不会出现以上的问题,但会因为冰块的稀释作用和对味觉的麻痹,破坏掉人体对酒精最舒适的接受度(53度),反而无法品味到酱香白酒独特风味的魅力。
再者,中国白酒的香气成分繁多且复杂,这也是白酒区别于许多洋酒,最吸引人的独特之处。如茅韵金运连连酒,采用茅台传统酿制工艺,经过复杂的精酿工艺,九蒸九煮,八次堆积发酵,七次取酒,一年酿制,再经过调酒师精心勾调,达到最完美的香味平衡,三年陈酒老熟,使得成酒中香味物质丰富,酱香醇厚,酒香富有层次,口感幽雅细腻。
所以白酒加冰,不但不会“爽”,还会破坏白酒的协调,影响白酒的香气和丰富口感,也失去了喝白酒时,那种咂摸品尝的美意。
同时,因为白酒是纯粮固态发酵,酒中含有高级不饱和脂肪酸,它们只溶于酒精,一旦降温或者加水导致白酒度数降低,溶解度降低,这些不饱和脂肪酸就会稀出来,导致酒体变浑浊,简直严重影响白酒的“颜值”。
另外,中国传统养生理念认为,人不可贪凉,忌冷食,重保暖,讲适宜,懂进退,才能养气养神达到身体康健的目的,因此,在少有温酒喝法的现代,饮酒上不加冰也就成了理所当然和共识。
鉴于以上种种原因,目前市面上多数白酒,饮用时一般都不提倡加冰或是冰镇。至于现代用白酒调制鸡尾酒的风潮,其中已经完全失去了白酒本来的独特风味,加不加冰,并不在此项讨论之列,下次有机会我们再讲讲,用白酒调制鸡尾酒到底是不是浪费。
所以,不管是加冰的洋酒,还是不加冰的中国白酒,我们平时喝酒,建议尽量遵循“喝好点,喝少点”原则,更加注重身体健康。
如茅韵(金运连连)酒,完全采用茅台酒工艺酿制,酒中易挥发物少,对人体刺激小,不易醉不烧心,醉后也不头疼,在传统酱香基础上,开发出柔雅酱香风味,绵柔爽净的口感,更适合平时不喝白酒,或是习惯其他香型白酒的人,在任何场合,都能满足大家口味,一起开心喝酒。
一杯美酒,一群朋友,一日欢聚,美哉!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删除)